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大不了就是中国损失的稍微严重一点,但是只要能精细的进行布置,还是有机会占到便宜。近二十年来日本的两次对外战争全部是在赌博,第一次甲午战争是在跟国力远超过本身的大清国赌,第二次日俄战争则是亚洲人首次向西方白人的挑战。
  日本都敢来连赌两把国运,袁肃又凭什么不敢来赌一次自己的命运?只要能此次地域冲突上以限制的损失来几百日军,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个人荣誉,也能趁机摄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这一切,都是在这几天里经过深思而做出的最新决定!
  反正他的人和麾下的部队都已经到了辽沈,与其担心元气大伤而处处掣肘,还不如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回报!
  第86章,中间收购
  几天之后,袁肃在谈判桌上向日本外交专员投掷白手套一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各大报纸纷纷以这个消息为头版重点新闻,虽然这只是一次个人的举动,但是却代表了一个羸弱的民族向列强发出反击的怒吼。哪怕北洋政府和许多政治活动家们对此深感忧虑,不少人也纷纷埋怨袁肃太过意气用事,连袁世凯也连连跺脚懊恼,但是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依然是带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痛快。
  社会团体、学生和知识分子们纷纷通电支持袁肃,以林伯深为首的江浙资产阶级也顺应时势的号召全国工商界进行募捐,为北洋军与日军开战筹集军费。上海肃仁贸易公司仅仅在一天的时间里,就收到了江浙众人爱国商人捐赠的总价值一百万元的物资。
  林伯深亲自督办这些物资的转送,又邀请上海警察局和镇守使警备队协助监督,不许任何人在转送物资期间中饱私囊。京浦线铁路局甚至破天荒的宣布,每天将提供五个免费的车皮帮助肃仁公司运输这些物资。
  由北洋政府、直隶军务会办总署、上海肃仁总公司为背景的一些喉舌机构,也不遗余力的为收复青岛主权和反击日本野蛮外交行径进行着宣传。这些宣传铺天盖地,并且已经持续许久,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段的局势做了一些更详细的调整。
  九月底到十月初的十多天时间里,国内舆论主要是在强调北洋政府决定收回青岛主权的消息,目的在于美化北洋政府和提高袁世凯及一众北洋将领的形象。而现阶段的宣传思路则集中在发动全国上下、社会各界支持中央政府的军事部署,以及硬着头皮配合袁肃投掷白手套一事,鼓吹不惜与日本一战。
  正是因为舆论宣传上的推动,一下子致使袁肃的名声再次成为全国上下所聚焦的热点。
  就连在旅顺日本租界的大街小巷,也纷纷流传着关于袁肃正气浩荡的举动,就放佛是这一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心。旅顺城内的大道上,许多报童挎着装满最新出炉报纸的布袋,十分兴奋的沿着街道四处奔跑。
  “号外,号外,袁公子当众羞辱日本外交专员。”
  “袁将军已经率大军进驻辽沈,中日谈判会破裂!”
  “东三省防卫统x战总司令向日本外交专员抛掷白手套,北洋政府意欲一战!”
  在最初的几天,旅顺租界的日本巡捕还能容忍这些报童大呼小叫,可是随着中国国内的呼声越来越高,来自日本本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旅顺日军司令部也渐渐失去了一些理智。从十月中旬开始,日本巡捕陆续逮捕了好几个报馆的销售人员,并且公然在大街上驱赶贩卖报纸的报童,甚至还出现像七、八岁的报童大打出手的事例,
  日本陆军部和海军部对中国国内的呼声十分反感,不停的向国会进言,要求遵照原计划向青岛出兵。在这个时候,中国方面与德国方面就青岛主权的交接还在谈判期间,虽然在济南的中国军队已经做好开赴青岛的准备,但还是要等待外交程序上尘埃落定。也因此,日本军方认为这个时候是绝佳的机会。
  但是日本国会和内阁考虑到中国已经正式宣布青岛的主权,如今这件事又在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再加上之前因为《二十一条》密约一事而得罪了英美列强,强行发动青岛战争就只怕会招来协约国内部的谴责。
  日本之所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借助战争的机会扩大日本在海外的势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跻身于世界列强的行列。这不仅仅是向世界彰显国力那么简单,同时还是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取得老牌列强的认可。
  也因此,对于陆军部和海军部提出的强攻计划,日本政府高层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十月十日,中国外交部代表团抵达青岛,与德国驻华公使德林勒、德国驻青岛远东司令部总司令麦尔瓦德克进行了主权移交的正式会谈。当天上午中德双方便签署了青岛主权交接的外交文书,从官方外交立场上而言,中国x政府已经开始行使对青岛的主权。
  但是按照中德之前几次会谈所签署的额外条约,德国远东司令部及其下属的军队、租界管理局和领事机构,依然还会继续保留最少三个月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主权移交只是名义上的移交,因为在外交文书签署之后,北洋政府同样已经可以着手安排中国官方机构进驻青岛,而在最后一些细节上的谈判全部解决之后,中国军队也能随即开抵青岛。
  在中德额外条约中,中国必须承担德国在青岛所有官方机构、官方人员和军队的转移费用,并且保证德国在青岛侨民的财产安全。如果德国在青岛侨民要随同官方机构一同返回德国,中国也必须负责侨民的一应交通安置费用。
  单单是这笔转移费用,初步估计就需要大约一百二十万之多,这还不算侨民的交通安置费。一旦在青岛的所有德国侨民都要返回本国,那费用必然又要增加。
  换句话来说,事实上就是北洋政府花了差不多一百五十万买回了青岛主权。至于德国不仅能够获得这一百多万的交通费用,还能保证远东司令部的军事力量安然撤离,简直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远在奉天的袁肃派遣了一名代表跟随中国外交代表团一起来到青岛,在外交代表团与德国方面开完会议之后,袁肃的这名代表单独与青岛总司令麦尔瓦德克进行了另外的会晤。这次会晤所商议的内容,是中国军方愿意出资收购德国在青岛留下来的所有军事设施,包括青岛要塞的全部炮台、后备大炮、储存的炮弹,以及在青岛城内城外的工厂、船厂。
  德国方面的原计划是在撤出青岛时,将这些设施全部炸毁,最多是留下一些岸防工事,毕竟岸防工事的爆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消耗一笔不小的经费。
  不过在听说中国军方愿意出资购买这些设施,对于麦尔瓦德克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中国在接管青岛之后,可以利用这些军事设施牵制日本;另外一方面中国没有远征的能力,完全不必担心会养虎为患;再者炸掉这些设施是一种浪费,德国工程师和军队花了不少的资源来修筑这个堡垒,卖出去好歹能收回了一些本钱,不至于“血本无归”,这笔收入今后反而还能用在欧洲战场上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