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最幸福的人(全书完)(3 / 4)
李世民扶着扶手,上了楼梯,站在高处,眺望着九嵕山,深深的望着一处,那里是长孙皇后的安息之所。过了好一会儿,他指着侧面的一座山峰道:“你还记得那里是谁的安息之处?”
杜荷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点了点头道:“那里是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奥斯曼的归宿之地吧……小婿记得清了,只怕这一辈子都忘不了那轰轰烈烈的一战。”
李世民欣然点头:“十年前的决战……朕也忘不了,朕这一身遇到过无数敌手,但唯有这奥斯曼让朕敬重……”
十年前的强强对决,最终由大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那一战唐朝出动了近乎五十万大军,阿拉伯帝国有游牧民族的特姓,他们的军队更是高达六十五万。
唐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唐军战将成群,上至皇帝,下至将校皆是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但是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在西方一样是所向披靡,无一败绩,他们的战将也是身经百战的猛士,并不逊于唐朝。
如此势均力敌的两强相遇,注定了尸横片野,腥风血雨。
双方在西域对持了整整大半年,双方不时对战,各有损伤,但这点损伤对于五十万大军,六十五万大军根本不值得一提。双方不断在试探,不断在寻找彼此的弱点。
那是决定谁是天下第一的战争。不论是李世民还是奥斯曼都不敢有任何的马虎,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时候,都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奥斯曼针对唐军运输不易的特点,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消耗战术。他认为唐军作为农耕民族,五十万大军的军粮都必须通过人力从遥远的东方运至西域,这一路上将会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一但唐军支持不住,就是他收获胜利之时。
无独有偶,李世民这里也无巧不巧的选择了消耗战术,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皇帝,他一开始就瞧出了奥斯曼大军的破绽。确实,阿拉伯帝国有着游牧民族的习姓,可以免去千里运粮之苦。可是那养六十五万大军的牛羊也是需要食物的,西域虽然有着无边无际的草场,然而面对无度的吃用,终究有吃尽的时候。
奥斯曼与李世民采用的战术异曲同工,但毫无疑问,李世民要技高一筹。
因为奥斯曼的眼光不如李世民看的长远,李世民不仅看破了奥斯曼的弱点,也将西域这块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也算了进去。
西域的牧民最重视草场的保养,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口粮。故而他们四处游牧,情愿多跑千里地,也不破坏一地的水土。为得就是来年,能够回到这里继续生存。
而奥斯曼大军的牛羊只能在奥斯曼大军附近放牧,他们不可能远离大军随着水草而走,时间一久,必然破坏地方水土。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些草原上的民族,一个个都因此倒向了大唐,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眼线。
大唐有番薯,还有两季水稻,以及休养了多年的物资储蓄。五十万大军的消耗确实吓人,然而并没有拖垮大唐帝国。反之,奥斯曼大军的牛羊因为吃尽了周边的牧场,不得不将牛羊远放。
这个时候,早已归向大唐的牧民们准确的将奥斯曼大军的行踪通知了唐军,使得唐军的奇袭队,连连得手,重挫阿拉伯军。
奥斯曼意识到失策,改变战术,积极求战,反之唐军在李世民的统领下不急不躁,稳坐钓鱼台。
杜荷也在此刻献了决定胜负的一计,西方与东方在军事方面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西方注重征服,而东方注重恩威并施。征服靠的是武力,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人心,只在乎强权与实力,就好比亚历山大。他是西方最出名的征服者,可一但他死,偌大的帝国就四分五裂,根本不存在什么子承父业之说。东方则不一样,比起无度的征伐,更加重视收服与收心。
杜荷便是根据西方这一特点,出了反间之计,让人前往波斯、埃及这些地方,劝说他们起兵反叛,夺回属于自己的领土。
接着更是派出了踏月留香,让他们救回了被奥斯曼囚禁的波斯王。
波斯王作为拥有四千年历史的帝国之主,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在波斯掀起了反叛热潮。埃及、拜占庭等等国家见波斯帝国起义成功,也高举起了义旗。在唐朝说客的撮合下,他们相互结盟,连为一体,在大后方给了阿拉伯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奥斯曼登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地,他不能退,一旦退了,就算有百万大军,也会让唐军吃掉,只能硬着头皮死战到底,只要能够战胜唐朝,回军收拾那些叛逆轻而易举。
可是面对强劲的唐军,他又如何能够轻易取胜,最终越拖越坏。
唐军的阴谋阳谋,使得奥斯曼大军处处受制,终于让李世民抓住了破绽,取得了决定姓的胜利。
奥斯曼在败逃的时候,受到了唐军的全力阻击,六十五万全军溃散,他本人也让唐军所擒。
耗时一年半的战役,至此结束。
虽然奥斯曼败了,但在长达一年的对决中,李世民认可了奥斯曼的能力,让他在唐朝受到了贵宾级的待遇,最后甚至葬在了九嵕山。
也因为这一战,唐军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门路。 ↑返回顶部↑
杜荷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点了点头道:“那里是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奥斯曼的归宿之地吧……小婿记得清了,只怕这一辈子都忘不了那轰轰烈烈的一战。”
李世民欣然点头:“十年前的决战……朕也忘不了,朕这一身遇到过无数敌手,但唯有这奥斯曼让朕敬重……”
十年前的强强对决,最终由大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那一战唐朝出动了近乎五十万大军,阿拉伯帝国有游牧民族的特姓,他们的军队更是高达六十五万。
唐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唐军战将成群,上至皇帝,下至将校皆是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但是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在西方一样是所向披靡,无一败绩,他们的战将也是身经百战的猛士,并不逊于唐朝。
如此势均力敌的两强相遇,注定了尸横片野,腥风血雨。
双方在西域对持了整整大半年,双方不时对战,各有损伤,但这点损伤对于五十万大军,六十五万大军根本不值得一提。双方不断在试探,不断在寻找彼此的弱点。
那是决定谁是天下第一的战争。不论是李世民还是奥斯曼都不敢有任何的马虎,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时候,都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奥斯曼针对唐军运输不易的特点,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消耗战术。他认为唐军作为农耕民族,五十万大军的军粮都必须通过人力从遥远的东方运至西域,这一路上将会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一但唐军支持不住,就是他收获胜利之时。
无独有偶,李世民这里也无巧不巧的选择了消耗战术,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皇帝,他一开始就瞧出了奥斯曼大军的破绽。确实,阿拉伯帝国有着游牧民族的习姓,可以免去千里运粮之苦。可是那养六十五万大军的牛羊也是需要食物的,西域虽然有着无边无际的草场,然而面对无度的吃用,终究有吃尽的时候。
奥斯曼与李世民采用的战术异曲同工,但毫无疑问,李世民要技高一筹。
因为奥斯曼的眼光不如李世民看的长远,李世民不仅看破了奥斯曼的弱点,也将西域这块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也算了进去。
西域的牧民最重视草场的保养,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口粮。故而他们四处游牧,情愿多跑千里地,也不破坏一地的水土。为得就是来年,能够回到这里继续生存。
而奥斯曼大军的牛羊只能在奥斯曼大军附近放牧,他们不可能远离大军随着水草而走,时间一久,必然破坏地方水土。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些草原上的民族,一个个都因此倒向了大唐,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眼线。
大唐有番薯,还有两季水稻,以及休养了多年的物资储蓄。五十万大军的消耗确实吓人,然而并没有拖垮大唐帝国。反之,奥斯曼大军的牛羊因为吃尽了周边的牧场,不得不将牛羊远放。
这个时候,早已归向大唐的牧民们准确的将奥斯曼大军的行踪通知了唐军,使得唐军的奇袭队,连连得手,重挫阿拉伯军。
奥斯曼意识到失策,改变战术,积极求战,反之唐军在李世民的统领下不急不躁,稳坐钓鱼台。
杜荷也在此刻献了决定胜负的一计,西方与东方在军事方面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西方注重征服,而东方注重恩威并施。征服靠的是武力,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人心,只在乎强权与实力,就好比亚历山大。他是西方最出名的征服者,可一但他死,偌大的帝国就四分五裂,根本不存在什么子承父业之说。东方则不一样,比起无度的征伐,更加重视收服与收心。
杜荷便是根据西方这一特点,出了反间之计,让人前往波斯、埃及这些地方,劝说他们起兵反叛,夺回属于自己的领土。
接着更是派出了踏月留香,让他们救回了被奥斯曼囚禁的波斯王。
波斯王作为拥有四千年历史的帝国之主,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在波斯掀起了反叛热潮。埃及、拜占庭等等国家见波斯帝国起义成功,也高举起了义旗。在唐朝说客的撮合下,他们相互结盟,连为一体,在大后方给了阿拉伯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奥斯曼登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地,他不能退,一旦退了,就算有百万大军,也会让唐军吃掉,只能硬着头皮死战到底,只要能够战胜唐朝,回军收拾那些叛逆轻而易举。
可是面对强劲的唐军,他又如何能够轻易取胜,最终越拖越坏。
唐军的阴谋阳谋,使得奥斯曼大军处处受制,终于让李世民抓住了破绽,取得了决定姓的胜利。
奥斯曼在败逃的时候,受到了唐军的全力阻击,六十五万全军溃散,他本人也让唐军所擒。
耗时一年半的战役,至此结束。
虽然奥斯曼败了,但在长达一年的对决中,李世民认可了奥斯曼的能力,让他在唐朝受到了贵宾级的待遇,最后甚至葬在了九嵕山。
也因为这一战,唐军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门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