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3 / 4)
姜洛扬笑起来,“自然是啊,说到底,让你哥哥横看竖看都没瑕疵的人哪儿有啊。”
俞南烟这才笑了起来,“那倒是。他看自己都不大顺眼。”
事情就这样你来我往地有了最明确的结果。
姜洛扬与俞仲尧说了,俞仲尧说那就如实禀明太后,让她和皇上两个看着办吧。
三日后,皇帝下旨:册封俞仲尧为当朝太子太傅,加卫国公爵。
这一次,俞仲尧没再婉言谢绝。
越五日,太后与皇帝亲自张罗着与俞府的亲事,皇室中的礼数一样都不落,甚是周到,一道又一道的旨意到了俞府。
礼部的人连忙请示皇帝大婚的吉日定在何时,皇帝只说明年入秋之后再提。
这样一件大事,很快传遍朝野,无人不知。就此只有上门道贺的,再没提亲求娶俞南烟的——谁敢与皇帝抢人?谁又敢打当朝太傅妹妹的主意?
萧家、贺家昭雪一案,一直不紧不慢地进行着。
皇帝首肯之后,案件交由三法司会审。
洪家绞尽脑汁地想法子打点三法司里的人,一家人忙得团团转。
这件事牵连甚广,并且是陈年旧事,实际施行起来,双方想要从速如愿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耐着性子照章程一步一步行事。
这些到底是男人的事,内宅女子一切如常。
这一日,姜洛扬进宫面见太后。
太后是记挂着俞南烟,“那孩子在家里怎样?有没有觉得闷?”
“太后娘娘放心。”姜洛扬答道,“南烟这段日子都在揣摩厨艺、绣艺。”说着取出两条帕子,“这是她要臣妾带来给太后娘娘的。”
内侍接过,送到太后手里。
太后看了,眉开眼笑的,“嗯,大有长进了。必是得了你的指点。”
“太后娘娘谬赞了。”
两人正说着话,有宫女进来通禀:洪太妃、洪夫人和宋雅柔来了。
太后不动声色,“请。”
稍后,三个人先后进门来。
洪太妃比太后年长十多岁的样子,年华已逝,可是风韵犹存,不难想见当初是个怎样的美人。
见礼之后,洪太妃笑着凝了姜洛扬一眼,“俞夫人时常来宫里陪伴太后么?”
不等姜洛扬回话,太后已将话接了过去,“是啊,哀家与俞夫人投缘,常唤她来宫里说说话。”
“这说起来,”洪太妃慢条斯理地道,“皇家和俞家日后是要结亲的,最迟明年冬日,皇帝便要大婚了。俞夫人手上的瑕疵……若如当初一般,只与皇家是君臣,倒也不需忌讳。眼下却是不同了。太后娘娘,您就真的一点儿也不忌讳?臣妾可是怕得不行,万一被克的与亲人生离多年,或是下场潦倒……总归是不好。”
“这是说的什么话?”太后和颜悦色地道,“细说起来,你我的运道何时好过?你一生都不曾为先帝开枝散叶,至今能够依仗的,不过是娘家人。哀家呢,虽说皇帝登基之后至今已是事事顺遂,到底还是早年丧夫。信那些莫须有的说法,未免可笑。”
洪太妃刚要搭话,太后已继续道:
“可你既然忌讳,哀家也不勉强你。那就这样吧,日后少来慈宁宫里走动——正是忙于筹备皇帝大婚的时候,哀家与俞夫人少不得经常相见。真该忌讳什么,不该忌讳什么,哀家心里清楚得很。往后你留在宫里就好,不需来请安了——许多年你也没来请安,眼下破例了,哀家反倒不习惯,每日多应承一个人也实在是觉着辛苦。” ↑返回顶部↑
俞南烟这才笑了起来,“那倒是。他看自己都不大顺眼。”
事情就这样你来我往地有了最明确的结果。
姜洛扬与俞仲尧说了,俞仲尧说那就如实禀明太后,让她和皇上两个看着办吧。
三日后,皇帝下旨:册封俞仲尧为当朝太子太傅,加卫国公爵。
这一次,俞仲尧没再婉言谢绝。
越五日,太后与皇帝亲自张罗着与俞府的亲事,皇室中的礼数一样都不落,甚是周到,一道又一道的旨意到了俞府。
礼部的人连忙请示皇帝大婚的吉日定在何时,皇帝只说明年入秋之后再提。
这样一件大事,很快传遍朝野,无人不知。就此只有上门道贺的,再没提亲求娶俞南烟的——谁敢与皇帝抢人?谁又敢打当朝太傅妹妹的主意?
萧家、贺家昭雪一案,一直不紧不慢地进行着。
皇帝首肯之后,案件交由三法司会审。
洪家绞尽脑汁地想法子打点三法司里的人,一家人忙得团团转。
这件事牵连甚广,并且是陈年旧事,实际施行起来,双方想要从速如愿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耐着性子照章程一步一步行事。
这些到底是男人的事,内宅女子一切如常。
这一日,姜洛扬进宫面见太后。
太后是记挂着俞南烟,“那孩子在家里怎样?有没有觉得闷?”
“太后娘娘放心。”姜洛扬答道,“南烟这段日子都在揣摩厨艺、绣艺。”说着取出两条帕子,“这是她要臣妾带来给太后娘娘的。”
内侍接过,送到太后手里。
太后看了,眉开眼笑的,“嗯,大有长进了。必是得了你的指点。”
“太后娘娘谬赞了。”
两人正说着话,有宫女进来通禀:洪太妃、洪夫人和宋雅柔来了。
太后不动声色,“请。”
稍后,三个人先后进门来。
洪太妃比太后年长十多岁的样子,年华已逝,可是风韵犹存,不难想见当初是个怎样的美人。
见礼之后,洪太妃笑着凝了姜洛扬一眼,“俞夫人时常来宫里陪伴太后么?”
不等姜洛扬回话,太后已将话接了过去,“是啊,哀家与俞夫人投缘,常唤她来宫里说说话。”
“这说起来,”洪太妃慢条斯理地道,“皇家和俞家日后是要结亲的,最迟明年冬日,皇帝便要大婚了。俞夫人手上的瑕疵……若如当初一般,只与皇家是君臣,倒也不需忌讳。眼下却是不同了。太后娘娘,您就真的一点儿也不忌讳?臣妾可是怕得不行,万一被克的与亲人生离多年,或是下场潦倒……总归是不好。”
“这是说的什么话?”太后和颜悦色地道,“细说起来,你我的运道何时好过?你一生都不曾为先帝开枝散叶,至今能够依仗的,不过是娘家人。哀家呢,虽说皇帝登基之后至今已是事事顺遂,到底还是早年丧夫。信那些莫须有的说法,未免可笑。”
洪太妃刚要搭话,太后已继续道:
“可你既然忌讳,哀家也不勉强你。那就这样吧,日后少来慈宁宫里走动——正是忙于筹备皇帝大婚的时候,哀家与俞夫人少不得经常相见。真该忌讳什么,不该忌讳什么,哀家心里清楚得很。往后你留在宫里就好,不需来请安了——许多年你也没来请安,眼下破例了,哀家反倒不习惯,每日多应承一个人也实在是觉着辛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