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决战沙俄(一)(1 / 1)
三月份,中华军在哈萨克汗国的南部进行了一次试探,这是一次不太明显的军事试探,动用的军队人数也不是很多,只有两千人,这两千军队借口围剿马贼,进入到了哈萨克汗国的领土上,并且全副武装的巡视了一番之后,才在姗姗来迟的哈萨克汗国的军队的监视之下离开。
这次意外事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中华军这边却通过它试探出来了哈萨克汗国的虚实。
历史上哈萨克汗国由于是游牧民族,所以人口不多,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的关系,他们的军队数量比较多,在鼎盛的时候全国有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哈萨克汗国的总人口还不超过一百万二十万,其中居然有多达三十万的军队,这也就意味着每四个人之中就有一名是士兵,如果除去老弱病残和女人的话,几乎全国所有的青壮年男丁都被拉进了军队,这才有这样恐怖的军队规模。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使得草原上的男人总是比女人少,尽管他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一个家庭往往会生五六个甚至是七八个小孩,但是却始终比不上他们作战所消耗的男丁人口,这也是他们只能盛极一时的原因,他们的强大,只是一时由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强大,等到他们的军队消耗的差不多了,其国内也没有充足的兵源的补充,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也就自然的衰落了。
中华军本来对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些忌惮的,毕竟任何一支人数超过三十万的骑兵军队,都是不能小觑的。
可是,通过这一次试探,中华军发现,哈萨克汗国在南部的防御虽然说比较重视,但是远不能称之为严密,他们国家由于长期的内乱纷争,已经消耗掉了国家的大部分国力了,这个时候军队不仅装备很差,而且兵力也不是很多,这或许就是在这之前准葛尔人从他们手中夺走了大量土地的原因吧!
时谈到了这一点之后,项玉再没有任何犹豫了,他立刻给前线的军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中华军从三个方向分别出军,其中在乌力罕的五万骑兵是这一场战役的关键,而其他两路的军队在向前推进一段时间之后,都将自己的进攻方向转移到了北边去,似乎是想从南北两边对哈萨克军队进行夹击。
此时哈萨克国内的军队总共只有十五万人,而且这个时候其中已经有两支军队被中华军的先头部队给阻截住了,能够拱卫国都的军队只有不到八万人,这让哈萨克人感到十分的紧张。
而中华军这边在确定沙俄没有大的动作之后,北边的那支七万人的部队也迅速的南下,配合乌力罕的五万人对哈萨克的军队进行了两面夹击,骑兵的作战讲究的是规模和速度,而在装备和兵力上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哈萨克人自然也就抵挡不住,在这一年的三月底被攻破了国都,其国内的大部分男丁都已经阵亡在了军中,或者是做了中华军的俘虏。
在很轻松的平定了中亚之后,摆在中华军的面前的就只有一个强大的沙俄了,而项玉自然不打算放过这个时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刻从国内调拨重兵配合前线的十七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沙俄,这三路之中北边和南边都是五万骑兵,中间是七万骑兵加上十万步兵,中华军一共调动了二十七万军队,声势浩荡的一路席卷而过。
俄国人并不是没有料到中华军会趁机出兵,但是他们却没有料到中华军这边一次性就出动这么多的军队,眼下在和国内的叛军的作战正到了最激烈的关头,如果分兵去抵抗中华军的入侵的话,那么国内的局势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这个时候已经被官军压住的叛军很有可能会趁着这个机会恢复元气。
不过这个时候犹豫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么选择继续围剿叛军,彻底的放弃东面的领土,要么放弃镇压国内的叛军,马上率领军队赶到东线去迎战中华军。
对沙皇而言,这个决定一点都不好下,因为放弃东线的领土,很有可能意味着俄罗斯百年来的扩张将会一朝丧失,而且敌人很有可能并不会满足于此,要是他们在占领了乌拉尔河以东的土地之后还不肯罢休,继续向西推进的话,帝国面临的局面依旧是没有该变。
正在沙皇一筹莫展的时候,叛军的首领拉辛居然派人前来找他谈判,告诉他,只要答应将顿河一带的土地让给叛军,他们就能够永久的停止这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沙皇一想,这个条件还可以接受,先暂时答应这些叛军,等到打退了东线中华军的入侵之后,在回过头来收拾这些叛军,这个时候先稳住他们。
于是沙皇立刻给前线正在和叛军作战的军队下达命令,让他的军队不要再继续和叛军交战,让出通道,让叛军撤离。
而在这边和叛军暂时的达成了和平协议之后,沙皇也没有继续在国内耽搁,他从国内征召了超过四十万的军队,其中包括大量的骑兵,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气势汹汹的赶赴前线,准备和中华军决一雌雄。
双方的兵力对比,俄国人明显占有优势,只不过中华军这边是三线推进,因此对于俄国人而言,他们要么集中兵力快速的击溃或者消灭一支中华军,要么就只能分兵三路防守。
沙皇显然是不想分别,他的部队之中的新兵偏多,因此分兵的话不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他不管不顾其他两路推进的中华军,直接将自己的目标对准了中线的十七万中华军。
在沙皇的眼里,其他两路的骑兵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后方造成比较大的威胁,但是如果将正面的这十几万中华军的部队消灭,那么他们自然就能够化解对方的这一次攻势了。
沙皇的这个决定本来也没错,而且以四十万人对抗十七万人,在任何人看来,局面都会明显对俄国军队更为有利,不过这是他们对中华军的不了解了,要是他们知道中华军曾经恐怖的防守能力,那么他们战前的预估很有可能就会转变。
虽然这个时候俄国人还不是欧洲的主要国家,其和欧洲大陆的距离还是隔得有点远,但是因为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在经过教皇的牵线搭桥,嫁给俄国人之后,俄国人就开始以东正教的继承者自居了,这自然引起了西方的天主教国家的敌视和警惕。
历史上之所以拿破仑要发动对俄罗斯的远征,除了这个帝国给他的政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法国人是信封天主教,而俄国人是以东正教自居的,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纪,但是教派之争依旧是十分尖锐的。
这一点在近代历史上也能够被证明,在十九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之中,俄国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和整个欧洲打了一仗,之所以要打这一战,主要是因为俄国人想要将自己的手伸进当年拜占庭的首都来,他们想大败土耳其人,收回在他们心中被视为圣地的君士坦丁堡,以恢复日渐衰弱的东正教的地位。
到了一战的时候,随着俄国人的战败,苏联的成立,欧美国家对俄国的敌视也就越发的严重了,********这一说法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而这个********并不仅仅指的国家的性质不同,其实还包涵教派的纷争。
历史上的数次十字军东征,都是由罗马的天主教教皇发动的,他们虽然说是要打击入侵的阿拉伯人,但是实际上却也把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列为了自己的敌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以拜占庭帝国为目标的,可以说,虽然拜占庭帝国并不是被十字军给直接灭亡的,但是它却大大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进程。 ↑返回顶部↑
这次意外事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中华军这边却通过它试探出来了哈萨克汗国的虚实。
历史上哈萨克汗国由于是游牧民族,所以人口不多,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的关系,他们的军队数量比较多,在鼎盛的时候全国有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哈萨克汗国的总人口还不超过一百万二十万,其中居然有多达三十万的军队,这也就意味着每四个人之中就有一名是士兵,如果除去老弱病残和女人的话,几乎全国所有的青壮年男丁都被拉进了军队,这才有这样恐怖的军队规模。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使得草原上的男人总是比女人少,尽管他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一个家庭往往会生五六个甚至是七八个小孩,但是却始终比不上他们作战所消耗的男丁人口,这也是他们只能盛极一时的原因,他们的强大,只是一时由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强大,等到他们的军队消耗的差不多了,其国内也没有充足的兵源的补充,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也就自然的衰落了。
中华军本来对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些忌惮的,毕竟任何一支人数超过三十万的骑兵军队,都是不能小觑的。
可是,通过这一次试探,中华军发现,哈萨克汗国在南部的防御虽然说比较重视,但是远不能称之为严密,他们国家由于长期的内乱纷争,已经消耗掉了国家的大部分国力了,这个时候军队不仅装备很差,而且兵力也不是很多,这或许就是在这之前准葛尔人从他们手中夺走了大量土地的原因吧!
时谈到了这一点之后,项玉再没有任何犹豫了,他立刻给前线的军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中华军从三个方向分别出军,其中在乌力罕的五万骑兵是这一场战役的关键,而其他两路的军队在向前推进一段时间之后,都将自己的进攻方向转移到了北边去,似乎是想从南北两边对哈萨克军队进行夹击。
此时哈萨克国内的军队总共只有十五万人,而且这个时候其中已经有两支军队被中华军的先头部队给阻截住了,能够拱卫国都的军队只有不到八万人,这让哈萨克人感到十分的紧张。
而中华军这边在确定沙俄没有大的动作之后,北边的那支七万人的部队也迅速的南下,配合乌力罕的五万人对哈萨克的军队进行了两面夹击,骑兵的作战讲究的是规模和速度,而在装备和兵力上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哈萨克人自然也就抵挡不住,在这一年的三月底被攻破了国都,其国内的大部分男丁都已经阵亡在了军中,或者是做了中华军的俘虏。
在很轻松的平定了中亚之后,摆在中华军的面前的就只有一个强大的沙俄了,而项玉自然不打算放过这个时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刻从国内调拨重兵配合前线的十七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沙俄,这三路之中北边和南边都是五万骑兵,中间是七万骑兵加上十万步兵,中华军一共调动了二十七万军队,声势浩荡的一路席卷而过。
俄国人并不是没有料到中华军会趁机出兵,但是他们却没有料到中华军这边一次性就出动这么多的军队,眼下在和国内的叛军的作战正到了最激烈的关头,如果分兵去抵抗中华军的入侵的话,那么国内的局势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这个时候已经被官军压住的叛军很有可能会趁着这个机会恢复元气。
不过这个时候犹豫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么选择继续围剿叛军,彻底的放弃东面的领土,要么放弃镇压国内的叛军,马上率领军队赶到东线去迎战中华军。
对沙皇而言,这个决定一点都不好下,因为放弃东线的领土,很有可能意味着俄罗斯百年来的扩张将会一朝丧失,而且敌人很有可能并不会满足于此,要是他们在占领了乌拉尔河以东的土地之后还不肯罢休,继续向西推进的话,帝国面临的局面依旧是没有该变。
正在沙皇一筹莫展的时候,叛军的首领拉辛居然派人前来找他谈判,告诉他,只要答应将顿河一带的土地让给叛军,他们就能够永久的停止这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沙皇一想,这个条件还可以接受,先暂时答应这些叛军,等到打退了东线中华军的入侵之后,在回过头来收拾这些叛军,这个时候先稳住他们。
于是沙皇立刻给前线正在和叛军作战的军队下达命令,让他的军队不要再继续和叛军交战,让出通道,让叛军撤离。
而在这边和叛军暂时的达成了和平协议之后,沙皇也没有继续在国内耽搁,他从国内征召了超过四十万的军队,其中包括大量的骑兵,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气势汹汹的赶赴前线,准备和中华军决一雌雄。
双方的兵力对比,俄国人明显占有优势,只不过中华军这边是三线推进,因此对于俄国人而言,他们要么集中兵力快速的击溃或者消灭一支中华军,要么就只能分兵三路防守。
沙皇显然是不想分别,他的部队之中的新兵偏多,因此分兵的话不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他不管不顾其他两路推进的中华军,直接将自己的目标对准了中线的十七万中华军。
在沙皇的眼里,其他两路的骑兵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后方造成比较大的威胁,但是如果将正面的这十几万中华军的部队消灭,那么他们自然就能够化解对方的这一次攻势了。
沙皇的这个决定本来也没错,而且以四十万人对抗十七万人,在任何人看来,局面都会明显对俄国军队更为有利,不过这是他们对中华军的不了解了,要是他们知道中华军曾经恐怖的防守能力,那么他们战前的预估很有可能就会转变。
虽然这个时候俄国人还不是欧洲的主要国家,其和欧洲大陆的距离还是隔得有点远,但是因为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在经过教皇的牵线搭桥,嫁给俄国人之后,俄国人就开始以东正教的继承者自居了,这自然引起了西方的天主教国家的敌视和警惕。
历史上之所以拿破仑要发动对俄罗斯的远征,除了这个帝国给他的政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法国人是信封天主教,而俄国人是以东正教自居的,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纪,但是教派之争依旧是十分尖锐的。
这一点在近代历史上也能够被证明,在十九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之中,俄国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和整个欧洲打了一仗,之所以要打这一战,主要是因为俄国人想要将自己的手伸进当年拜占庭的首都来,他们想大败土耳其人,收回在他们心中被视为圣地的君士坦丁堡,以恢复日渐衰弱的东正教的地位。
到了一战的时候,随着俄国人的战败,苏联的成立,欧美国家对俄国的敌视也就越发的严重了,********这一说法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而这个********并不仅仅指的国家的性质不同,其实还包涵教派的纷争。
历史上的数次十字军东征,都是由罗马的天主教教皇发动的,他们虽然说是要打击入侵的阿拉伯人,但是实际上却也把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列为了自己的敌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以拜占庭帝国为目标的,可以说,虽然拜占庭帝国并不是被十字军给直接灭亡的,但是它却大大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进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