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官道旁有一家木棚搭成的小店,看起来依然颇为简陋,里面依然只有三五张木桌,几条板凳,简单却不凌乱,桌凳摆放得很是整齐有度。
  木柜旁,一个年迈的老人,依旧斜躺在藤椅上,眯着眼睛享受午后的斜阳,低声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手指在扶手上有节奏的轻轻敲打,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小溪边,照例响起一阵悠扬的笛声,婉转绵长,正如这初秋的风,和风中飘然的落叶,带有一丝淡淡的萧瑟和清愁,却又似精灵般轻盈灵动。店中的客人不知不觉被吸引,都偏过头望过去。
  哼着曲调怪异小曲的枯瘦老人,停止了手上的动作,微微起身,看向溪边。他那已经浑浊的老眼中,依然有怜爱,只不过怜爱之外,还有些难以言说的情绪。
  小溪旁吹响梆笛的,不再是那豆蔻年华的少女,而是人到中年的妇人,只不过她的肤色依然很光滑,让她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一曲罢了,妇人没有等老人喊她招待客人,就主动从溪边回来。
  笑着与老人言谈两句,妇人就进了棚子,主动招呼棚子里不多的客人,询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端上茶水。
  事情并不多,妇人做完之后,就搬个了小凳,坐在老人身边,与他闲话家常。夕阳从棚檐落下来,散发着些许暖意。
  “官寺每年都会给您派发粮食银钱,足够您衣食无忧了,怎么还要守着这件小棚子,每日来回折腾,您也不嫌累?”妇人温柔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责备。
  老人笑了起来,露出已经没剩两颗牙齿的牙床,“衣食无忧又如何?若是手上没个事做,那会闲得慌,就真是混吃等死了。这棚子虽然不大,但却是赶路人歇脚的好地方,我守着这个棚子,每年也不知要方便多少人。”
  妇人又是敬佩又是无奈,只得说道:“我就说怎么昨天看账本的时候,发现您每年还倒贴银钱呢,原来就没指望着赚钱。”
  老人笑得像个顽皮的孩童,透露着一股自我满足的得意。
  不时,官道上出现了一支骑队,不是军中甲士,也不是行商队伍,谈不上鲜衣怒马,却也衣着不凡,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等闲角色,像是哪个大户人家出游。
  藤椅上的老人,眼睛眯了起来,眼中一闪而逝的精光,暴露出他心绪的波动。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故人,准确的说,是和许多年前一样,装扮一样的故人。
  那个故人,年过不惑,背着六把刀。
  这世上会背六把刀的人不多。实际上,老人一生也只遇见过一个。事实上,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个背六把刀的人,而是那人跟随的对象。
  眼下,在那个背六把刀的人身前,是一个锦衣少年公子,玉带白马,丰神俊朗,没有带冠帽,这意味着他还没到及冠之年。
  骑队在小店外停了下来,当先的锦衣少年下了马,走到老人面前,行了一礼,笑着道:“老人家安好。”
  老人祥和的笑了笑,很好的将眼中微弱的精芒敛去,“郎君有何贵干?”
  “来讨碗茶水喝。”少年郎的笑容不轻不重,没有刻意为之的谦和,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凉棚里的妇人神色有些异样,自打她见到那锦衣少年,就在迟疑着要不要去见礼,不等她拿定主意,老人已经让她伺候些茶水,妇人便收起了心思,专心做些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过的事。
  妇人伺候少年郎茶水的时候,老人看向那背着六把刀的男子,“你我可曾见过?”
  男子站在少年郎身旁,寸步不离,闻言笑道:“刘老好记性,同光二年,在下曾随主人到过此地,也跟刘老讨要了几杯茶水。”
  刘老露出追忆之色,半晌后点头道:“的确是同光二年。我不会忘记,正是那一年,当今陛下出镇幽州,率百战军在葫芦口大败契丹贼,从此幽燕百姓,便跟着陛下戍边复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岁月……”
  说着,刘老看向中年男子,“想不到快二十年了,今日还能再见足下,足下风采不减当年,真是幸甚。”
  锦衣少年听到这里,转过头来看向中年男子,脸上带着揶揄的笑,“出行前我还纳罕,为何这回到幽州来,你要弄这一身行头,背上六把刀,原来是为了让人认出来。”
  中年男子嘿然道:“想当年,我在幽州也是有过不少光辉事迹的!”
  话至此处,刘老看锦衣少年郎的目光就大不一样了,不过双方谁也没有主动戳破身份。
  “不出意外,今年之后,北方就不会再有契丹贼了。幽云边境的将士百姓,为大唐戍边数百年,肩上这副沉重的担子,也终于可以卸下来。”锦衣少年郎颇有些感慨的对刘老说道。
  刘老点点头,浑浊的眼中含着沧桑,“幽云军民,为大唐戍边数百年,为中国戍边千余年,一直跟长城之北的蛮贼厮杀不休。一代接一代,一辈传一辈,这长城内外,也不知沾染了多少鲜血,埋下了多少白骨……国家强弱不定,而边患连年不休,幽云的军民既悲愤又无奈,然平心而论,大家也都期盼着边患真正消除那日的到来,可以永久过上太平日子。当年陛下出镇幽州的时候,被称为幽云之福,变了幽云的天,也让我等都看到了一点希望……不曾想,这点希望,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要变成现实了……”
  说起往事与自个儿的切身体会,刘老的话多了起来,锦衣少年多是静聆听,偶尔应和两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