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2 / 4)
最终所有完成全训的乘员组,不仅原定留用的部分意大利坦克全部直接退出一线部队,甚至在提前淘汰了部分t二六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只能优先保证作为主要突击力量使用的两个装甲师,以及两个独立装甲旅,外加使用那二百辆玛蒂尔达二步兵坦克组建的独立营。
至于原本只是刚刚完成组建装甲三旅,以及几个独立坦克团虽说配齐了装备,但是合格的乘员组以及维修保障人员,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其余的装甲部队开上前线之后,只能留在后方训练。
第1557章 犹豫
不过这个情况,是杨震现在还没有想到的。曾经设想过苏联人履行这份协议的时候,会拖拖拉拉,在下一阶段会战之前根本就不会转交一辆。或是会在执行的时候,来一个大打折扣。缴获了几百辆坦克,只转交给自己几十辆、甚至是十几辆。
或是干脆直接放自己鸽子,借口一辆也没有缴获,连个毛都不让自己看到。就是没有想到已经将的主意,打到美国人来年会提供给抗联坦克装备上的苏联人,会超额满足自己需要的杨震。
现在也没有那个闲暇时间和精力,去对他最不信任的苏联人履行协议的程度,做一个美好的畅想。对苏联人做事方式和风格已经是失望成为习惯之后,杨震与抗联所有的高级干部,都没有想过苏联人会在履行协议方面程度上抱有多大的希望。
开完这个统一思想的会议之后,杨震又将航空兵的几位高级干部,都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又仔细研究了一下航空兵对日空袭预定采用战术还有那些不足,还应该采取那些应对可能出现意外的办法。特别是对朝鲜北部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可能出现的拦截,采取的应对办法。
没有办法,这次投入对日空袭的所有参战人员,几乎是抗联远程航空兵的根本和底子。除了已经出发去英国学习的人之外,抗联轰炸机飞行员目前的精华几乎都在这里。要是损失过大的话,那么对抗联轰炸机部队的发展打击,恐怕将会是毁灭性的。
只要美国人正式参战,飞机没有了可以再想办法。但是如果连飞行员都没有了,那么有再多的飞机又有什么用?难道让那些刚出航校的飞行员,去承担抗联轰炸机部队整个未来发展的重任?
还是多少有些不放心的杨震,这次与航空兵两位军政主官,以及已经被任命为此次行动总指挥航空兵副参谋长黎明。几个人整整研究了一夜,直至清晨天色已经放亮,才最终敲定了抗联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全部作战计划。
等到几个人走后,杨震看了一眼自己办公桌面上,又被掀开一页的台历上大大的阿拉伯数字六之后。站起身走到窗前,静静的看着窗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纷纷扬扬飘着的雪花,心中却是依旧无法平静下来。
还有两天的时间,整个世界都将发生一个剧烈的变化。而这场几乎已经燃遍全球的世界大战,会因为这个变化改变了几亿人的命运。但最后这两天的时间之内,这个本应该即将发生的变化,会不会发生什么突然的转变?杨震心中却还是无法真正的彻底放心。
面对着这个关系到抗联在未来几年之内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命运的变化。杨震在心中一遍又一遍不断的再问着自己,它会不会因为自己这只无意之中闯进了这个时代的蝴蝶,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从截听的日军无线电信号判断,日军下一步的动向还是按照自己所熟知的历史那样发展。但是那一刻哪怕是差一秒钟还没有最终的来临,也不能说伴随着那一天越来越近,而心情越来越紧张的杨震,心真的就能彻底的放下。
因为即便是已经与美英苏三国签订了协议,但是他依旧清醒的知道,这是一份随时都可以撕毁的协议,在执行力上甚至脆弱到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成一张废纸。一旦这道历史的车轮在这个时候,哪怕是跑偏一点点,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一场镜中月、水中花。
虽然在很多事件上,杨震在别人眼中有着过于准确的判断能力和预见力,但杨震的头脑却是一直都很清醒。他清楚的制造在很多决策上,自己不能过于想当然。反倒是正因为这一点,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只能更加的慎重。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他杨震还是懂的。
站立了良久,杨震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如果那件事情还是像自己所熟悉的历史那样,在那一刻发生,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则继续进行。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在这一刻跑偏,那件事情真的没有发生。抗联空袭日本本土的原有作战计划,则全部取消。
他清楚的知道,只要在日美战争一天没有真正的爆发,美英两国就一天也不会提供给抗联任何战略进攻武器的。当然或许防御型的武器会给那么一些,但是可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机,他们是一个零件都不会给的。
对于没有自己航空制造能力的抗联来说,如果那一天没有最终来临,这几十架伊尔四轰炸机,也许将会是抗联在战争结束之前,唯一能够得到的远程轰炸机。就这么一点力量,决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就丢光了。如果历史在那一天真的发生改变,杨震认为还是取消原定的计划为好。
只是这个决心虽然杨震已经下定,但是心中却是依旧多少有些犹豫不决。毕竟对于抗联来说,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无论日军是否发起对美英的作战,眼下日军对本土的防御都是最松懈的时候。
恐怕日本人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中国人真正的炸弹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更没有想到过,眼下抗联目前还有实力从天上给他们狠狠的一刀。利用这次机会,可以锻炼出一批自己的远程轰炸和导航的人才。
毕竟打造出一支真正攻守兼备的战略空军,才是杨震的最终目的。只在自己家门口晃悠的空军,并不是他真正需要的。和平年代讲的是走出去,战争年代那么就是打出去。打出去,将战争引到敌人的国土上,才是一支战略空军应该做的。
如果说战术空军是一道只能被动挨打的盾牌的话,那么战略空军才真正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刺穿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剑。一支战略型的空军,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才是真正需要。
在本土内的反击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永远都只能是战术反击。只有将战火引燃到敌国的土地上,才是真正的战略反击。在抗联目前没有海军,无法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进攻的情况之下,空军是唯一能够发起战略反击的手段。
而且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仅是一种展战略反击的象征。对日本本土空袭在军事上的得失虽然不大,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带来的利益,才是采取其他手段,甚至地面战胜利难以获得的。
如果在这个时候抗联的轰炸机群,能够对日本本土进行一次空袭,那么对全国人民已经日渐低沉的抗日士气,会起到一个相当大的激励。至少会让饱受日军轰炸,以及被飞涨的物价搞的困苦之极的大后方人民,在精神上振奋一些。
相对于三年前重庆方面没有给日本人造成任何的损失,当然丢了一点面子是自然的纸片轰炸。恐怕抗联的真正炸弹攻势,会起到激励作用更大。同时在政治上也会相当的有利,以回击某些方面对抗联虚报战绩、游而不击,甚至是挟洋自重的指责。
还有此时就摆在杨震办公桌上的那封,主席在接到抗联准备对日展开空袭汇报的电报答复上的内容,也让杨震有些犹豫。主席对此次空袭能不能真正的得到执行,对日本本土会带来多大的损失,给予的期待很大。
虽然军事上的效应,主席到是没有看的太重。几十架载弹量不大轰炸机的一次空袭,对于一个工业国的军事工业的打击,究竟能够起到多少作用,主席还是很清楚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主席却是很敏锐的感觉出其中带来的巨大的,远远超过军事效应的政治效应。
尽管从主席的电报之中,杨震看的出主席也在犹豫。毕竟这些轰炸机是抗联,乃至全军的老底子。一旦损失过大,对于未来长远的发展将会相当不利的,这是向来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主席很担心的。 ↑返回顶部↑
至于原本只是刚刚完成组建装甲三旅,以及几个独立坦克团虽说配齐了装备,但是合格的乘员组以及维修保障人员,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其余的装甲部队开上前线之后,只能留在后方训练。
第1557章 犹豫
不过这个情况,是杨震现在还没有想到的。曾经设想过苏联人履行这份协议的时候,会拖拖拉拉,在下一阶段会战之前根本就不会转交一辆。或是会在执行的时候,来一个大打折扣。缴获了几百辆坦克,只转交给自己几十辆、甚至是十几辆。
或是干脆直接放自己鸽子,借口一辆也没有缴获,连个毛都不让自己看到。就是没有想到已经将的主意,打到美国人来年会提供给抗联坦克装备上的苏联人,会超额满足自己需要的杨震。
现在也没有那个闲暇时间和精力,去对他最不信任的苏联人履行协议的程度,做一个美好的畅想。对苏联人做事方式和风格已经是失望成为习惯之后,杨震与抗联所有的高级干部,都没有想过苏联人会在履行协议方面程度上抱有多大的希望。
开完这个统一思想的会议之后,杨震又将航空兵的几位高级干部,都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又仔细研究了一下航空兵对日空袭预定采用战术还有那些不足,还应该采取那些应对可能出现意外的办法。特别是对朝鲜北部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可能出现的拦截,采取的应对办法。
没有办法,这次投入对日空袭的所有参战人员,几乎是抗联远程航空兵的根本和底子。除了已经出发去英国学习的人之外,抗联轰炸机飞行员目前的精华几乎都在这里。要是损失过大的话,那么对抗联轰炸机部队的发展打击,恐怕将会是毁灭性的。
只要美国人正式参战,飞机没有了可以再想办法。但是如果连飞行员都没有了,那么有再多的飞机又有什么用?难道让那些刚出航校的飞行员,去承担抗联轰炸机部队整个未来发展的重任?
还是多少有些不放心的杨震,这次与航空兵两位军政主官,以及已经被任命为此次行动总指挥航空兵副参谋长黎明。几个人整整研究了一夜,直至清晨天色已经放亮,才最终敲定了抗联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全部作战计划。
等到几个人走后,杨震看了一眼自己办公桌面上,又被掀开一页的台历上大大的阿拉伯数字六之后。站起身走到窗前,静静的看着窗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纷纷扬扬飘着的雪花,心中却是依旧无法平静下来。
还有两天的时间,整个世界都将发生一个剧烈的变化。而这场几乎已经燃遍全球的世界大战,会因为这个变化改变了几亿人的命运。但最后这两天的时间之内,这个本应该即将发生的变化,会不会发生什么突然的转变?杨震心中却还是无法真正的彻底放心。
面对着这个关系到抗联在未来几年之内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命运的变化。杨震在心中一遍又一遍不断的再问着自己,它会不会因为自己这只无意之中闯进了这个时代的蝴蝶,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从截听的日军无线电信号判断,日军下一步的动向还是按照自己所熟知的历史那样发展。但是那一刻哪怕是差一秒钟还没有最终的来临,也不能说伴随着那一天越来越近,而心情越来越紧张的杨震,心真的就能彻底的放下。
因为即便是已经与美英苏三国签订了协议,但是他依旧清醒的知道,这是一份随时都可以撕毁的协议,在执行力上甚至脆弱到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成一张废纸。一旦这道历史的车轮在这个时候,哪怕是跑偏一点点,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一场镜中月、水中花。
虽然在很多事件上,杨震在别人眼中有着过于准确的判断能力和预见力,但杨震的头脑却是一直都很清醒。他清楚的制造在很多决策上,自己不能过于想当然。反倒是正因为这一点,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只能更加的慎重。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他杨震还是懂的。
站立了良久,杨震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如果那件事情还是像自己所熟悉的历史那样,在那一刻发生,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则继续进行。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在这一刻跑偏,那件事情真的没有发生。抗联空袭日本本土的原有作战计划,则全部取消。
他清楚的知道,只要在日美战争一天没有真正的爆发,美英两国就一天也不会提供给抗联任何战略进攻武器的。当然或许防御型的武器会给那么一些,但是可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机,他们是一个零件都不会给的。
对于没有自己航空制造能力的抗联来说,如果那一天没有最终来临,这几十架伊尔四轰炸机,也许将会是抗联在战争结束之前,唯一能够得到的远程轰炸机。就这么一点力量,决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就丢光了。如果历史在那一天真的发生改变,杨震认为还是取消原定的计划为好。
只是这个决心虽然杨震已经下定,但是心中却是依旧多少有些犹豫不决。毕竟对于抗联来说,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无论日军是否发起对美英的作战,眼下日军对本土的防御都是最松懈的时候。
恐怕日本人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中国人真正的炸弹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更没有想到过,眼下抗联目前还有实力从天上给他们狠狠的一刀。利用这次机会,可以锻炼出一批自己的远程轰炸和导航的人才。
毕竟打造出一支真正攻守兼备的战略空军,才是杨震的最终目的。只在自己家门口晃悠的空军,并不是他真正需要的。和平年代讲的是走出去,战争年代那么就是打出去。打出去,将战争引到敌人的国土上,才是一支战略空军应该做的。
如果说战术空军是一道只能被动挨打的盾牌的话,那么战略空军才真正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刺穿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剑。一支战略型的空军,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才是真正需要。
在本土内的反击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永远都只能是战术反击。只有将战火引燃到敌国的土地上,才是真正的战略反击。在抗联目前没有海军,无法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进攻的情况之下,空军是唯一能够发起战略反击的手段。
而且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仅是一种展战略反击的象征。对日本本土空袭在军事上的得失虽然不大,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带来的利益,才是采取其他手段,甚至地面战胜利难以获得的。
如果在这个时候抗联的轰炸机群,能够对日本本土进行一次空袭,那么对全国人民已经日渐低沉的抗日士气,会起到一个相当大的激励。至少会让饱受日军轰炸,以及被飞涨的物价搞的困苦之极的大后方人民,在精神上振奋一些。
相对于三年前重庆方面没有给日本人造成任何的损失,当然丢了一点面子是自然的纸片轰炸。恐怕抗联的真正炸弹攻势,会起到激励作用更大。同时在政治上也会相当的有利,以回击某些方面对抗联虚报战绩、游而不击,甚至是挟洋自重的指责。
还有此时就摆在杨震办公桌上的那封,主席在接到抗联准备对日展开空袭汇报的电报答复上的内容,也让杨震有些犹豫。主席对此次空袭能不能真正的得到执行,对日本本土会带来多大的损失,给予的期待很大。
虽然军事上的效应,主席到是没有看的太重。几十架载弹量不大轰炸机的一次空袭,对于一个工业国的军事工业的打击,究竟能够起到多少作用,主席还是很清楚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主席却是很敏锐的感觉出其中带来的巨大的,远远超过军事效应的政治效应。
尽管从主席的电报之中,杨震看的出主席也在犹豫。毕竟这些轰炸机是抗联,乃至全军的老底子。一旦损失过大,对于未来长远的发展将会相当不利的,这是向来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主席很担心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