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34坦克!(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联t-34坦克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两挺7.62毫米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克里斯蒂悬挂装置,Б-2-34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60毫米。
  最初只是称为t-34,后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
  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
  a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与40年型明显不同;c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锻造炮塔)。
  现在,俄罗斯人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下面松散罗列一下t-34/76发展轨迹。1940年底,铸造炮塔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
  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
  由于发动机短缺,112厂及stz生产时,使用了m-17f汽油发动机。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krasniyoktyaber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
  41年秋,“齿接”样式的车体在stz投产。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根据现有照片判断,112厂实心锻造胶缘负重轮供应充足,几乎没有使用全钢轮)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
  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
  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42年6~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
  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另有三家工厂(uztm,chkz,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ralmash,第9厂)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其他总装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自行火炮。
  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lkz,第100厂)41年6月25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chkz),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chtz,第178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地的如khpz第75厂)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ankgrad)。chkz于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
  “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
  这种炮塔最早见于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
  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10000吨级水压机生产锻造炮塔(与人们长期的认知相反,这种炮塔抗弹性能不如铸造的六角炮塔。虽然是锻造,但装甲厚度只有约20mm[2]),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
  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外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
  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产5740个。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41年,71-tk-3型电台配发,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后期的t-34/85安装有10-rt-26(7~20千米)。
  车内通话设备,由早至晚的一些型号为,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
  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
  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3、4、5、6)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
  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3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英美根据租借法案援助的无线电设备及苏联本国设备的量产,至1943年夏75%的车辆装备了电台,到了1944年,电台装备率达到100%,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说到车内联络,由于没有炮塔吊篮,车长还可以通过用脚踹驾驶员的后背传达命令,左肩是左转,右肩是右转,中间是停止。
  1943年秋天起,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毫米炮,加强了装甲,定名t-34/85型坦克。无线电通讯设备成为标配,增加了一名装填手。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量生产,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主力装备。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
  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l-11,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
  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
  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而且t-34另外一方面润滑油备量是145公里而且也要受抛锚率的折磨,因此仍然不可能一次开行数百公里。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