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节风暴作战(2)(3 / 4)
通牒在傍晚5点半时由第23坦克军第4坦克师的一名会汉语的中校和两名士兵送交到了东北军那边,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在半个小时后便迅速地回复了苏军的劝降通牒。苏军的通牒洋洋洒洒几百字,语言也说得十分文明;而文少将和寿少将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并且很粗俗——“狗屁”。
可以想象朱可夫上将和普希金中将看到这么言简意赅的回复时脸上的表情。连天的炮火间,恼羞成怒的苏军再次孤注一掷地猛扑上来,而严阵以待的东北军则全力还击,天昏地暗的战争熔炉再次沸腾起来。
8月7日,以第101重装甲师为核心突击力量的东北军第5装甲军经过苦战,成功地击溃了苏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的防御,重创其两个步兵师,将合围圈北部苏军四十公里的逃生缺口压缩了将近一半。而在同一天,更好的消息传了来,第一批新式坦克和第一批北路集团军群的援军终于在西路集团军群几十万官兵望眼欲穿的期待中慢慢抵达了新西伯利亚以南三十公里的贝尔德。顷刻间,各路部队都士气大振。
飘扬着战斧军旗的贝尔德火车站上,在车站东北军士兵们雷动般的欢呼声中,一辆辆浑身黑白斑斓纹路交错的“雪虎”主战坦克(即“东北虎-2”主战坦克)、“雪豹”88毫米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德式“突击虎”380毫米自行突击臼炮、新式“雪狼”防空装甲车、新式“雪狐”半履带式弹药运输车以及老式的“野牛”100毫米自行突击炮源源不断地从军列上卸载下来准备开赴战场,现场的东北军装甲部队军官们个个喜上眉梢。为了适应苏联战争的地理环境,新生产的东北军战车不再喷涂以前的墨绿色伪装迷彩油漆,而是喷涂由白色纹路、灰色纹路、黑色纹路交错的雪地伪装迷彩。
同新式坦克一起抵陆续达战场的还有北路集团军群第35军的第260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张嘉睿上校)、第263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吴俊垒上校)等部队,由于军长舒少将还滞留在迪化,因此第八集团军总参谋长卞小进上校暂时接替指挥权。
当天下午三时,卞总参谋长从托木斯克机场改乘一架“夜鹰”运输直升机飞赴贝尔德,前往新建的第35军前线指挥部,卞上校描述道:
“我先从蒙古乌兰巴托乘坐一架‘鸬鹚’运输机到了托木斯克,再乘着一架直升机飞往贝尔德,全程时间长得令人难以接受。先穿过了茫茫蒙古大草原,再越过西伯利亚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和崇山峻岭,我这才到达了前线。这里距离东北本土将近3000公里,距离最近的西疆自治区也有1000多公里,我对我们的军队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进行这样一场战争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直升机盘旋在贝尔德火车站上空的时候,下面的场景让我吃了一惊又十分激动。整个村镇的地面都已经被我们新式的‘雪虎’坦克、‘雪豹’坦克歼击车、‘突击虎’自行突击臼炮的雪地迷彩色给覆盖了,大约超过五百辆的新式坦克即将投入了战役,如此强大的力量势必能给苏军一连串的重创。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川流不息的军列不但给前线部队送来了新式武器,还特地从东北本土运送来了一百多吨东北特产——乌拉草,分发给前线东北军士兵们。乌拉草曾经和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是生长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东部地区的特产。将乌拉草垫在军靴里面可以保暖吸汗,有效地防止东北军士兵们在寒冷泥泞的战壕中冻伤足部或者得上脚气病、战壕足等疾病。
在贝尔德的镇东和镇西平原上,卞上校分别看到了东北军炮兵部队总司令吴克仁中将和副总司令邹作华中将,而在他们的面前,都气势恢宏地横卧着一座高耸入云般的超级战争机器。这让卞上校、张上校、吴上校等一干第一次见到这个巨大得骇人的超级武器的将领们、官兵们都目瞪口呆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各位,这就是我们东北产的德式‘多拉’超级巨炮!”吴中将眉飞色舞地介绍道。
瞠目结舌的官兵们屏住呼吸,用畏惧的目光仰视着这两座庞大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但又近乎骇人听闻的超级巨炮,如果说“雪虎”主战坦克是一头头雪地猛虎,那这两座“多拉”超级巨炮简直就是一头白垩纪的霸王龙。大片88毫米高射炮、40毫米双联高射炮、12.7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在它的身边围绕成了一片防空炮火的树林,低空中还不断有武装直升机在巡视警戒着,而地面上则特地调拨来了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装甲营以及大量的宪兵、军犬护卫着。上千名炮兵、工兵和几十辆起吊车、起重机像一群群渺小的蝼蚁般不断地将巨炮的各种零件起吊安装上去。由于“多拉”巨炮过于沉重,所以不得不全部拆卸成零件用专列运输到前线。整个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军火公司设计,巨炮口径800毫米,全重1350吨,全长42.9米,高12米,犹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炮弹的尺寸数据也是耸人听闻的,每颗穿甲炮弹重达7.1吨,每颗高爆炮弹的重量为4.8吨,相当于一辆轻型坦克的重量了。每门“多拉”巨炮都受到战斗机、直升机、地面部队的严密保护,毕竟再厉害的巨炮也必须在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作用(“多拉”巨炮不属于铁道炮,属于臼炮。世界上第一门臼炮在1377年由中国军队的工匠制造出来的,口径210毫米)。
“吴将军,贝尔德距离新西伯利亚城区足足有三十公里,巨炮能打到那里吗?”卞上校问道。
“‘多拉’巨炮的射程为28至47公里,整个新西伯利亚城区都在炮弹的轰射打击范围内!过不了几天,城内的苏军就会尝到我们巨炮的滋味了!”吴中将信心十足地道。
由于“多拉”超级臼炮的体积过于庞大,因此制造成本极大,所需的优等钢材和金属的数量更加是巨大得惊人,而且制造过程也相当繁琐,所以尽管此时东北的重工业和军工业都极其发达,但暂时也只制造了两门,将新西伯利亚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不但靠这两门“多拉”巨炮,更多的还是靠东北军常规的重炮群和另外制造出的十六门德式“卡尔”超级自行臼炮。这种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卡尔”超级自行臼炮体型大约有两辆“东北虎”主战坦克大,大炮全重124吨,口径达到600毫米,使用重磅炮弹时的射程为6650米。很快,在地面装甲部队、直升机以及空军战斗机的护卫下,东北军新编的八个“卡尔”重炮连开始缓缓向城区推进(东北军每个“卡尔”重炮连包括两门“卡尔”超级臼炮和四门东北军常规的380毫米臼炮),“巨炮之王”的怒火很快倾泻在他们的头顶上。
随着更多的东北军增援部队、新式坦克、火炮的抵达,战争天平重新被扭向了东北军。
新西伯利亚西北二十多公里,克里沃达诺夫镇。
双方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掩盖了两架“夜鹰”运输直升机掠过莽莽丛林时的低空呼啸声,戴着红外线夜视仪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直升机,一一躲过苏军的地面防空部队,最后降落在了克里沃达诺夫镇附近的一片丛林空地里。
“幽灵”部队第37中队中队长张剑洋少校率着九名精悍的幽灵队员鱼贯跳下直升机,装备精良的幽灵们警觉地查看着附近,他们已经深入到了苏军的后方十多公里,危险无处不在。除了远处的炮火声,周围是一片死寂的静谧,村镇也黑沉沉的,见不到一丁点火光。
“哗啦啦…”灌木丛抖动起来,透过红外线夜视仪,一个红色的热成像人影举着双手钻出树林慢慢走了过来。
“你们…终于来了…”哆哆嗦嗦的俄语,跑过来的是一个蓬头垢面的苏联中年男子,衣衫单薄的他在这寒夜里冻得眼泪鼻涕一起挂满了脸。他拼命抱紧身体以减少体温热量的流逝,用惶然而期盼的目光看着张剑洋,“那个…我要的东西呢…”
张剑洋摆摆手,两名幽灵队员从直升机里拎出一个大口袋,当着那个苏联人的面打开来,里面全是大块的面包和一条条腊肉。
“你上次说你知道一个重要事情。告诉我们,这些食物都归你。”张剑洋用俄语道。
“太好了…”苏联人又惊又喜,他忙不迭地向抱着命根子般抱紧那袋食物,“我老婆孩子可以不用挨饿了…该死的斯大林,没收了我们的土地和粮食,搞什么‘人民公社’、‘集体农庄’,根本不让我们农民活下去!”他哆哆嗦嗦着,“我…我知道红军的最高指挥部在哪里。”
“在哪里?”张剑洋盯着他。
“就在这里以东鄂毕河上的熊岛上,红军的首长当官的都聚集在那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红军把我们的粮食都征集去了。迫于生计,我不得不在河边捕鱼养家糊口,几乎天天晚上或早上都会看见很多红军的高级军官乘着汽艇往来于城市和熊岛之间。”
“熊岛很大,你知道详细地点吗?”
“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因为河面上和岛上有很多红军,普通人没有办法过去的。” ↑返回顶部↑
可以想象朱可夫上将和普希金中将看到这么言简意赅的回复时脸上的表情。连天的炮火间,恼羞成怒的苏军再次孤注一掷地猛扑上来,而严阵以待的东北军则全力还击,天昏地暗的战争熔炉再次沸腾起来。
8月7日,以第101重装甲师为核心突击力量的东北军第5装甲军经过苦战,成功地击溃了苏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的防御,重创其两个步兵师,将合围圈北部苏军四十公里的逃生缺口压缩了将近一半。而在同一天,更好的消息传了来,第一批新式坦克和第一批北路集团军群的援军终于在西路集团军群几十万官兵望眼欲穿的期待中慢慢抵达了新西伯利亚以南三十公里的贝尔德。顷刻间,各路部队都士气大振。
飘扬着战斧军旗的贝尔德火车站上,在车站东北军士兵们雷动般的欢呼声中,一辆辆浑身黑白斑斓纹路交错的“雪虎”主战坦克(即“东北虎-2”主战坦克)、“雪豹”88毫米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德式“突击虎”380毫米自行突击臼炮、新式“雪狼”防空装甲车、新式“雪狐”半履带式弹药运输车以及老式的“野牛”100毫米自行突击炮源源不断地从军列上卸载下来准备开赴战场,现场的东北军装甲部队军官们个个喜上眉梢。为了适应苏联战争的地理环境,新生产的东北军战车不再喷涂以前的墨绿色伪装迷彩油漆,而是喷涂由白色纹路、灰色纹路、黑色纹路交错的雪地伪装迷彩。
同新式坦克一起抵陆续达战场的还有北路集团军群第35军的第260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张嘉睿上校)、第263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吴俊垒上校)等部队,由于军长舒少将还滞留在迪化,因此第八集团军总参谋长卞小进上校暂时接替指挥权。
当天下午三时,卞总参谋长从托木斯克机场改乘一架“夜鹰”运输直升机飞赴贝尔德,前往新建的第35军前线指挥部,卞上校描述道:
“我先从蒙古乌兰巴托乘坐一架‘鸬鹚’运输机到了托木斯克,再乘着一架直升机飞往贝尔德,全程时间长得令人难以接受。先穿过了茫茫蒙古大草原,再越过西伯利亚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和崇山峻岭,我这才到达了前线。这里距离东北本土将近3000公里,距离最近的西疆自治区也有1000多公里,我对我们的军队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进行这样一场战争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直升机盘旋在贝尔德火车站上空的时候,下面的场景让我吃了一惊又十分激动。整个村镇的地面都已经被我们新式的‘雪虎’坦克、‘雪豹’坦克歼击车、‘突击虎’自行突击臼炮的雪地迷彩色给覆盖了,大约超过五百辆的新式坦克即将投入了战役,如此强大的力量势必能给苏军一连串的重创。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川流不息的军列不但给前线部队送来了新式武器,还特地从东北本土运送来了一百多吨东北特产——乌拉草,分发给前线东北军士兵们。乌拉草曾经和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是生长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东部地区的特产。将乌拉草垫在军靴里面可以保暖吸汗,有效地防止东北军士兵们在寒冷泥泞的战壕中冻伤足部或者得上脚气病、战壕足等疾病。
在贝尔德的镇东和镇西平原上,卞上校分别看到了东北军炮兵部队总司令吴克仁中将和副总司令邹作华中将,而在他们的面前,都气势恢宏地横卧着一座高耸入云般的超级战争机器。这让卞上校、张上校、吴上校等一干第一次见到这个巨大得骇人的超级武器的将领们、官兵们都目瞪口呆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各位,这就是我们东北产的德式‘多拉’超级巨炮!”吴中将眉飞色舞地介绍道。
瞠目结舌的官兵们屏住呼吸,用畏惧的目光仰视着这两座庞大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但又近乎骇人听闻的超级巨炮,如果说“雪虎”主战坦克是一头头雪地猛虎,那这两座“多拉”超级巨炮简直就是一头白垩纪的霸王龙。大片88毫米高射炮、40毫米双联高射炮、12.7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在它的身边围绕成了一片防空炮火的树林,低空中还不断有武装直升机在巡视警戒着,而地面上则特地调拨来了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装甲营以及大量的宪兵、军犬护卫着。上千名炮兵、工兵和几十辆起吊车、起重机像一群群渺小的蝼蚁般不断地将巨炮的各种零件起吊安装上去。由于“多拉”巨炮过于沉重,所以不得不全部拆卸成零件用专列运输到前线。整个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军火公司设计,巨炮口径800毫米,全重1350吨,全长42.9米,高12米,犹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炮弹的尺寸数据也是耸人听闻的,每颗穿甲炮弹重达7.1吨,每颗高爆炮弹的重量为4.8吨,相当于一辆轻型坦克的重量了。每门“多拉”巨炮都受到战斗机、直升机、地面部队的严密保护,毕竟再厉害的巨炮也必须在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作用(“多拉”巨炮不属于铁道炮,属于臼炮。世界上第一门臼炮在1377年由中国军队的工匠制造出来的,口径210毫米)。
“吴将军,贝尔德距离新西伯利亚城区足足有三十公里,巨炮能打到那里吗?”卞上校问道。
“‘多拉’巨炮的射程为28至47公里,整个新西伯利亚城区都在炮弹的轰射打击范围内!过不了几天,城内的苏军就会尝到我们巨炮的滋味了!”吴中将信心十足地道。
由于“多拉”超级臼炮的体积过于庞大,因此制造成本极大,所需的优等钢材和金属的数量更加是巨大得惊人,而且制造过程也相当繁琐,所以尽管此时东北的重工业和军工业都极其发达,但暂时也只制造了两门,将新西伯利亚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不但靠这两门“多拉”巨炮,更多的还是靠东北军常规的重炮群和另外制造出的十六门德式“卡尔”超级自行臼炮。这种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卡尔”超级自行臼炮体型大约有两辆“东北虎”主战坦克大,大炮全重124吨,口径达到600毫米,使用重磅炮弹时的射程为6650米。很快,在地面装甲部队、直升机以及空军战斗机的护卫下,东北军新编的八个“卡尔”重炮连开始缓缓向城区推进(东北军每个“卡尔”重炮连包括两门“卡尔”超级臼炮和四门东北军常规的380毫米臼炮),“巨炮之王”的怒火很快倾泻在他们的头顶上。
随着更多的东北军增援部队、新式坦克、火炮的抵达,战争天平重新被扭向了东北军。
新西伯利亚西北二十多公里,克里沃达诺夫镇。
双方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掩盖了两架“夜鹰”运输直升机掠过莽莽丛林时的低空呼啸声,戴着红外线夜视仪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直升机,一一躲过苏军的地面防空部队,最后降落在了克里沃达诺夫镇附近的一片丛林空地里。
“幽灵”部队第37中队中队长张剑洋少校率着九名精悍的幽灵队员鱼贯跳下直升机,装备精良的幽灵们警觉地查看着附近,他们已经深入到了苏军的后方十多公里,危险无处不在。除了远处的炮火声,周围是一片死寂的静谧,村镇也黑沉沉的,见不到一丁点火光。
“哗啦啦…”灌木丛抖动起来,透过红外线夜视仪,一个红色的热成像人影举着双手钻出树林慢慢走了过来。
“你们…终于来了…”哆哆嗦嗦的俄语,跑过来的是一个蓬头垢面的苏联中年男子,衣衫单薄的他在这寒夜里冻得眼泪鼻涕一起挂满了脸。他拼命抱紧身体以减少体温热量的流逝,用惶然而期盼的目光看着张剑洋,“那个…我要的东西呢…”
张剑洋摆摆手,两名幽灵队员从直升机里拎出一个大口袋,当着那个苏联人的面打开来,里面全是大块的面包和一条条腊肉。
“你上次说你知道一个重要事情。告诉我们,这些食物都归你。”张剑洋用俄语道。
“太好了…”苏联人又惊又喜,他忙不迭地向抱着命根子般抱紧那袋食物,“我老婆孩子可以不用挨饿了…该死的斯大林,没收了我们的土地和粮食,搞什么‘人民公社’、‘集体农庄’,根本不让我们农民活下去!”他哆哆嗦嗦着,“我…我知道红军的最高指挥部在哪里。”
“在哪里?”张剑洋盯着他。
“就在这里以东鄂毕河上的熊岛上,红军的首长当官的都聚集在那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红军把我们的粮食都征集去了。迫于生计,我不得不在河边捕鱼养家糊口,几乎天天晚上或早上都会看见很多红军的高级军官乘着汽艇往来于城市和熊岛之间。”
“熊岛很大,你知道详细地点吗?”
“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因为河面上和岛上有很多红军,普通人没有办法过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