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3 / 4)
作为第一代中原移民的后代,刘才并不满足于此,他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祖上还有一位校尉,据说当时他们刘家在琼州府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家。
可惜斗转星移,琼州府不像当年那么贫瘠荒废了,但刘家也越来越没落,传到刘才手中的除了那两百亩地之外,也就只有一个昔日的传说。
没等刘才找到光宗耀祖发扬刘家的法子,他唯一的独子却因为贪玩下水而被传染了水蛊,刘才年近四十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顿时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没绝望。
幸好刘家的运气不错,水蛊是多少年都治不了的毛病了,偏偏新来的知府赵大人和那位孙神医居然给研究出治疗的法子来,虽说听起来奇奇怪怪的,还是从疫病多发地方的泥巴里头挖出什么来做药材,但刘才派人过去看过,确实是有得病的人被治愈了。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刘才这才把儿子也送了过去,没想到儿子真的得救了。
所以在听闻赵知府办满月酒的时候,刘才立刻巴巴的带着礼物上门来,一来是真心感谢,二来也是有想跟知府搭上关系的意思在。
自家人知道自家的根脚,论礼物的贵重的话,他肯定是比不过那些大门大户的,不过倒是可以图一个心意,于是刘才不但送了金银,还把自家能找到的土产都送了一堆,这些东西虽说不值钱,但好歹有个意思在。
刘才千算万算,也没有料到这位赵知府居然隔天就找上门了,并且点名要看看种植甜杆儿的地方,刘才心中又是窃喜,又不知道这位赵知府的葫芦里头到底装了什么药。
赵九福自然不会现在跟他解释,跟着十分殷勤的刘才往地里头走,一边走,刘才还乐颠颠的说道:“赵大人,这甜杆儿地就在前头,种的不多,当初还是家里头儿子闹着要吃,我才种了一些,除了孩子没人愿意吃那玩意。”
也是,这年头的甘蔗口感和甜度都远远不如现代,琼州这边的荔枝龙眼等,都是甜度更高的水果,所以当地人不喜欢这一口还是可以理解的。
很快,他们一行人就到了甜杆儿地,不得不说刘才是十分宠溺孩子的,孩子说想吃,他一种就是十亩地,一个人吃的话能吃到天荒地老。
赵九福仔细看了看,果然是送到他家中的那些甜杆儿,大约是刚收割过一茬的缘故,有几亩地已经空着了,赵九福下去看了看,不过他不是农业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究竟来,就问刘才:“琼州这边种甜杆儿的人多么?”
刘才连忙回答:“不大多,这东西没什么吃头,野外也有,想吃了自己去砍就好,谁也也不浪费这个功夫去种。”
想了想,刘才又说道:“不过外头野生的那些不甜,吃起来也没啥味道,跟我这儿精耕细作的不一样,这边一口下去都是甜水呢。”
赵九福眼神微微一动,立刻问道:“刘老爷,你这甜杆儿种了多少年了?”
刘才虽然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关心甜杆儿,但还是一五一十的回答:“有五年了,我家那娃子不知道为啥,忽然开始喜欢吃这个,我没其他的本事,但种几颗甜杆儿给他尝尝还是可以的,不过这甜杆儿吸肥的很,不能连种。”
赵九福点了点头,忽然伸手拍了一下刘才的肩头,笑着说道:“刘老爷,本官这边有一个主意,还需要你的支持,若是能成的话,你可是为琼州立下大功啦!”
刘才眼睛一亮,立刻细细的听赵九福的说话,原本带着几分疑虑的眼神也慢慢变得坚定起来,很快,两个人相视一笑,就在甜杆儿田边为琼州画下了一个圈儿。
就在赵九福在琼州展开轰轰烈烈的制糖大业的时候,他上报的奏折顺带着那些礼物已经到了京城皇帝的面前。
赵九福还在京城的时候,忌惮他的人不少,如今走远了倒是没有多少人在乎他,毕竟琼州是个什么地方,有些人甚至觉得赵九福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与其担心远在天边的他,还不如操心操心朝廷政事,比如最近皇帝对二皇子三皇子的态度是严厉,但对四皇子却宠爱。
所以赵九福的奏折倒是也没有人故意掖着藏着,很快就到了皇帝的手中。
当初二皇子三皇子事发,皇帝狠狠的处置了两位皇子的母族,但却并未折腾自己的两个亲儿子,但事情过后却还是大病了一场,如今看着更加衰老了一些。
不过最近他的心情倒是不错,朝廷政事安稳,最让他高兴的是大皇子后院有两人有孕,虽说现在还不知道是男女,但他这大儿子总算是有后了,以后朝中也无人再敢拿这事说嘴。
所以在打开赵九福的奏折翻看之后,皇帝甚至哈哈大笑起来,让人将大皇子喊了过来,将手中奏折递给他说道:“看看,这赵明鹿胆子倒是不小。”
论揣摩皇帝的心思,大皇子当论第一,他三两眼扫过上头的字,也跟着笑了起来:“赵大人这般明明白白的将礼单送到父皇的手中,可见对父皇是忠心耿耿,若是有一二私心也不敢这般做,怕是得掖着藏着生怕父皇多心才是。”
皇帝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也点头说道:“可不是吗,赵明鹿毕竟年岁还小,身边也没有个长辈在,没学了朝中那些老滑头的滑不溜丢,这才能做出这般的事情来。”
“哎,若是朝中大人们人人如此,朕倒是不用担心了,只可惜那些人一个个面子上看着畏朕如虎,暗地里却胆大包天。”
大皇子并未插话,显然皇帝由此想到了更多,脸色也阴沉了一些:“都是跟着朕一路走过来的老人了,难道朕还能因为一点银子就怪罪他们不成,怕只怕他们不知道分寸,不该伸手的也伸手,到时候连朕都保不住他们的狗命。”
从上位以来,皇帝一直是较为宽容的一个人,这跟当年他上位的时候朝中较为清明有关,皇帝自己也乐意做一个宽容的君主。
但随着时间过去,他的宽容并未让大臣们知道进退,反倒是滋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心思来,以至于到了晚年,皇帝对于那些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臣子反倒是严苛起来。 ↑返回顶部↑
可惜斗转星移,琼州府不像当年那么贫瘠荒废了,但刘家也越来越没落,传到刘才手中的除了那两百亩地之外,也就只有一个昔日的传说。
没等刘才找到光宗耀祖发扬刘家的法子,他唯一的独子却因为贪玩下水而被传染了水蛊,刘才年近四十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顿时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没绝望。
幸好刘家的运气不错,水蛊是多少年都治不了的毛病了,偏偏新来的知府赵大人和那位孙神医居然给研究出治疗的法子来,虽说听起来奇奇怪怪的,还是从疫病多发地方的泥巴里头挖出什么来做药材,但刘才派人过去看过,确实是有得病的人被治愈了。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刘才这才把儿子也送了过去,没想到儿子真的得救了。
所以在听闻赵知府办满月酒的时候,刘才立刻巴巴的带着礼物上门来,一来是真心感谢,二来也是有想跟知府搭上关系的意思在。
自家人知道自家的根脚,论礼物的贵重的话,他肯定是比不过那些大门大户的,不过倒是可以图一个心意,于是刘才不但送了金银,还把自家能找到的土产都送了一堆,这些东西虽说不值钱,但好歹有个意思在。
刘才千算万算,也没有料到这位赵知府居然隔天就找上门了,并且点名要看看种植甜杆儿的地方,刘才心中又是窃喜,又不知道这位赵知府的葫芦里头到底装了什么药。
赵九福自然不会现在跟他解释,跟着十分殷勤的刘才往地里头走,一边走,刘才还乐颠颠的说道:“赵大人,这甜杆儿地就在前头,种的不多,当初还是家里头儿子闹着要吃,我才种了一些,除了孩子没人愿意吃那玩意。”
也是,这年头的甘蔗口感和甜度都远远不如现代,琼州这边的荔枝龙眼等,都是甜度更高的水果,所以当地人不喜欢这一口还是可以理解的。
很快,他们一行人就到了甜杆儿地,不得不说刘才是十分宠溺孩子的,孩子说想吃,他一种就是十亩地,一个人吃的话能吃到天荒地老。
赵九福仔细看了看,果然是送到他家中的那些甜杆儿,大约是刚收割过一茬的缘故,有几亩地已经空着了,赵九福下去看了看,不过他不是农业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究竟来,就问刘才:“琼州这边种甜杆儿的人多么?”
刘才连忙回答:“不大多,这东西没什么吃头,野外也有,想吃了自己去砍就好,谁也也不浪费这个功夫去种。”
想了想,刘才又说道:“不过外头野生的那些不甜,吃起来也没啥味道,跟我这儿精耕细作的不一样,这边一口下去都是甜水呢。”
赵九福眼神微微一动,立刻问道:“刘老爷,你这甜杆儿种了多少年了?”
刘才虽然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关心甜杆儿,但还是一五一十的回答:“有五年了,我家那娃子不知道为啥,忽然开始喜欢吃这个,我没其他的本事,但种几颗甜杆儿给他尝尝还是可以的,不过这甜杆儿吸肥的很,不能连种。”
赵九福点了点头,忽然伸手拍了一下刘才的肩头,笑着说道:“刘老爷,本官这边有一个主意,还需要你的支持,若是能成的话,你可是为琼州立下大功啦!”
刘才眼睛一亮,立刻细细的听赵九福的说话,原本带着几分疑虑的眼神也慢慢变得坚定起来,很快,两个人相视一笑,就在甜杆儿田边为琼州画下了一个圈儿。
就在赵九福在琼州展开轰轰烈烈的制糖大业的时候,他上报的奏折顺带着那些礼物已经到了京城皇帝的面前。
赵九福还在京城的时候,忌惮他的人不少,如今走远了倒是没有多少人在乎他,毕竟琼州是个什么地方,有些人甚至觉得赵九福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与其担心远在天边的他,还不如操心操心朝廷政事,比如最近皇帝对二皇子三皇子的态度是严厉,但对四皇子却宠爱。
所以赵九福的奏折倒是也没有人故意掖着藏着,很快就到了皇帝的手中。
当初二皇子三皇子事发,皇帝狠狠的处置了两位皇子的母族,但却并未折腾自己的两个亲儿子,但事情过后却还是大病了一场,如今看着更加衰老了一些。
不过最近他的心情倒是不错,朝廷政事安稳,最让他高兴的是大皇子后院有两人有孕,虽说现在还不知道是男女,但他这大儿子总算是有后了,以后朝中也无人再敢拿这事说嘴。
所以在打开赵九福的奏折翻看之后,皇帝甚至哈哈大笑起来,让人将大皇子喊了过来,将手中奏折递给他说道:“看看,这赵明鹿胆子倒是不小。”
论揣摩皇帝的心思,大皇子当论第一,他三两眼扫过上头的字,也跟着笑了起来:“赵大人这般明明白白的将礼单送到父皇的手中,可见对父皇是忠心耿耿,若是有一二私心也不敢这般做,怕是得掖着藏着生怕父皇多心才是。”
皇帝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也点头说道:“可不是吗,赵明鹿毕竟年岁还小,身边也没有个长辈在,没学了朝中那些老滑头的滑不溜丢,这才能做出这般的事情来。”
“哎,若是朝中大人们人人如此,朕倒是不用担心了,只可惜那些人一个个面子上看着畏朕如虎,暗地里却胆大包天。”
大皇子并未插话,显然皇帝由此想到了更多,脸色也阴沉了一些:“都是跟着朕一路走过来的老人了,难道朕还能因为一点银子就怪罪他们不成,怕只怕他们不知道分寸,不该伸手的也伸手,到时候连朕都保不住他们的狗命。”
从上位以来,皇帝一直是较为宽容的一个人,这跟当年他上位的时候朝中较为清明有关,皇帝自己也乐意做一个宽容的君主。
但随着时间过去,他的宽容并未让大臣们知道进退,反倒是滋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心思来,以至于到了晚年,皇帝对于那些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臣子反倒是严苛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