第15章(3 / 4)
于是,公元385年四月,谢安向司马曜上疏,自请北伐,出镇广陵。虽然,司马曜给他加了大都督,统十五州诸军事,假黄钺,其他一切官职还都照旧,但实际上,他已经是把中枢的大权交给了司马曜和司马道子,自己只是去管管谢玄他们北伐的事了……
当然,无论如何,谢安的这个举动,都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他真的就放弃了?!就这么简单??而且没有给谢家寻找任何权力的后续?司马曜惴惴地批了谢安的奏表,在西池为他饯行。一切还都像往常一样平静,完全不像发生了什么大事。人们都没话可说,猜忌的,不猜忌的,谁都什么也不说了……谢安很快打点行装,出发到广陵,这一回,他带走了家里所有的亲人,然后派人打造可以在海上行驶的船,准备等谢玄那边儿的战况基本稳固了,就从水路直接打道回东山去,重新去找回他自己的人生。另外,他也正是在通过这些,来告诉司马曜和所有的人,大家不要惶惶不可终日了,都放心地过日子吧,我是不会回来了……
我们的历史上,这进取者比比皆是,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我们都乐于去称道他们。但是,那真正的退身者,又曾有几人呢?这一个“退”字,到底有多重的砝码?谁又能衡量得出来?
这里,不免想起《倚天屠龙记》来,杨逍从孤鸿子手里夺下了倚天剑,大笑说:“这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只是在我眼中,也不过如废铜烂铁一般!”然后就一把掷在地上,扬长而去……
真是同样的故事啊。杨逍这一“掷”,一下子倾倒了不知多少金庸先生的读者;而谢安这一“退”,却一下子倾倒了当世以及后来一千多年的文化人。只是,杨逍把这话说出来了,谢安却是在平静中完成,这样看,杨逍倒稍落了下乘啊……其实,真正折服了我们这些后人的,并不是谢安如何拒桓温扶晋祚,如何从容决胜于淝水,倒却是这一个千古难出其右的“身退”。也正是这一“退”,把这“潇洒”两字终于写到了极致,也使谢安的人生一下子趋近于完美……有人说,谢安这是好“名”,那这个“名”的份量,是否太重了些呢?千古以来,有多少人好名?又有谁能够这样地取舍?
看到深处,其实那真正的原因却是在:这些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失去,却恰是一种自我的追求。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完全不需要外界来评价。这是一种内心的强大,是外界所不能伤害的。在后世无数赞美谢安的诗歌中,倒还是谢灵运的这两句,评价得最为到位——达人贵自我,高情嘱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纷……也许毕竟是血脉相承,他更能贴近先祖的原因吧。
第二章遗恨寄沧洲
并不平静的广陵
谢安四月离开建康,来到广陵的步丘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城垒叫“新城”。不过,他在这里并没有住多久,仅仅只有四个月。但是这四个月,可也并不是什么清静日子。至少有两件大事,又让他好好操心了一把:
第一件:大意败北五桥泽
就在谢安刚到广陵的时候,却忽然接到了前线的战报:刘牢之在邺城,被慕容垂打败了!这可是自从出战以来,北府兵的第一场败仗。
我们上面说到,谢玄已经渡过黄河,兵进冀州,并夺下了河北黎阳这座城,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收复黄河以南的战略,那么黎阳再向北,就是这个邺城。邺城是前燕的旧都,慕容垂早就志在必得,只是苻丕在这儿死守,一直没打下来。苻丕也早撑不住了,一见谢玄的大军打到了黎阳,他是打算,就算邺城要丢,他宁可给东晋,也不肯给慕容垂。结果他居然就向谢玄来求救。于是,秦晋燕三国就在邺城这儿周旋上了。最终,谢玄是支持了苻丕,并派遣刘牢之带了2万人,跟苻丕一块儿,去对付慕容垂。一开始还是很顺利,刘牢之跟慕容垂两回交锋,一回不分胜负,一回把慕容垂杀退了。
这时的刘牢之就有点儿轻敌了,忽然见到慕容垂下令向北退兵,他就求功心切,也不跟这“盟军”苻丕说一声儿,就独个儿领兵追下去了。这个退兵,很可能是人家慕容垂的计策啊。刘牢之追到五桥泽这地方,赶上了燕军。他原以为这回也跟洛涧大捷一样,敌人已经无力再战,就剩抢东西了,要不怎么也不告诉苻丕呢。于是,晋军一路追赶,战斗目标却是抢人家的辎重。没想到就在这时,慕容垂突然转回身来,就发起了强攻。刘牢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大败而归。
结果五泽桥这一败,刘牢之罪责难逃,只得送回建康问罪。不过他一向战功赫赫,于是很快就又被任命为龙骧将军,镇守淮阴去了。
那么,邺城这一战之后,前线就进入了调整,刚刚收复的黄河以南的失地,也需要把根基稳固下来,一定要守住才行。于是,谢玄准备自己驻军彭城,一方面经营巩固黄河以南,另一方面,也跟西面的洛阳互为形援,一起作为朝廷的屏障。这样,就把东晋的防线一下儿稳定在了黄河。谢安对谢玄的这个战略也认可,那么这边儿的事才算暂告一段落。
第二件:甘棠治水思邵伯
谢玄在前线经营,我们再看谢安这边儿。这时已经到了夏天,他住在步丘的新城,也常常到各处去“视察”一番,这广陵是流民聚居之地,虽然地近建康,但那时却荒凉的很,仿佛一片荒滩。谢安四处去瞧,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步丘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边湖水浅;东边儿湖水深。雨水少时,西边儿就旱;雨水多时,东边儿就涝。于是,谢安就动脑子想了个办法,然后立即下令,在离步丘20里远的地方,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堤,这就是著名的“邵伯埭”。有了这条大堤,上下游的水位就能够人为调节,而且为了让船只走得方便,谢安还命人在“埭”的两侧各修了一道斜坡,这样民船过堤时也就不困难了。结果这道“邵伯埭”是当年修成,当年就收到了成效,一下子就上游不再旱,下游不再涝了。
于是,更多的流民百姓就开始迁到这个“步丘”来定居,这样日子一久,就形成了一个颇为繁华的镇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江苏省邵伯镇的由来。这邵伯原名就是步丘,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念谢安,把他比作古时候最得人民爱戴的“召公”,并尊称他为“召伯”,于是步丘这个地名也就渐渐改为了“邵伯”。关于当年的“召公”,曾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说他在民间向百姓们讲周文王的德政时,曾在一株甘棠树下蔽过雨,老百姓怀念他,就一直不忍伐掉那棵甘棠树。而在邵伯,谢安修完“邵伯埭”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百姓们心里难过,也为他栽下了一株甘棠树,并修建了一座“甘棠庙”。后来这棵树死了,大家就再接着栽,直到现在的邵伯古镇,我们还能够看到这棵“甘棠”呢。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谢安修完了“邵伯埭”,就好像他这辈子该为别人干的事儿,真的都干完了,他的确也没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一下儿就病了。而且很快就病得很重。
其实要说他的寿命,也可算得是个奇迹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是在40左右,士族好一点儿,王家50出头儿,可谢家却还不到45。永和年间,两位著名的大名士王濛和刘惔都30多就死了,王濛死前还感叹说,像我王濛这样的人,居然活不到40岁!谢安的一位堂兄,三位亲兄弟,都没有活过50。比起兄弟们,唯独他的寿命出奇得长。
这些大概也跟他的生活态度有关,万事不求尽,讲求自然,但从不放纵。这点他跟当时的名士很不一样。谢安一生不服五石散,从不自己作贱自己,也没纳过妾,所以也不致早衰。相对来说,王家人就有一大堆人服药,而且不管是哪一家,名士们个个都是婢妾盈房。谢安大哥谢奕,光儿子就有7个,到最后,谢玄还算最长命的。
原本谢安是再不打算回建康的,但这广陵缺医少药,难道真的就这么熬下去?刘夫人正在他身边,也看不下去,终于,谢安向司马曜上书,请还京都医治,而这时,已经是这一年的深秋八月。临行前,他还做了最后的一番部署,命令龙骧将军朱序据守洛阳,谢玄这边儿守彭城,做好后方的准备,等到来年水涨的时候,东西齐举,进兵黄河以北。把前线这头儿都安排好,他就让谢琰解去了军职,随他一道回去,其实这个,就是在为后事做准备了。
应该说,到了这个时候,谢安才是真的轻松了。什么事儿他都不需要再干。但在这一路上,他却一下子想起了很多,是越想心里越失落。大晋至今没能收复天下,这只能是一个遗恨;而他自己,也终于没能回到东山。功业难全,雅志未遂……但结局已经是这样,再也无法改变。
车子来到了石头城,将要进入西州门。谢安听手下报上“西州门”三个字,忽然一怔,仿佛一下儿想起了什么。身边的亲人问起来,好一会儿,他终于淡淡地回答,……当年桓温的时候,我也曾担心不能保全性命……记得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梦:有一天,我乘着他的车子,然后向前走,走了十六里路,就停下来了……他轻叹一下儿,接着说,今天算起来,我代替他的位子,也正好已经十六年……我的病不会好啦。”
公元385年八月二十二,谢安在建康病逝,终年66岁。
司马曜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规格和王导、桓温相同。并追赠太傅,谥曰“文靖”。
来看看谢安最后的官职:
大晋使持节、侍中、中书监、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州诸军事、卫将军、太保、太傅、建昌县公(后转封庐陵郡公) ↑返回顶部↑
当然,无论如何,谢安的这个举动,都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他真的就放弃了?!就这么简单??而且没有给谢家寻找任何权力的后续?司马曜惴惴地批了谢安的奏表,在西池为他饯行。一切还都像往常一样平静,完全不像发生了什么大事。人们都没话可说,猜忌的,不猜忌的,谁都什么也不说了……谢安很快打点行装,出发到广陵,这一回,他带走了家里所有的亲人,然后派人打造可以在海上行驶的船,准备等谢玄那边儿的战况基本稳固了,就从水路直接打道回东山去,重新去找回他自己的人生。另外,他也正是在通过这些,来告诉司马曜和所有的人,大家不要惶惶不可终日了,都放心地过日子吧,我是不会回来了……
我们的历史上,这进取者比比皆是,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我们都乐于去称道他们。但是,那真正的退身者,又曾有几人呢?这一个“退”字,到底有多重的砝码?谁又能衡量得出来?
这里,不免想起《倚天屠龙记》来,杨逍从孤鸿子手里夺下了倚天剑,大笑说:“这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只是在我眼中,也不过如废铜烂铁一般!”然后就一把掷在地上,扬长而去……
真是同样的故事啊。杨逍这一“掷”,一下子倾倒了不知多少金庸先生的读者;而谢安这一“退”,却一下子倾倒了当世以及后来一千多年的文化人。只是,杨逍把这话说出来了,谢安却是在平静中完成,这样看,杨逍倒稍落了下乘啊……其实,真正折服了我们这些后人的,并不是谢安如何拒桓温扶晋祚,如何从容决胜于淝水,倒却是这一个千古难出其右的“身退”。也正是这一“退”,把这“潇洒”两字终于写到了极致,也使谢安的人生一下子趋近于完美……有人说,谢安这是好“名”,那这个“名”的份量,是否太重了些呢?千古以来,有多少人好名?又有谁能够这样地取舍?
看到深处,其实那真正的原因却是在:这些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失去,却恰是一种自我的追求。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完全不需要外界来评价。这是一种内心的强大,是外界所不能伤害的。在后世无数赞美谢安的诗歌中,倒还是谢灵运的这两句,评价得最为到位——达人贵自我,高情嘱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纷……也许毕竟是血脉相承,他更能贴近先祖的原因吧。
第二章遗恨寄沧洲
并不平静的广陵
谢安四月离开建康,来到广陵的步丘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城垒叫“新城”。不过,他在这里并没有住多久,仅仅只有四个月。但是这四个月,可也并不是什么清静日子。至少有两件大事,又让他好好操心了一把:
第一件:大意败北五桥泽
就在谢安刚到广陵的时候,却忽然接到了前线的战报:刘牢之在邺城,被慕容垂打败了!这可是自从出战以来,北府兵的第一场败仗。
我们上面说到,谢玄已经渡过黄河,兵进冀州,并夺下了河北黎阳这座城,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收复黄河以南的战略,那么黎阳再向北,就是这个邺城。邺城是前燕的旧都,慕容垂早就志在必得,只是苻丕在这儿死守,一直没打下来。苻丕也早撑不住了,一见谢玄的大军打到了黎阳,他是打算,就算邺城要丢,他宁可给东晋,也不肯给慕容垂。结果他居然就向谢玄来求救。于是,秦晋燕三国就在邺城这儿周旋上了。最终,谢玄是支持了苻丕,并派遣刘牢之带了2万人,跟苻丕一块儿,去对付慕容垂。一开始还是很顺利,刘牢之跟慕容垂两回交锋,一回不分胜负,一回把慕容垂杀退了。
这时的刘牢之就有点儿轻敌了,忽然见到慕容垂下令向北退兵,他就求功心切,也不跟这“盟军”苻丕说一声儿,就独个儿领兵追下去了。这个退兵,很可能是人家慕容垂的计策啊。刘牢之追到五桥泽这地方,赶上了燕军。他原以为这回也跟洛涧大捷一样,敌人已经无力再战,就剩抢东西了,要不怎么也不告诉苻丕呢。于是,晋军一路追赶,战斗目标却是抢人家的辎重。没想到就在这时,慕容垂突然转回身来,就发起了强攻。刘牢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大败而归。
结果五泽桥这一败,刘牢之罪责难逃,只得送回建康问罪。不过他一向战功赫赫,于是很快就又被任命为龙骧将军,镇守淮阴去了。
那么,邺城这一战之后,前线就进入了调整,刚刚收复的黄河以南的失地,也需要把根基稳固下来,一定要守住才行。于是,谢玄准备自己驻军彭城,一方面经营巩固黄河以南,另一方面,也跟西面的洛阳互为形援,一起作为朝廷的屏障。这样,就把东晋的防线一下儿稳定在了黄河。谢安对谢玄的这个战略也认可,那么这边儿的事才算暂告一段落。
第二件:甘棠治水思邵伯
谢玄在前线经营,我们再看谢安这边儿。这时已经到了夏天,他住在步丘的新城,也常常到各处去“视察”一番,这广陵是流民聚居之地,虽然地近建康,但那时却荒凉的很,仿佛一片荒滩。谢安四处去瞧,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步丘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边湖水浅;东边儿湖水深。雨水少时,西边儿就旱;雨水多时,东边儿就涝。于是,谢安就动脑子想了个办法,然后立即下令,在离步丘20里远的地方,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堤,这就是著名的“邵伯埭”。有了这条大堤,上下游的水位就能够人为调节,而且为了让船只走得方便,谢安还命人在“埭”的两侧各修了一道斜坡,这样民船过堤时也就不困难了。结果这道“邵伯埭”是当年修成,当年就收到了成效,一下子就上游不再旱,下游不再涝了。
于是,更多的流民百姓就开始迁到这个“步丘”来定居,这样日子一久,就形成了一个颇为繁华的镇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江苏省邵伯镇的由来。这邵伯原名就是步丘,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念谢安,把他比作古时候最得人民爱戴的“召公”,并尊称他为“召伯”,于是步丘这个地名也就渐渐改为了“邵伯”。关于当年的“召公”,曾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说他在民间向百姓们讲周文王的德政时,曾在一株甘棠树下蔽过雨,老百姓怀念他,就一直不忍伐掉那棵甘棠树。而在邵伯,谢安修完“邵伯埭”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百姓们心里难过,也为他栽下了一株甘棠树,并修建了一座“甘棠庙”。后来这棵树死了,大家就再接着栽,直到现在的邵伯古镇,我们还能够看到这棵“甘棠”呢。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谢安修完了“邵伯埭”,就好像他这辈子该为别人干的事儿,真的都干完了,他的确也没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一下儿就病了。而且很快就病得很重。
其实要说他的寿命,也可算得是个奇迹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是在40左右,士族好一点儿,王家50出头儿,可谢家却还不到45。永和年间,两位著名的大名士王濛和刘惔都30多就死了,王濛死前还感叹说,像我王濛这样的人,居然活不到40岁!谢安的一位堂兄,三位亲兄弟,都没有活过50。比起兄弟们,唯独他的寿命出奇得长。
这些大概也跟他的生活态度有关,万事不求尽,讲求自然,但从不放纵。这点他跟当时的名士很不一样。谢安一生不服五石散,从不自己作贱自己,也没纳过妾,所以也不致早衰。相对来说,王家人就有一大堆人服药,而且不管是哪一家,名士们个个都是婢妾盈房。谢安大哥谢奕,光儿子就有7个,到最后,谢玄还算最长命的。
原本谢安是再不打算回建康的,但这广陵缺医少药,难道真的就这么熬下去?刘夫人正在他身边,也看不下去,终于,谢安向司马曜上书,请还京都医治,而这时,已经是这一年的深秋八月。临行前,他还做了最后的一番部署,命令龙骧将军朱序据守洛阳,谢玄这边儿守彭城,做好后方的准备,等到来年水涨的时候,东西齐举,进兵黄河以北。把前线这头儿都安排好,他就让谢琰解去了军职,随他一道回去,其实这个,就是在为后事做准备了。
应该说,到了这个时候,谢安才是真的轻松了。什么事儿他都不需要再干。但在这一路上,他却一下子想起了很多,是越想心里越失落。大晋至今没能收复天下,这只能是一个遗恨;而他自己,也终于没能回到东山。功业难全,雅志未遂……但结局已经是这样,再也无法改变。
车子来到了石头城,将要进入西州门。谢安听手下报上“西州门”三个字,忽然一怔,仿佛一下儿想起了什么。身边的亲人问起来,好一会儿,他终于淡淡地回答,……当年桓温的时候,我也曾担心不能保全性命……记得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梦:有一天,我乘着他的车子,然后向前走,走了十六里路,就停下来了……他轻叹一下儿,接着说,今天算起来,我代替他的位子,也正好已经十六年……我的病不会好啦。”
公元385年八月二十二,谢安在建康病逝,终年66岁。
司马曜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规格和王导、桓温相同。并追赠太傅,谥曰“文靖”。
来看看谢安最后的官职:
大晋使持节、侍中、中书监、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州诸军事、卫将军、太保、太傅、建昌县公(后转封庐陵郡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