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不会有妥协不会有退让(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在通讯不畅通的时代,这样规模的战斗,统一指挥是不可能的。所以,整个联军方面,都是各自为战。吐蕃雪塬有联军在零星的叛乱着,几乎被安西军压迫在各个穷山僻壤里苟延残喘。
  至于,程知节率领的二百多万诸国联军,在葱岭从北到南长达三千里的区域内,展开疯狂的进攻。只是非常可惜,葱岭的地利优势实在是太强大了,能够规模进攻的,只有葛逻岭、下疏勒和南昆仑大峡谷这三个地方,偏偏在这三个地方,都有着安西军修建的坚固要塞,这里几乎成了血肉、磨坊,尽管叛军疯狂进攻,除了留下一地尸体,消耗了大量唐军的箭矢与火油之外,他们根本就没有取得任何战果。
  第二,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安西军的后勤物资居然如此充沛,在他们想来,拼着伤亡十数万人或者数十万人,也可以把安西军的箭矢与器械耗尽。
  只是,非常可惜。大唐的安西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蒸汽时代。像原始时期,想要打造百万只弩箭矢,需要上数千名工匠,日夜不息的工作,勉强可以做到。
  然而,现在在安西。只需要几台高炉、十几数十台铸模机,再加上蒸汽打磨机,数百名工人,就可以满足安西唐军每天数百万只的消耗。
  像甲胄、横刀、弩机、甚至提炼的火油,安西军都可以用一天的产能,生产出他们一个月高强度的消耗。对于安西军而言,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生产,反而是运输。
  哪怕是火车运输,可是总需要人力搬运,现在要想完全机械化,根本就不可能。
  第三,他们更没有想到,忠于自己的军队会渣到这个地步。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联军,甚至不如隋末时期天下三十六路反王和七十二路尘烟临时拉起来的乌合之众。
  在发现付出惨重伤亡代价,无法啃动安西军的防御体系,他们就开始停止进攻,他们是来赚钱的,不是来送死的!这下就好玩了,世族门阀死催着程知节在西方打开突破口,程知节也是有口难言,只能表示葱岭要塞体系易守难攻,除非盟友从东方取得突破。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双方互相指责,吵得不可开交,就差没有撕破脸皮了。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把世族门阀的那些老顽固们干掉之后,陈应陈大将军开始闪亮登场了。
  首先发难的地方,正是历城。
  李建成的圣旨在历城城外宣读起来“与朝廷同心者往之,与朝廷不同心者任之!”
  陈应派出的骁骑军大将军罗士信苦口婆心的规劝他们别吵架,要和谐,当然,罗大将军口才不佳,他们无法与忠于世族门阀的这些军队和士绅直接苟同的,但是他有办法让这些家伙领会到朝廷的精神,那就是用马蹄踏开这帮家伙的脑壳,让他们大彻大悟!
  十六个钩镰枪骑兵团,将近一万骑兵很有默契的排成二十乘以五百的骑兵墙,放平钩镰枪,翻翻滚滚的向前推进。
  罗士信对早已过后数年的统叶护附离军仍然心有余悸,完全是按照对西突厥人最精锐的附离军的待遇来开片的。
  结果没等钩镰枪骑兵的马蹄,踏上对方的尸体,刘宏基麾下的军队就垮了,就连世族门阀花了大价钱请来的“老不死的”也不例外!面对蜂拥而来的骑兵墙,这些老不死的马上改变他们将要死掉的模样,撒丫子就跑,只恨爹妈少生两条腿。
  苏定方与罗士信面面相觑,这帮家伙也扯淡了吧?老子都还没有摆好姿势呢,军队跨就垮了,可是这群老不死的,居然跑这么快,居然还越过了那群士兵,这太不不科学!
  这群老不死的可不管那么多,这帮犊子也太凶残了,甚至突厥人,在他们面前,简直就是小白兔,乖宝宝。
  这还打个屁啊!以他们的尿性,要是能鼓得起勇气来跟如此可怕的对手打,那才真的不科学了!
  于是,他们很科学的选择了投降。
  等待他们的将是劳役,永无期限的劳役,直到死亡,否则无法赎清他们身上的罪孽。
  就在历城,在罗士信的帮助下,彻底解决了苏定方的麻烦。
  并且,带回了陈应的最新指示,并且通报全军。
  其实,这个指示,就是大唐大司马大将军陈应在大唐军部,召开十六卫昭武校尉以上级别所有军官的讲话。
  陈应面对众将领侃侃而谈道:“将士们,大唐正面临着自立国以来最为致命的危机!由于世族门阀的出色表现,我们初期战争彻底失败了,几十万名士兵倒在自己人手中,死不瞑目,岭南已经失守,剑阁以前不复大唐所有,叛军的兵锋已经渡过淮河,向徐州挺进,大唐危在旦夕,除了十六卫,整个大唐已经没有一支还有战斗力的部队了!”
  十六卫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充当吉祥物。特别是西边有安西军,北边有安北军,东面又有安东军,所有的战争问题,根本轮不到十六卫出手。
  足足七年,温柔乡的日子,让十六卫的将士们迅速懈怠了下来。
  陈应望着众将领接着道:“相信经历了这一次,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大唐只有两个盟友,就是我们手中的横刀与马槊。我们要让所有敌人意识到,他们虽然侥幸赢了一场两场战役,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这场战争不会再有妥协,不会再有谈判,不会再有退让,甚至没有弃权的权力!只有我们,或者他们中的一方彻底倒下,这场战争才算结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