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公道世间唯白发(大结局)(7 / 9)
永徽三年,李治与武氏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取名李弘,被封为代王。同年,武氏终于被封为昭仪,也在这一年,武氏与王皇后的关系渐渐敌对。
永徽六年,经过六年的休养生息,又推行了亩产更高的改良稻种,大唐民间终于渐渐恢复了元气,当年国库充盈,各地粮米满仓,这六年里,大唐边境基本无战事,唯有跟高句丽和吐蕃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摩擦冲突,皆以外交方式平息下来。
永徽六年底,李素再次提出新的政见,鼓励民间商贾兴建各种作坊,招募农闲庄户做工补贴家用,并且派出使节与诸邻国相谈贸易往来。
此政见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的一致反对,李素从容应对,在李治的暗中支持下,终于强硬地通过了这条新政,然而,因为此事,长孙无忌与李治和李素的关系也渐渐急转而下,变得僵冷起来。
从此以后,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态度渐渐强硬起来,在政事上与李治多次摩擦,皇权被臣权步步挤压,李治渐生忌怨,有除权臣之心,李素劝李治隐忍,谋而后动,李治依言。
四年后,显庆四年,李治对武氏宠爱日深,无论宫闱还是国事,武氏帮了李治太多,李治在感激和利益所趋之下,遂生废王立武之心,于是召李素问其意见,李素沉思许久,只说了一句,“此为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废后立武之心愈加坚定。
同年朝会上,李治提出废后,遭到长孙无忌等老臣激烈反对,朝堂一片哗然,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矛盾终于尖锐到无法调和。
三个月后,李治忽然召李素入宫,授予右武卫调兵虎符文书。李素当夜领兵直扑长孙府,将长孙无忌及老小拿入大狱,次日朝会,时为尚书省侍中的许敬宗上疏,告长孙无忌勾结朝臣谋反,李治当即下旨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全家流徙黔州,长孙无忌以失败者的姿态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同年七月,晋国公李素被任为尚书省右仆射,终为大唐宰相。
李素上任右仆射的第二个月,李治废王皇后,武氏终于在一片争议声中被册封为皇后。
这一年开始,李素与武氏进入合作蜜月期,有了李治和武氏的支持,李素加快了推行各种新政的节奏,天下受益,民间藏富,百姓齐颂天子恩德。
因为李素与李治的约定,君臣二人坚持每日在太极宫前跑步,每到大汗淋漓方止,李治的身体也从未出现过问题,反而龙精虎猛,愈发强健。
蜜月期过了六年,龙朔元年(一个喜欢不停换年号的皇帝也是醉了),天下富足,国库充盈,百姓安泰,朝野赞颂之声愈大,武氏遂撺掇李治泰山封禅,因为封禅太过劳民伤财,李素入宫面君谏止,李治纳其谏,武氏却从此恨上了李素,二人的蜜月期已过。
武氏指使心腹朝臣诬告李素谋反,并罗列诸多证据,李素尚未自辩,武氏便被李治严厉训斥。
第二年春天,朝堂忽然爆出大案,农学少监李义府检举农学监丞勾结异国,私自盗卖改良稻种牟利,李治震惊,下旨严查,遂引出多年前倭国僧人道昭被害一案,雍州刺史奉旨查缉,发现道昭当年所谓“意外而亡”有诸多疑点,查访审问当年同批遣唐使后,发现道昭与武氏来往甚密,并且道昭生前还留下了许多尚未送出的书信,里面详细记述了道昭与武氏来往的过程,道昭许诺若武氏能将稻种引入倭国,必有重金相谢,以及武氏不满酬劳甚薄,二人渐生仇怨的过程。
至此,许多被害的证据已不言而明了,一切的证据都指向了武氏。
身为大唐皇后,竟然谋杀异国僧人,此案在朝堂引发了惊涛巨浪。
李治亦大为震惊,武氏却百口莫辩,同年四月,李治下旨,废黜武皇后,贬入掖庭。
李素的新政使大唐愈发富强,国库积攒了多年的粮草银钱,从此大唐正式迈入盛世。
乾封元年春天,大唐积蓄国力,李治亲征高句丽,任李绩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并任苏定方,薛仁贵等人为将,领兵十万,水陆分兵而击。
大唐的火器在此战中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军连克十城,兵临安市城下,用李素新发明的炸药包炸开了安市城的城门,守将杨万春在城破之时自杀,高句丽军溃逃百里。
同年九月,唐军前锋抵达都城平壤,高句丽国主高藏已年迈,城中守军军心涣散,国主高藏不得不打开城门投降,高句丽全境被大唐征服,一雪前朝耻辱。
与此同时,大唐西域动荡,诸国因大唐安西都护府的高压政策而不满,乾封四年,西域二十余国组成联军,扼断丝绸之路,进袭安西都护府,时任安西都护府都督的侯君集率军抗击,血战之后,击退了联军,侯君集也身受重伤,李治下旨向西域增兵五万,同时将侯君集接入长安疗养,侯君集临走前举荐王桩接任都督之位,统领西域唐军,李治准奏。
因为李素的出现,历史出现了颇大的偏差,原来的短命皇帝,竟成了历史上难得的长寿皇帝。
五十岁,正是人臣之巅,手握重权的李素忽然上疏告老,这些年因为新政的实施以及对高句丽一战的功绩,他在朝堂和民间的威望渐深,闻知李素告老,李治和朝臣大感愕然,李治再三挽留恳请,李素却态度坚决,李治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并封李素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七十五岁时,精力愈差的李治果断决定退位,由太子李弘登基继承皇位,而李治被尊为太上皇。李弘登基后恳请李治将其生母武氏放出掖庭,尊为皇太后,李治答应放出掖庭,却不准尊武氏为太后,李弘亲自登李素的门,请李素代为求情。李素答应下来后,以布衣的身份向李治上了一道请尊武氏为皇太后的奏疏,李治犹豫再三,终究看在李素的面子上勉强同意。
走下皇帝的宝座,李治一身轻松,当即便来到李素的家中。
这一年,李素已八十岁了,算是难得的高寿之人。而许明珠和东阳,一生与李素恩爱到老,为他生下四子三女,前几年二女已分别去世,三人从未说过“白头偕老”之类的肉麻话,可李素和她们却实实在在做到了。
此时的李素,正躺在院子里晒太阳,见李治登门,李素颤巍巍站起身,还未行礼却被李治拦住。
“都是一把老骨头啦,这些虚礼就不必讲究了,别闪了你的腰。”李治哈哈笑道。 ↑返回顶部↑
永徽六年,经过六年的休养生息,又推行了亩产更高的改良稻种,大唐民间终于渐渐恢复了元气,当年国库充盈,各地粮米满仓,这六年里,大唐边境基本无战事,唯有跟高句丽和吐蕃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摩擦冲突,皆以外交方式平息下来。
永徽六年底,李素再次提出新的政见,鼓励民间商贾兴建各种作坊,招募农闲庄户做工补贴家用,并且派出使节与诸邻国相谈贸易往来。
此政见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的一致反对,李素从容应对,在李治的暗中支持下,终于强硬地通过了这条新政,然而,因为此事,长孙无忌与李治和李素的关系也渐渐急转而下,变得僵冷起来。
从此以后,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态度渐渐强硬起来,在政事上与李治多次摩擦,皇权被臣权步步挤压,李治渐生忌怨,有除权臣之心,李素劝李治隐忍,谋而后动,李治依言。
四年后,显庆四年,李治对武氏宠爱日深,无论宫闱还是国事,武氏帮了李治太多,李治在感激和利益所趋之下,遂生废王立武之心,于是召李素问其意见,李素沉思许久,只说了一句,“此为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废后立武之心愈加坚定。
同年朝会上,李治提出废后,遭到长孙无忌等老臣激烈反对,朝堂一片哗然,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矛盾终于尖锐到无法调和。
三个月后,李治忽然召李素入宫,授予右武卫调兵虎符文书。李素当夜领兵直扑长孙府,将长孙无忌及老小拿入大狱,次日朝会,时为尚书省侍中的许敬宗上疏,告长孙无忌勾结朝臣谋反,李治当即下旨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全家流徙黔州,长孙无忌以失败者的姿态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同年七月,晋国公李素被任为尚书省右仆射,终为大唐宰相。
李素上任右仆射的第二个月,李治废王皇后,武氏终于在一片争议声中被册封为皇后。
这一年开始,李素与武氏进入合作蜜月期,有了李治和武氏的支持,李素加快了推行各种新政的节奏,天下受益,民间藏富,百姓齐颂天子恩德。
因为李素与李治的约定,君臣二人坚持每日在太极宫前跑步,每到大汗淋漓方止,李治的身体也从未出现过问题,反而龙精虎猛,愈发强健。
蜜月期过了六年,龙朔元年(一个喜欢不停换年号的皇帝也是醉了),天下富足,国库充盈,百姓安泰,朝野赞颂之声愈大,武氏遂撺掇李治泰山封禅,因为封禅太过劳民伤财,李素入宫面君谏止,李治纳其谏,武氏却从此恨上了李素,二人的蜜月期已过。
武氏指使心腹朝臣诬告李素谋反,并罗列诸多证据,李素尚未自辩,武氏便被李治严厉训斥。
第二年春天,朝堂忽然爆出大案,农学少监李义府检举农学监丞勾结异国,私自盗卖改良稻种牟利,李治震惊,下旨严查,遂引出多年前倭国僧人道昭被害一案,雍州刺史奉旨查缉,发现道昭当年所谓“意外而亡”有诸多疑点,查访审问当年同批遣唐使后,发现道昭与武氏来往甚密,并且道昭生前还留下了许多尚未送出的书信,里面详细记述了道昭与武氏来往的过程,道昭许诺若武氏能将稻种引入倭国,必有重金相谢,以及武氏不满酬劳甚薄,二人渐生仇怨的过程。
至此,许多被害的证据已不言而明了,一切的证据都指向了武氏。
身为大唐皇后,竟然谋杀异国僧人,此案在朝堂引发了惊涛巨浪。
李治亦大为震惊,武氏却百口莫辩,同年四月,李治下旨,废黜武皇后,贬入掖庭。
李素的新政使大唐愈发富强,国库积攒了多年的粮草银钱,从此大唐正式迈入盛世。
乾封元年春天,大唐积蓄国力,李治亲征高句丽,任李绩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并任苏定方,薛仁贵等人为将,领兵十万,水陆分兵而击。
大唐的火器在此战中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军连克十城,兵临安市城下,用李素新发明的炸药包炸开了安市城的城门,守将杨万春在城破之时自杀,高句丽军溃逃百里。
同年九月,唐军前锋抵达都城平壤,高句丽国主高藏已年迈,城中守军军心涣散,国主高藏不得不打开城门投降,高句丽全境被大唐征服,一雪前朝耻辱。
与此同时,大唐西域动荡,诸国因大唐安西都护府的高压政策而不满,乾封四年,西域二十余国组成联军,扼断丝绸之路,进袭安西都护府,时任安西都护府都督的侯君集率军抗击,血战之后,击退了联军,侯君集也身受重伤,李治下旨向西域增兵五万,同时将侯君集接入长安疗养,侯君集临走前举荐王桩接任都督之位,统领西域唐军,李治准奏。
因为李素的出现,历史出现了颇大的偏差,原来的短命皇帝,竟成了历史上难得的长寿皇帝。
五十岁,正是人臣之巅,手握重权的李素忽然上疏告老,这些年因为新政的实施以及对高句丽一战的功绩,他在朝堂和民间的威望渐深,闻知李素告老,李治和朝臣大感愕然,李治再三挽留恳请,李素却态度坚决,李治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并封李素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七十五岁时,精力愈差的李治果断决定退位,由太子李弘登基继承皇位,而李治被尊为太上皇。李弘登基后恳请李治将其生母武氏放出掖庭,尊为皇太后,李治答应放出掖庭,却不准尊武氏为太后,李弘亲自登李素的门,请李素代为求情。李素答应下来后,以布衣的身份向李治上了一道请尊武氏为皇太后的奏疏,李治犹豫再三,终究看在李素的面子上勉强同意。
走下皇帝的宝座,李治一身轻松,当即便来到李素的家中。
这一年,李素已八十岁了,算是难得的高寿之人。而许明珠和东阳,一生与李素恩爱到老,为他生下四子三女,前几年二女已分别去世,三人从未说过“白头偕老”之类的肉麻话,可李素和她们却实实在在做到了。
此时的李素,正躺在院子里晒太阳,见李治登门,李素颤巍巍站起身,还未行礼却被李治拦住。
“都是一把老骨头啦,这些虚礼就不必讲究了,别闪了你的腰。”李治哈哈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