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1 / 4)
朱轼虽然也是高官,可毕竟没有张廷玉这样厉害,张廷玉常年行走在先皇身边,能在新皇登基的时候就加官进爵,想必不是好相与的。
更何况,张廷玉虽然已经有两科没主持乡试会试,盖因避嫌之故,可现在顺天乡试没有家里人,也不用避嫌……
张廷玉,怕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主考官,没有之一。
想想当初的范九半,当然还有被斩的戴名世……
朱轼只偷眼觑着张廷玉的表情,不敢作声。
张廷玉这边看见“年总督”三个字,又扫了“夏义”二字一眼,便知道这人的身份了。
夏义哪里是什么年羹尧友人的儿子,分明就是年羹尧门下一个心腹奴才,办事挺得年羹尧的喜欢。按理说,他如今位高权重,他门下的奴才,想要提拔谁就提拔谁,可万万不该在张廷玉当主考官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
天下读书人,能让夏义进去?
张廷玉心里不大舒服,暗觉年羹尧做得太过。
他只道:“此卷封存于案上,待我回来再处理。”
众人称是,便见张廷玉竟然起身出去了。
乡试阅卷一般是不能出去的,可也不是没有例外,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何况是遇见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朱轼处理不了,还是要张廷玉来办。
他离了贡院,直接去了年羹尧府上,现在年羹尧还没去西北,人在府中,却是万万没想到有张廷玉来访。
说实话,张廷玉跟年羹尧没什么接触,两个人性格还不怎么对盘,相比起张廷玉,年羹尧对他夫人顾三更熟悉一些。不过人都来了,总不好不迎接,所以年羹尧一拱手,便将人请进来。
这一进来,张廷玉便觉得眼睛被晃了一下。
圣祖爷去岁才大行,年羹尧府邸竟然就已经如此富丽堂皇,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这样大的胆子。
张廷玉落座,开口便道:“年大人也知道,张某无事不登三宝殿。”
年羹尧虽与他同科,这会儿两个人各居其位,又都执掌权柄,着实亲近不起来,也随口问道:“张大人不是主持顺天乡试之事吗?”
“正是为此事而来,乡试结束,于帘内阅卷,今科竟然见着一封答卷上书了年大人的名号,说是您友人之子。按说我与年大人乃是同科,又共事这许多年,应该录下此人,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年大人您——这一回,做得未免太过。这夏义,太不知分寸吧?”
张廷玉说话已经很客气了,他也没想跟年羹尧撕破脸皮。
原以为年羹尧如今应该有所忌惮,毕竟新帝登基,虽然仰仗着他处理西北军务,可大清朝又不是没人了。
哪里想到,年羹尧竟然不以为意:“这夏义乃是我门人,若是我年羹尧想他当官,他必定能平步青云。此人做事稳妥,也少有出差错的时候。可我想着吧,直接跟皇上说,虽然能让他入仕,但是总不如科举这里来得名正言顺,左右都是一个结果,皇上说要与我兄弟相待,这点小事,何必劳动他?张大人,您松松手他就过去了,再说夏义人品也是一等一的好。”
人品一等一的好,办事稳妥少有出差错的时候?
兴许这是对于年羹尧来说吧,年羹尧是文武双全,可张廷玉只是个文臣,他熟读四书五经,又常年伺候在皇帝的身边,若论及谨慎,无人能出其右。
这夏义,在张廷玉看来,哪里能跟“稳妥”和“人品好”沾边?
荒谬至极。
若是人品好,便不至于在答卷上直接这样写明他跟年羹尧有关系。
张廷玉连茶都不用喝了,他已然知道年羹尧是个什么态度,索性道:“既然年大人这样说……”
年羹尧看他,劝道:“这等小事,还劳动衡臣兄来跑一趟,何必呢?” ↑返回顶部↑
更何况,张廷玉虽然已经有两科没主持乡试会试,盖因避嫌之故,可现在顺天乡试没有家里人,也不用避嫌……
张廷玉,怕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主考官,没有之一。
想想当初的范九半,当然还有被斩的戴名世……
朱轼只偷眼觑着张廷玉的表情,不敢作声。
张廷玉这边看见“年总督”三个字,又扫了“夏义”二字一眼,便知道这人的身份了。
夏义哪里是什么年羹尧友人的儿子,分明就是年羹尧门下一个心腹奴才,办事挺得年羹尧的喜欢。按理说,他如今位高权重,他门下的奴才,想要提拔谁就提拔谁,可万万不该在张廷玉当主考官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
天下读书人,能让夏义进去?
张廷玉心里不大舒服,暗觉年羹尧做得太过。
他只道:“此卷封存于案上,待我回来再处理。”
众人称是,便见张廷玉竟然起身出去了。
乡试阅卷一般是不能出去的,可也不是没有例外,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何况是遇见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朱轼处理不了,还是要张廷玉来办。
他离了贡院,直接去了年羹尧府上,现在年羹尧还没去西北,人在府中,却是万万没想到有张廷玉来访。
说实话,张廷玉跟年羹尧没什么接触,两个人性格还不怎么对盘,相比起张廷玉,年羹尧对他夫人顾三更熟悉一些。不过人都来了,总不好不迎接,所以年羹尧一拱手,便将人请进来。
这一进来,张廷玉便觉得眼睛被晃了一下。
圣祖爷去岁才大行,年羹尧府邸竟然就已经如此富丽堂皇,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这样大的胆子。
张廷玉落座,开口便道:“年大人也知道,张某无事不登三宝殿。”
年羹尧虽与他同科,这会儿两个人各居其位,又都执掌权柄,着实亲近不起来,也随口问道:“张大人不是主持顺天乡试之事吗?”
“正是为此事而来,乡试结束,于帘内阅卷,今科竟然见着一封答卷上书了年大人的名号,说是您友人之子。按说我与年大人乃是同科,又共事这许多年,应该录下此人,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年大人您——这一回,做得未免太过。这夏义,太不知分寸吧?”
张廷玉说话已经很客气了,他也没想跟年羹尧撕破脸皮。
原以为年羹尧如今应该有所忌惮,毕竟新帝登基,虽然仰仗着他处理西北军务,可大清朝又不是没人了。
哪里想到,年羹尧竟然不以为意:“这夏义乃是我门人,若是我年羹尧想他当官,他必定能平步青云。此人做事稳妥,也少有出差错的时候。可我想着吧,直接跟皇上说,虽然能让他入仕,但是总不如科举这里来得名正言顺,左右都是一个结果,皇上说要与我兄弟相待,这点小事,何必劳动他?张大人,您松松手他就过去了,再说夏义人品也是一等一的好。”
人品一等一的好,办事稳妥少有出差错的时候?
兴许这是对于年羹尧来说吧,年羹尧是文武双全,可张廷玉只是个文臣,他熟读四书五经,又常年伺候在皇帝的身边,若论及谨慎,无人能出其右。
这夏义,在张廷玉看来,哪里能跟“稳妥”和“人品好”沾边?
荒谬至极。
若是人品好,便不至于在答卷上直接这样写明他跟年羹尧有关系。
张廷玉连茶都不用喝了,他已然知道年羹尧是个什么态度,索性道:“既然年大人这样说……”
年羹尧看他,劝道:“这等小事,还劳动衡臣兄来跑一趟,何必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