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的靖难军军纪严明,百姓无罪,不准饶命,若侵害良民者,杀无赦。誓师大会后,朱棣乘着年关腊月,都要过年,城池防守空虚,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加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少城池主动开城门投降。
  靖难军不占据城池,也不恋厮杀,一路避强击弱,犹如一把利剑般从北到南,长驱直入!
  朱棣如何得知一路的城池孰强孰弱?这要归功于他几乎无所不知的情报网,毛骧之死,锦衣卫解散,但是探子犹在,都要穿衣吃饭,明月和纪纲重启了以前的锦衣卫情报网,只不过消息都流到了朱棣手里。
  加上京城里常瑾和徐增寿暗中传递消息,朱棣对朝廷军队的调遣了然于心,比讨伐军的主帅还要了解兵力所在,故一路避开了对方的精锐主力,居然奇迹般在四个月就兵临长江!
  只要渡过长江,前方就是京城了!
  ☆、第291章 增寿不寿
  朱棣靖难军已经到了长江北,而平燕的征讨军绝大部分还在山东转圈呢!
  建文帝大急,下令勤王的军队回到金陵,保卫京城,可是诏令既出,八方藩王的军队,卫所的驻军呼应着居然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都在观望,或者干脆倒戈投降了燕王。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在建文一年听到湘王一家子都活活烧死的惨状后,其实都对朱允炆这个侄儿绝望了,在四哥手里至少能活着当一个富贵王爷,侄儿是想要了我们这些皇叔的命啊!
  山东援军久久不归,勤王的军队也行程缓慢,能拖则拖,实在拖延不了就装病,今天头疼,明天脚疼,就是不肯带兵勤王。
  建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
  三位顾命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联名上书,建议割地议和。
  建文帝不同意,“祖宗留下的江山基业,岂能白白给了谋逆之人!”
  齐泰说道:“此乃缓兵之计也,先派人和谈,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燕王在长江以北,为北明皇帝,皇上在江南,为南明皇帝。”
  黄子澄也点头说道:“南北朝是假,等待援军是真,我们先派人稳住燕王,等援军齐齐赶到,立刻就能反败为胜!”
  方孝孺摸着胡须说道:“山东五十万军队正在赶往金陵,八方勤王的军队也正在往京城集结,最多一个月,我们就能发动反击,将燕王制服。”
  建文帝无计可施,只能忍辱接受缓兵之计,“诸位爱卿觉得派谁去和燕王谈判南北划江而治?”
  齐泰说道:“微臣以为,魏国公徐辉祖最合适不过了,他是燕王的大舅子,但对朝廷忠心耿耿,听说在攻打北平城时也算尽心尽力,若不是李景隆这个草包下令他增援济南,恐怕北平城已经被攻破了。”
  建文帝想了想,即将兵临城下,也只有魏国公最合适了,“传朕口谕,宣魏国公觐见。”
  魏国公徐辉祖重新得到重用,封为钦差大臣,奉旨渡江和谈。
  消息传出,曹国公李景隆心下更不是滋味了,由于兵临城下,朝中又是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只得重新启用了李景隆这种“败将”,镇守京城,只是昔日堂堂六十万大军主帅,居然落魄到了驻守京城十三道城门之一——金川门的地步!
  李景隆借酒消愁,徐增寿亲自送上了美酒,还陪着喝酒。李景隆喝得微醺,“徐老弟,如今我落魄了,众人眼里都是嘲笑,只有你一直陪着我,哎,还是酒肉朋友靠得住。”
  徐增寿端着酒壶,倒满了美酒,递给李景隆,“李大哥千万不要气馁,小小的金川门将来也有大用处的。”
  “有用个屁!”李景隆说起了粗话,“你大哥都去和谈了,燕王和皇上划江而治,各当各的皇帝,这天下还是他们老朱家的!”
  “啧啧啧!”徐增寿笑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王不会接受和谈的,燕王之志,在平天下。”
  李景隆眼睛一亮,“所以还是要打?”
  徐增寿指着金川门,挤眉弄眼的说道:“你救了周王,燕王早就不计前嫌了——不过,这道门你可要‘好好’的守着。”
  酒肉朋友多年,李景隆听出了好朋友话里的意思,“好啊,我一定替燕王‘好好’守着金川门。”
  徐增寿激动的拍着李景隆的肩膀,“好兄弟!”
  皇宫,御书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