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2 / 3)
对此,皇帝陛下的回应是把奏折一合扔到御案上,端起一旁太医专门调配的清肺养生茶喝了一口:“这些人是嫌朕活得太长了吗?”
从此这样的奏章就再也没出现过。
这句话会传出来,自然是当着臣子的面说的。而朝臣会进入皇帝起居之所,则是武帝的另一桩逸事,也是其勤勉俭省的例证。
在武帝之前,紫宸殿等前殿只做御政之用,燕居都在后宫。紫宸殿北有一处配殿宣政殿,供皇帝上朝前后休整,偶尔也在此接见臣下。武帝时常停留宣政殿批阅奏章至深夜,留宿西侧厢房,后来索性把偏殿改成起居卧室,长居此处,累月不回后宫。
武帝之后的子孙帝王为表勤政,也效仿他居住在宣政殿中,宣政殿几经扩建,倒成了皇帝日常燕居之所。史载末代哀帝荒淫好乐不理朝政,就说他“三年不御宣政殿”。
总而言之,这位史册上以武功见长的皇帝,从盛年起就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据称他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处理政务,以致于后来陈朝编修吴史时,陈太宗都对着武帝本纪感慨:皇帝做成这样还有什么意思,何必为了这个位子倾覆江山、流血漂杵?
武帝的勤政并非空忙,他在位亲政的十多年间,吴朝虽然经历了一次战争,民生仍有长足发展。元熙末年,吴朝共有一千六百万户,八千万人口;到承光十八年,加上收复并入的燕蓟百姓,全国已有两千万户、万万人之众,税赋岁入亿缗,国库充盈,军事也达到吴朝开国以来的巅峰。
武帝的儿子顺帝沈预被称为吴朝历史上最轻松省心的皇帝,作为武帝的独子,九岁便被立为皇储,继位也顺理成章毫无波折,外有武帝建立的内阁支撑,内有巾帼女杰昭宪太后辅佐,顺帝的一生既没有值得称道的功勋,也没有耸人听闻的劣迹,反而在书画上别有建树,堪称大家。
也有史官认为顺帝的处境并没有这么和谐美好,权力被内阁和太后瓜分架空,壮志难酬,只能寄情于丹青笔墨,其人也心思诡秘城府深沉,例证便是十七岁时以养病为由逼迫正当壮年的武帝退位让权,从此武帝便逐渐淡出吴朝政治舞台。
承光二十年深秋,洛阳骤寒,积劳成疾的武帝旧病复发,在朝堂上与臣子争论时气急攻心而咳血昏厥,此后深居宫中十余日不视朝,一时人心惶惶朝野动荡。时为太子的顺帝联合众臣上表,请求武帝罢政,按太医建议移驾温泉行宫疗养。
这件事后世众说纷纭,有光风霁月认为单纯就是父慈子孝的,也有厚黑阴谋论者认为是顺帝逼父禅位,因为武帝之后又活了很多年,说明他的病情并不严重,没有到不能理政的地步;而与顺帝联名上表的群臣里有不少是禁卫武将,则说明顺帝当时很有可能已经控制了洛阳禁军,胁势威迫。
与武帝几乎同一时间离开洛阳的还有武帝的弟弟越王沈绍年。据载越王是英帝爱子,原本极有可能继承皇位,不料最后关头被哥哥抢了先,这又是另一出皇家为了争夺权力兄弟阋墙骨肉反目的好戏。顺帝将越王贬出京师,是为了避免有人借高祖兄终弟及的先例拥立越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储君地位。
当然武帝也不是省油的灯,哪能轻易就被自己儿子逼去行宫养老,并未退位禅让,只是下制命太子监国、太后辅政,军国大事仍需送至行宫由他亲自裁决。顺帝未能顺利夺得皇权,反而使昭宪太后再一次临朝摄政,女主当国,直到他继位后仍持续了数年,一度有唐朝则天武后再现的传言。
不管后人如何评判论说,总之,在阔别燕州整整十年之后,兆言终于如愿以偿,再一次踏上这片见证了他功绩伟业、爱恨情长的土地。
燕州离宫除了雕梁画栋犹在,内里已与当年大相径庭,锦绣尽撤,只留宫室和不能挪动的大件器具,一改豪奢华靡之风,不必再担心会有清正刚直的言官指斥皇帝贪图富贵享乐。
颖坤和七郎皆出燕州城外三十里,至宛平迎驾。七郎这些年还时不时地回一趟洛阳,君臣常见,颖坤却是有整整九年多没有见过了。
兆言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见了她。她虽然不年轻了,却仍保留着练武之人的蓬勃之气,并不显老,还是他印象中风姿灵秀元气十足的末儿。
接着他看到了那名紧跟在她身侧、面容严肃、气韵风骨都与她十分相近的小姑娘,只有十来岁。脑海中灵光突现,他忽然就明白了回洛阳后的第二年中秋,他再次下旨召她回京,她为什么没有来;腊月新年再召,她仍没有来。御史因此弹劾她目无尊上藐视君王,奏折被他驳回,此后就没有再召她。
“你……她、她……”他指着那个女孩,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反复绕了几绕,却只问出一句无关紧要的,“叫什么名字?”
“还没有起名,七哥说‘先想个乳名叫着’,就叫她先儿。”颖坤看了一眼女儿,抬头向他笑道,“大名留着等她爹起呢。”
兆言激动难言,目光在母女二人身上绕来绕去转了几圈,方按住心绪道:“乳名你们都叫惯了,不如就稍作改动,取名为‘显’,如何?”
“显”字与“预”都从页部,即使晋阳也只有小字,未与太子沈预排名。颖坤犹豫道:“这不太好吧……”
兆言喜不自禁:“哪里不好?朕说好就是好!你怎么……怎么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不然我……”
七郎在一旁凉凉地插嘴:“我也觉得挺好,杨显,反正是姓杨,咱们也不用改口。”一句话让兆言讪讪地住了口。
小姑娘抬头看向母亲,小声问:“不是说要等爹爹给我起名吗?”
颖坤按着她的肩膀道:“陛下当然可以为你赐名,娘亲之名就是先帝所赐。快去谢恩吧。”
小姑娘上前一步,身姿如松,声音清亮:“臣女杨显,谢陛下赐名。”
兆言连忙蹲下扶她起来。小女孩稚嫩的手掌握在他手中,能摸到指腹下一颗颗习武磨出的老茧,与宫中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全然不同。他握着她的小手就舍不得放开,从出生到十岁,他错过了她最需要父亲关爱的童年。
小姑娘被他摸得很不自在,也不知她做了什么动作就把手抽了回去,低头一揖,转身跑回母亲身边。
后来回到燕州离宫,二人私下独处时说起杨显,颖坤告诉他:“显儿很有武学天分,别看她只有十岁,我都快不是她的对手了。至于陛下,显儿就算只用一只手,你也未必打得过她。” ↑返回顶部↑
从此这样的奏章就再也没出现过。
这句话会传出来,自然是当着臣子的面说的。而朝臣会进入皇帝起居之所,则是武帝的另一桩逸事,也是其勤勉俭省的例证。
在武帝之前,紫宸殿等前殿只做御政之用,燕居都在后宫。紫宸殿北有一处配殿宣政殿,供皇帝上朝前后休整,偶尔也在此接见臣下。武帝时常停留宣政殿批阅奏章至深夜,留宿西侧厢房,后来索性把偏殿改成起居卧室,长居此处,累月不回后宫。
武帝之后的子孙帝王为表勤政,也效仿他居住在宣政殿中,宣政殿几经扩建,倒成了皇帝日常燕居之所。史载末代哀帝荒淫好乐不理朝政,就说他“三年不御宣政殿”。
总而言之,这位史册上以武功见长的皇帝,从盛年起就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据称他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处理政务,以致于后来陈朝编修吴史时,陈太宗都对着武帝本纪感慨:皇帝做成这样还有什么意思,何必为了这个位子倾覆江山、流血漂杵?
武帝的勤政并非空忙,他在位亲政的十多年间,吴朝虽然经历了一次战争,民生仍有长足发展。元熙末年,吴朝共有一千六百万户,八千万人口;到承光十八年,加上收复并入的燕蓟百姓,全国已有两千万户、万万人之众,税赋岁入亿缗,国库充盈,军事也达到吴朝开国以来的巅峰。
武帝的儿子顺帝沈预被称为吴朝历史上最轻松省心的皇帝,作为武帝的独子,九岁便被立为皇储,继位也顺理成章毫无波折,外有武帝建立的内阁支撑,内有巾帼女杰昭宪太后辅佐,顺帝的一生既没有值得称道的功勋,也没有耸人听闻的劣迹,反而在书画上别有建树,堪称大家。
也有史官认为顺帝的处境并没有这么和谐美好,权力被内阁和太后瓜分架空,壮志难酬,只能寄情于丹青笔墨,其人也心思诡秘城府深沉,例证便是十七岁时以养病为由逼迫正当壮年的武帝退位让权,从此武帝便逐渐淡出吴朝政治舞台。
承光二十年深秋,洛阳骤寒,积劳成疾的武帝旧病复发,在朝堂上与臣子争论时气急攻心而咳血昏厥,此后深居宫中十余日不视朝,一时人心惶惶朝野动荡。时为太子的顺帝联合众臣上表,请求武帝罢政,按太医建议移驾温泉行宫疗养。
这件事后世众说纷纭,有光风霁月认为单纯就是父慈子孝的,也有厚黑阴谋论者认为是顺帝逼父禅位,因为武帝之后又活了很多年,说明他的病情并不严重,没有到不能理政的地步;而与顺帝联名上表的群臣里有不少是禁卫武将,则说明顺帝当时很有可能已经控制了洛阳禁军,胁势威迫。
与武帝几乎同一时间离开洛阳的还有武帝的弟弟越王沈绍年。据载越王是英帝爱子,原本极有可能继承皇位,不料最后关头被哥哥抢了先,这又是另一出皇家为了争夺权力兄弟阋墙骨肉反目的好戏。顺帝将越王贬出京师,是为了避免有人借高祖兄终弟及的先例拥立越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储君地位。
当然武帝也不是省油的灯,哪能轻易就被自己儿子逼去行宫养老,并未退位禅让,只是下制命太子监国、太后辅政,军国大事仍需送至行宫由他亲自裁决。顺帝未能顺利夺得皇权,反而使昭宪太后再一次临朝摄政,女主当国,直到他继位后仍持续了数年,一度有唐朝则天武后再现的传言。
不管后人如何评判论说,总之,在阔别燕州整整十年之后,兆言终于如愿以偿,再一次踏上这片见证了他功绩伟业、爱恨情长的土地。
燕州离宫除了雕梁画栋犹在,内里已与当年大相径庭,锦绣尽撤,只留宫室和不能挪动的大件器具,一改豪奢华靡之风,不必再担心会有清正刚直的言官指斥皇帝贪图富贵享乐。
颖坤和七郎皆出燕州城外三十里,至宛平迎驾。七郎这些年还时不时地回一趟洛阳,君臣常见,颖坤却是有整整九年多没有见过了。
兆言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见了她。她虽然不年轻了,却仍保留着练武之人的蓬勃之气,并不显老,还是他印象中风姿灵秀元气十足的末儿。
接着他看到了那名紧跟在她身侧、面容严肃、气韵风骨都与她十分相近的小姑娘,只有十来岁。脑海中灵光突现,他忽然就明白了回洛阳后的第二年中秋,他再次下旨召她回京,她为什么没有来;腊月新年再召,她仍没有来。御史因此弹劾她目无尊上藐视君王,奏折被他驳回,此后就没有再召她。
“你……她、她……”他指着那个女孩,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反复绕了几绕,却只问出一句无关紧要的,“叫什么名字?”
“还没有起名,七哥说‘先想个乳名叫着’,就叫她先儿。”颖坤看了一眼女儿,抬头向他笑道,“大名留着等她爹起呢。”
兆言激动难言,目光在母女二人身上绕来绕去转了几圈,方按住心绪道:“乳名你们都叫惯了,不如就稍作改动,取名为‘显’,如何?”
“显”字与“预”都从页部,即使晋阳也只有小字,未与太子沈预排名。颖坤犹豫道:“这不太好吧……”
兆言喜不自禁:“哪里不好?朕说好就是好!你怎么……怎么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不然我……”
七郎在一旁凉凉地插嘴:“我也觉得挺好,杨显,反正是姓杨,咱们也不用改口。”一句话让兆言讪讪地住了口。
小姑娘抬头看向母亲,小声问:“不是说要等爹爹给我起名吗?”
颖坤按着她的肩膀道:“陛下当然可以为你赐名,娘亲之名就是先帝所赐。快去谢恩吧。”
小姑娘上前一步,身姿如松,声音清亮:“臣女杨显,谢陛下赐名。”
兆言连忙蹲下扶她起来。小女孩稚嫩的手掌握在他手中,能摸到指腹下一颗颗习武磨出的老茧,与宫中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全然不同。他握着她的小手就舍不得放开,从出生到十岁,他错过了她最需要父亲关爱的童年。
小姑娘被他摸得很不自在,也不知她做了什么动作就把手抽了回去,低头一揖,转身跑回母亲身边。
后来回到燕州离宫,二人私下独处时说起杨显,颖坤告诉他:“显儿很有武学天分,别看她只有十岁,我都快不是她的对手了。至于陛下,显儿就算只用一只手,你也未必打得过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