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高顺受封魏公(1 / 2)
对于董承的行为,高顺一笑置之,即便受封魏王,一切都是虚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的。
不过一些野心家却不这么认为,联名公开拥戴高顺接受封王,特别是一些官职尚低的人,希望借此得到高顺的重视,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
董昭公开呐喊,高君侯平定四方蛮夷,保北方几州免遭战火屠戮,劳苦功高,理应接受封王。
当然了,大士族内部也因意见不统一而出现分裂,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事情越闹越大,连各地的军师也相互串联,支持高顺受封魏王。
高顺对任何人的提议皆坚决推辞。
之所以是魏王,是因为高顺的政治中心在魏郡的邺城。
皇帝刘协内心对高顺非常痛恨,听说高顺坚辞不就之事,心中也起了波澜,到底高顺是心系大汉呢?还是高顺想一步到位代替大汉朝廷而直接称帝?
确实如刘协所想,高顺之所以不接受王位,是不想为后世留下隐患,令后世之人效仿,想一步到位,直接称帝。
事情越演越烈,连皇帝都派使者劝高顺接受魏王之位。
皇帝刘协的心思很简单,很单纯,也是很无奈的做法,若是高顺接受了王位,则依然为汉臣,有义务解救朝廷,否则,可号召天下共击之。
众人拥戴,却不明高顺心思,令高顺心烦。
不过到兴平七年秋,各州牧、刺史都拥戴高顺受封汉王,而董承和钟繇一直住在邺城不归;这时,李强也建议高顺受封为魏王,而马贵退了一步,建议可暂受魏公之位。
其实不管是魏王还是魏公,都已严重逾制。始自“白马之盟”,异姓王即是非法的;始自王莽,“公”在汉代也是谋图篡政的代名词,是造反的前兆。
马贵像是看透了高顺的心思,直言,后事自有后人处理,没有万年的江山,不必顾虑太多。
最终,高顺接受了众人之劝,不过仅接受魏公之封;众人皆大欢喜,不管是魏王还是魏公,只要高顺接受,便是好的开端;董昭、荀攸等人更是高兴;华歆等人更是以功臣自居。
董卓和刘协都很高兴,各有各的打算。
兴平八年春,高顺进爵魏公,受封受九郡、九锡之赐,建立公国,设立百官。
董承传旨后便高兴的返回长沙郡交差;高顺对其私下承诺,绝不攻打太师的地盘,与太师一世交好;高顺认为,北方稳定后,没有了外部压力,董卓内部必定会乱,其命不久矣,任何承诺都不影响他统一天下的进程。
而钟繇则直接留在了邺城。
最高兴的莫过于江北百姓,只要高顺不倒台,他们的生活便会稳定,富足,没有战乱之祸。
鲜卑、匈奴以及韩遂皆派来了使者,祝贺高顺受封魏公之位。
根据皇帝的诏令,魏公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
为了加强对军事的控制,高顺首先拜曹山、赵雄、向荣和赵云为安东、安北、安南和安西将军。
对于百官,高顺希望慢慢完善,贾诩为尚书令,陈宫、陈群、钟繇等为尚书;审配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卢毓为吏部郎;剩余官职大部分为系统高级文官担任
若此,高顺便可以效仿古之周召、太公、五霸等,用封国的名义打着藩卫帝室的旗号征伐四方。
由于关键岗位皆为系统文官所担任,所以,高顺接受魏公之位,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为了避免为后人效仿,高顺对董昭、华歆等人并未重用,并决心永生不重用他们。
打压士族是高顺一贯的政策,首要的措施便是推出廉价的白纸,其次是印刷的书籍,让贫穷的人用得起纸,读得起书,这对士族来说,有釜底抽薪之效;当然了,价格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政治方面,给交州士燮施压,必须让出北部三郡的太守之位。
令水军大都督高伟战领海南岛,将珠崖和儋耳两郡设为琼州郡,建设港口,促进琼州郡与内地的贸易和发展;沿岛周边设县,加强控制,作为占领交州的前进基地。 ↑返回顶部↑
不过一些野心家却不这么认为,联名公开拥戴高顺接受封王,特别是一些官职尚低的人,希望借此得到高顺的重视,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
董昭公开呐喊,高君侯平定四方蛮夷,保北方几州免遭战火屠戮,劳苦功高,理应接受封王。
当然了,大士族内部也因意见不统一而出现分裂,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事情越闹越大,连各地的军师也相互串联,支持高顺受封魏王。
高顺对任何人的提议皆坚决推辞。
之所以是魏王,是因为高顺的政治中心在魏郡的邺城。
皇帝刘协内心对高顺非常痛恨,听说高顺坚辞不就之事,心中也起了波澜,到底高顺是心系大汉呢?还是高顺想一步到位代替大汉朝廷而直接称帝?
确实如刘协所想,高顺之所以不接受王位,是不想为后世留下隐患,令后世之人效仿,想一步到位,直接称帝。
事情越演越烈,连皇帝都派使者劝高顺接受魏王之位。
皇帝刘协的心思很简单,很单纯,也是很无奈的做法,若是高顺接受了王位,则依然为汉臣,有义务解救朝廷,否则,可号召天下共击之。
众人拥戴,却不明高顺心思,令高顺心烦。
不过到兴平七年秋,各州牧、刺史都拥戴高顺受封汉王,而董承和钟繇一直住在邺城不归;这时,李强也建议高顺受封为魏王,而马贵退了一步,建议可暂受魏公之位。
其实不管是魏王还是魏公,都已严重逾制。始自“白马之盟”,异姓王即是非法的;始自王莽,“公”在汉代也是谋图篡政的代名词,是造反的前兆。
马贵像是看透了高顺的心思,直言,后事自有后人处理,没有万年的江山,不必顾虑太多。
最终,高顺接受了众人之劝,不过仅接受魏公之封;众人皆大欢喜,不管是魏王还是魏公,只要高顺接受,便是好的开端;董昭、荀攸等人更是高兴;华歆等人更是以功臣自居。
董卓和刘协都很高兴,各有各的打算。
兴平八年春,高顺进爵魏公,受封受九郡、九锡之赐,建立公国,设立百官。
董承传旨后便高兴的返回长沙郡交差;高顺对其私下承诺,绝不攻打太师的地盘,与太师一世交好;高顺认为,北方稳定后,没有了外部压力,董卓内部必定会乱,其命不久矣,任何承诺都不影响他统一天下的进程。
而钟繇则直接留在了邺城。
最高兴的莫过于江北百姓,只要高顺不倒台,他们的生活便会稳定,富足,没有战乱之祸。
鲜卑、匈奴以及韩遂皆派来了使者,祝贺高顺受封魏公之位。
根据皇帝的诏令,魏公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
为了加强对军事的控制,高顺首先拜曹山、赵雄、向荣和赵云为安东、安北、安南和安西将军。
对于百官,高顺希望慢慢完善,贾诩为尚书令,陈宫、陈群、钟繇等为尚书;审配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卢毓为吏部郎;剩余官职大部分为系统高级文官担任
若此,高顺便可以效仿古之周召、太公、五霸等,用封国的名义打着藩卫帝室的旗号征伐四方。
由于关键岗位皆为系统文官所担任,所以,高顺接受魏公之位,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为了避免为后人效仿,高顺对董昭、华歆等人并未重用,并决心永生不重用他们。
打压士族是高顺一贯的政策,首要的措施便是推出廉价的白纸,其次是印刷的书籍,让贫穷的人用得起纸,读得起书,这对士族来说,有釜底抽薪之效;当然了,价格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政治方面,给交州士燮施压,必须让出北部三郡的太守之位。
令水军大都督高伟战领海南岛,将珠崖和儋耳两郡设为琼州郡,建设港口,促进琼州郡与内地的贸易和发展;沿岛周边设县,加强控制,作为占领交州的前进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