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4)
纵是皇上,也承受不住“不孝”这顶大帽子,安泰帝再次被架上墙头上了。这时安泰帝的老师、内阁
大臣兼礼部尚书刘阁老出列说道:“顺王是先帝血脉,一定要迎回来的,但马上就是年关,祭祀各种典礼不断,且路途遥远,皇上若南下,谁去祭祀、谁来处理国家大事?不妥当啊,还是由我们礼部和宗人府一起来安排迎接顺王的事宜。”
内阁大臣、兼工部尚书王阁老却说道:“太子十岁了,已经出阁读书、学习朝政。皇上南下迎接顺王,自然是太子监国,内阁辅佐。”此话一出,又有一批应声虫附议。太子是储君,年纪也不小了,监国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顺王,安泰帝最头疼的就是太子了,此刻王阁老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顿时头都快炸裂了。刘阁老赶紧反驳说道:“王阁老此言差矣,太子虽已经出阁读书,有良师教导,但是并没有在朝听政,欠缺经验。国家大事,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非同儿戏。”
内阁是论资排辈的,王阁老入阁十几年了,从先帝爷开始就是内阁次辅,而刘阁老是安泰帝登基之后通过下中旨弄进内阁的,资历最浅,所以王阁老毫不留情面的反驳道:“刘阁老年纪比我小,但是记性比我差。太子以前是经常跟着来听朝的。庆丰朝的时候,太子尚是三岁懵懂顽童时,就时常被报到大朝会听政了,那时老朽留着长胡须,太子好奇,嚷嚷着要内侍抱着抓挠老朽的胡须,老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胡须全部剃掉了,至今还保持着不蓄须的习惯。当年刘阁老尚未入阁,不过已经官居三品,有资格站大朝会,你是忘记了吧?有一次太子憋不住尿,还在东南角的花盆里尿了一泡,一盆梅花被童子尿浇透烂了根,皇上玩笑说童子尿破了霉(通梅)运,大吉大利,这事诸位都是亲眼见过的,刘阁老忘记了,有人能出来解释一下,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么?”
以前庆丰帝自己就是个老顽童,又只有太子一个儿子,经常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出宫开铺子,上朝听廷议,他本意不是培养儿子如何做一个君主、或者体验民间疾苦什么的,而是单纯的觉得有儿子在身边会更好玩一些,所以太子还没立为储君时,就已经有了长时间听朝的经历。王阁老说的都是事实,马上就有一些从庆丰朝的老臣们站出来“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
这下连刘阁老都骑虎难下了,王阁老乘热打铁说道:“刘阁老说的对,太子已经十岁了,一国储君不能总是在东宫读书,纸上谈兵。为大明江山社稷作想,臣等请求皇上容许太子一起上朝听政。”
“臣附议!”
“臣附议!”
……朝堂之上,罕见的发出了一致的声音,一连串的“臣附议”如同无形的重拳一样,一拳拳打在安泰帝身上,伤的他体无完肤,非逼得同意太子听政,其理由也很充分,人家以前还不是储君时就来上朝了,怎么如今封了太子,反而在朝上不见太子的身影呢,这不科学啊!
除了林大人、刘阁老等安泰帝的死忠,大臣们或许在支持现有君主或者支持顺王复位有所分歧,可是对于太子的意见几乎都是一致的,个个都是□□,所以王阁老振臂一呼,满朝文武皆拥护这个意见,安泰帝被逼着同意了,说从正月初一大朝会开始,太子会来朝听政。王阁老心中大喜,太子听政,在风雨中摇摆的储君位置就暂时巩固了些。
或许是觉得安泰帝有所退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有大臣鸡血上头,居然不知轻重、得寸进尺的大呼道:“如今顺王已归,皇上应当宣布退位,迎顺王登基!”
☆、第173章 顺王归掀起大风浪,大朝会群臣来朝斗(二)
此话一出,方才吵闹的如同菜市场般的朝堂顿时静悄悄的,安泰帝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敢直言要自己退位,气恼、悲伤、还有胸口各种无形的压力一起袭来,气血上涌,视线慢慢变得模糊,居然哇的一声当场呕出一口血来!
守在一旁的掌印太监忙跑过去扶着安泰帝,尖声叫道:“护驾!退朝!”
亲眼看见安泰帝喷血了,群臣暗道:不好,玩大了!倘若皇上气血攻心蹬腿薨了,是扶太子登基呢,还是等顺王回来?刚上演完兄弟阋墙,又开始父子相残了,朝廷禁不起这样折腾啊。
“皇上!”群臣一哄而上,挤上前去看喷血的安泰帝到底如何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厂公怀恩带着手下将安泰帝围住,禁止大臣们靠近,命人将半昏迷的安泰帝背走了。
大朝会在一片慌乱中结束了,安泰帝被送入皇后娘娘的坤宁宫诊治,刘皇后命人关闭宫门,除了太医和司礼监的太监,不许任何人进来,包括内阁大臣还有林淑妃。林淑妃听闻安泰帝当场吐血,心中大骇,就怕皇上驾崩,大皇子只有三岁,继位的要么是太子、要么是顺王,她孤儿寡母的,以后的凄惨生活可想而知了——南宫的顺王妃和徐侧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林淑妃不明皇上的病情到底如何了,只得牵着大皇子来到坤宁宫探探消息,自然被人客客气气的拦下来,厂公怀义亲自带人守在宫殿前面,见淑妃母子冒着风雪前来,怀义赶紧上去行礼,婉言说道:“皇后娘娘下的懿旨,老奴不能让您和大皇子进去,淑妃娘娘放心吧,一旦皇上或者皇后有召,老奴定立刻派人去请您过来。”
淑妃岂是那么容易被打发走的?她摸了摸身边带着银白色狐皮帽、懵懵懂懂的大皇子,说道:“皇后娘娘的懿旨,本宫定当遵从,只是大皇子挂念着他父皇,一定要来瞧瞧才放心,否则连午饭都吃不下呢,还请厂公进去通报一声。”
怀义正嫌后宫不够乱呢,便故作为难的答应下来,说道:“好吧,咱家进去通报一声,不过结果如何,咱家可就不敢保证了。”
淑妃心中一亮,果然大皇子是最好的敲门砖,如今皇后迟迟没有身孕,顺王又回来了,皇上还是很重视这个唯一的儿子的。怀义匆匆进了寝宫,好几个太医都围着龙床把脉闻诊,怀义故意不报给已经恢复意识的安泰帝,而是在隔壁偏殿里将淑妃娘娘和大皇子请求进来在皇上身边伺疾的事情告诉了刘皇后。
又拿着大皇子邀宠!别以为就你能生儿子!刘皇后冷冷一笑,说道:“既然淑妃说大皇子记挂着皇上,我怎么忍心见骨肉分离呢,皇上心情不好,或许大皇子陪在身边能哄他开心点。那就让大皇子搬到坤宁宫住几日,等皇上病愈了再送到翊坤宫吧。”
淑妃再能忍,也绝不能忍被皇后夺走大皇子吧,到时有场好戏看了,怀义挑拨成功,故作无奈状去宫外传话,听说皇后要接儿子进去暂住,淑妃目光蓦地一缩:糟糕,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大皇子才三岁多,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正是最依赖母亲的年龄,皇后此举,是要强行把我们母子分开啊!坤宁宫是皇后的地盘,皇上病重,她万一对大皇子——
淑妃不敢往下想了,她紧紧抱着儿子,说道:“大皇子还小,离不开本宫,求厂公帮忙说和,容许我陪着大皇子一起进坤宁宫。”
怀义蹙眉说道:“可是皇后娘娘只要大皇子进宫,以全大皇子的孝心,并没有提到淑妃娘娘——”
淑妃忙说道:“麻烦厂公去向皇上禀报此事,皇上定会让我和大皇子一起进去的。”
怀义就是要挑破三方的关系,找机会向安泰帝说了外头的事情,谁知安泰帝摆摆手说道:“大皇子还小,药盏都端不稳,如何伺疾?真是胡闹,淑妃也太心急了。何况孩子身子弱些,容易过了病气,皇后没当过娘,不知轻重,贸然要大皇子搬进来,万一他也病了呢。传朕的旨意,就说朕并无大碍,只是最近偶感风寒,药里掺了些补药,冬天宫殿火盆生的旺,嗓子一时燥热,就吐了血,吃了清火的药,清清静静的休息两日就好了,朕还要去后日的大朝会呢,宫中不准再议朕的身体,胡乱猜测,制造惶恐,违者送掌刑司听候发落。”
怀义心下觉得有些奇怪,将口谕传下来后,暗中调查皇上到底是何疾,看皇上的气色还好,怎么太医们都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而且皇上还坚持不准任何人探视?
连死人都瞒不过东厂,调查的结果很令怀义吃惊:皇上居然一直在偷偷服用壮阳催情的红丸!而且红丸还不是太医配置的,太医院在事发前对此并不知情,而是刘皇后从民间寻的秘方,交给皇上心腹司礼监掌印大太监研制而成,或许药性太烈了,皇上的身体有些受不住,那日大朝会受了些气,引得药性爆发,气血受损,当场呕出血来!难怪皇上要坚持在皇后娘娘的坤宁宫静养,谁都不见,并且太医们不敢开口透露半个字,原来这种见不得人的“疾病”啊! ↑返回顶部↑
大臣兼礼部尚书刘阁老出列说道:“顺王是先帝血脉,一定要迎回来的,但马上就是年关,祭祀各种典礼不断,且路途遥远,皇上若南下,谁去祭祀、谁来处理国家大事?不妥当啊,还是由我们礼部和宗人府一起来安排迎接顺王的事宜。”
内阁大臣、兼工部尚书王阁老却说道:“太子十岁了,已经出阁读书、学习朝政。皇上南下迎接顺王,自然是太子监国,内阁辅佐。”此话一出,又有一批应声虫附议。太子是储君,年纪也不小了,监国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顺王,安泰帝最头疼的就是太子了,此刻王阁老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顿时头都快炸裂了。刘阁老赶紧反驳说道:“王阁老此言差矣,太子虽已经出阁读书,有良师教导,但是并没有在朝听政,欠缺经验。国家大事,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非同儿戏。”
内阁是论资排辈的,王阁老入阁十几年了,从先帝爷开始就是内阁次辅,而刘阁老是安泰帝登基之后通过下中旨弄进内阁的,资历最浅,所以王阁老毫不留情面的反驳道:“刘阁老年纪比我小,但是记性比我差。太子以前是经常跟着来听朝的。庆丰朝的时候,太子尚是三岁懵懂顽童时,就时常被报到大朝会听政了,那时老朽留着长胡须,太子好奇,嚷嚷着要内侍抱着抓挠老朽的胡须,老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胡须全部剃掉了,至今还保持着不蓄须的习惯。当年刘阁老尚未入阁,不过已经官居三品,有资格站大朝会,你是忘记了吧?有一次太子憋不住尿,还在东南角的花盆里尿了一泡,一盆梅花被童子尿浇透烂了根,皇上玩笑说童子尿破了霉(通梅)运,大吉大利,这事诸位都是亲眼见过的,刘阁老忘记了,有人能出来解释一下,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么?”
以前庆丰帝自己就是个老顽童,又只有太子一个儿子,经常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出宫开铺子,上朝听廷议,他本意不是培养儿子如何做一个君主、或者体验民间疾苦什么的,而是单纯的觉得有儿子在身边会更好玩一些,所以太子还没立为储君时,就已经有了长时间听朝的经历。王阁老说的都是事实,马上就有一些从庆丰朝的老臣们站出来“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
这下连刘阁老都骑虎难下了,王阁老乘热打铁说道:“刘阁老说的对,太子已经十岁了,一国储君不能总是在东宫读书,纸上谈兵。为大明江山社稷作想,臣等请求皇上容许太子一起上朝听政。”
“臣附议!”
“臣附议!”
……朝堂之上,罕见的发出了一致的声音,一连串的“臣附议”如同无形的重拳一样,一拳拳打在安泰帝身上,伤的他体无完肤,非逼得同意太子听政,其理由也很充分,人家以前还不是储君时就来上朝了,怎么如今封了太子,反而在朝上不见太子的身影呢,这不科学啊!
除了林大人、刘阁老等安泰帝的死忠,大臣们或许在支持现有君主或者支持顺王复位有所分歧,可是对于太子的意见几乎都是一致的,个个都是□□,所以王阁老振臂一呼,满朝文武皆拥护这个意见,安泰帝被逼着同意了,说从正月初一大朝会开始,太子会来朝听政。王阁老心中大喜,太子听政,在风雨中摇摆的储君位置就暂时巩固了些。
或许是觉得安泰帝有所退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有大臣鸡血上头,居然不知轻重、得寸进尺的大呼道:“如今顺王已归,皇上应当宣布退位,迎顺王登基!”
☆、第173章 顺王归掀起大风浪,大朝会群臣来朝斗(二)
此话一出,方才吵闹的如同菜市场般的朝堂顿时静悄悄的,安泰帝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敢直言要自己退位,气恼、悲伤、还有胸口各种无形的压力一起袭来,气血上涌,视线慢慢变得模糊,居然哇的一声当场呕出一口血来!
守在一旁的掌印太监忙跑过去扶着安泰帝,尖声叫道:“护驾!退朝!”
亲眼看见安泰帝喷血了,群臣暗道:不好,玩大了!倘若皇上气血攻心蹬腿薨了,是扶太子登基呢,还是等顺王回来?刚上演完兄弟阋墙,又开始父子相残了,朝廷禁不起这样折腾啊。
“皇上!”群臣一哄而上,挤上前去看喷血的安泰帝到底如何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厂公怀恩带着手下将安泰帝围住,禁止大臣们靠近,命人将半昏迷的安泰帝背走了。
大朝会在一片慌乱中结束了,安泰帝被送入皇后娘娘的坤宁宫诊治,刘皇后命人关闭宫门,除了太医和司礼监的太监,不许任何人进来,包括内阁大臣还有林淑妃。林淑妃听闻安泰帝当场吐血,心中大骇,就怕皇上驾崩,大皇子只有三岁,继位的要么是太子、要么是顺王,她孤儿寡母的,以后的凄惨生活可想而知了——南宫的顺王妃和徐侧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林淑妃不明皇上的病情到底如何了,只得牵着大皇子来到坤宁宫探探消息,自然被人客客气气的拦下来,厂公怀义亲自带人守在宫殿前面,见淑妃母子冒着风雪前来,怀义赶紧上去行礼,婉言说道:“皇后娘娘下的懿旨,老奴不能让您和大皇子进去,淑妃娘娘放心吧,一旦皇上或者皇后有召,老奴定立刻派人去请您过来。”
淑妃岂是那么容易被打发走的?她摸了摸身边带着银白色狐皮帽、懵懵懂懂的大皇子,说道:“皇后娘娘的懿旨,本宫定当遵从,只是大皇子挂念着他父皇,一定要来瞧瞧才放心,否则连午饭都吃不下呢,还请厂公进去通报一声。”
怀义正嫌后宫不够乱呢,便故作为难的答应下来,说道:“好吧,咱家进去通报一声,不过结果如何,咱家可就不敢保证了。”
淑妃心中一亮,果然大皇子是最好的敲门砖,如今皇后迟迟没有身孕,顺王又回来了,皇上还是很重视这个唯一的儿子的。怀义匆匆进了寝宫,好几个太医都围着龙床把脉闻诊,怀义故意不报给已经恢复意识的安泰帝,而是在隔壁偏殿里将淑妃娘娘和大皇子请求进来在皇上身边伺疾的事情告诉了刘皇后。
又拿着大皇子邀宠!别以为就你能生儿子!刘皇后冷冷一笑,说道:“既然淑妃说大皇子记挂着皇上,我怎么忍心见骨肉分离呢,皇上心情不好,或许大皇子陪在身边能哄他开心点。那就让大皇子搬到坤宁宫住几日,等皇上病愈了再送到翊坤宫吧。”
淑妃再能忍,也绝不能忍被皇后夺走大皇子吧,到时有场好戏看了,怀义挑拨成功,故作无奈状去宫外传话,听说皇后要接儿子进去暂住,淑妃目光蓦地一缩:糟糕,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大皇子才三岁多,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正是最依赖母亲的年龄,皇后此举,是要强行把我们母子分开啊!坤宁宫是皇后的地盘,皇上病重,她万一对大皇子——
淑妃不敢往下想了,她紧紧抱着儿子,说道:“大皇子还小,离不开本宫,求厂公帮忙说和,容许我陪着大皇子一起进坤宁宫。”
怀义蹙眉说道:“可是皇后娘娘只要大皇子进宫,以全大皇子的孝心,并没有提到淑妃娘娘——”
淑妃忙说道:“麻烦厂公去向皇上禀报此事,皇上定会让我和大皇子一起进去的。”
怀义就是要挑破三方的关系,找机会向安泰帝说了外头的事情,谁知安泰帝摆摆手说道:“大皇子还小,药盏都端不稳,如何伺疾?真是胡闹,淑妃也太心急了。何况孩子身子弱些,容易过了病气,皇后没当过娘,不知轻重,贸然要大皇子搬进来,万一他也病了呢。传朕的旨意,就说朕并无大碍,只是最近偶感风寒,药里掺了些补药,冬天宫殿火盆生的旺,嗓子一时燥热,就吐了血,吃了清火的药,清清静静的休息两日就好了,朕还要去后日的大朝会呢,宫中不准再议朕的身体,胡乱猜测,制造惶恐,违者送掌刑司听候发落。”
怀义心下觉得有些奇怪,将口谕传下来后,暗中调查皇上到底是何疾,看皇上的气色还好,怎么太医们都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而且皇上还坚持不准任何人探视?
连死人都瞒不过东厂,调查的结果很令怀义吃惊:皇上居然一直在偷偷服用壮阳催情的红丸!而且红丸还不是太医配置的,太医院在事发前对此并不知情,而是刘皇后从民间寻的秘方,交给皇上心腹司礼监掌印大太监研制而成,或许药性太烈了,皇上的身体有些受不住,那日大朝会受了些气,引得药性爆发,气血受损,当场呕出血来!难怪皇上要坚持在皇后娘娘的坤宁宫静养,谁都不见,并且太医们不敢开口透露半个字,原来这种见不得人的“疾病”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