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4)
25.《资治通鉴》将此事记在鲁肃谈话之前,是不对的,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6.以下对话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周瑜传》。
28.见《三国志·鲁肃传》。
29.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下同。
30.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31.以下所述主要依据《三国志·周瑜传》,非此传者另注。
32.曹军染病一事,《三国志》之《周瑜传》和《先主传》均有记载,《郭嘉传》则称染病于巴丘。
33.关于烧船问题,《三国志》之《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则称事后曹操曾致函孙权,说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34.见《三国志·先主传》。公安原名油江口,刘备更名为公安。
35.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第四章
1.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见《世说新语·容止》。
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4.见《三国志·武帝纪》、《董昭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5.以上见《三国志·荀彧传》。
6.见《三国志·荀彧传》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本节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8.关于刘璋的小算盘,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9.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刘璋传》。
11.见《三国志·庞统传》。
12.请参看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
13.见《三国志·鲁肃传》。
14.见《三国志·周瑜传》。
15.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6.见《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7.见《三国志·鲁肃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则认为“恐操不至于是”。
18.见《三国志·吴主传》。 ↑返回顶部↑
26.以下对话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周瑜传》。
28.见《三国志·鲁肃传》。
29.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下同。
30.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31.以下所述主要依据《三国志·周瑜传》,非此传者另注。
32.曹军染病一事,《三国志》之《周瑜传》和《先主传》均有记载,《郭嘉传》则称染病于巴丘。
33.关于烧船问题,《三国志》之《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则称事后曹操曾致函孙权,说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34.见《三国志·先主传》。公安原名油江口,刘备更名为公安。
35.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第四章
1.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见《世说新语·容止》。
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4.见《三国志·武帝纪》、《董昭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5.以上见《三国志·荀彧传》。
6.见《三国志·荀彧传》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本节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8.关于刘璋的小算盘,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9.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刘璋传》。
11.见《三国志·庞统传》。
12.请参看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
13.见《三国志·鲁肃传》。
14.见《三国志·周瑜传》。
15.见《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6.见《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17.见《三国志·鲁肃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则认为“恐操不至于是”。
18.见《三国志·吴主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