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 / 4)
李重进当即喝令将李景达密使斩首,随后将使者人头和劝降信送往开封。一边是李重进送来的劝降信,一边是张永德等人告发李重进的检举书,柴荣闻到了一丝不详的气息。后梁以来各个中原王朝的垮台,无一不是祸起萧墙,他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柴荣略一思考,立即让人向李重进带话,意思是你的资历威望都比张永德高,年纪轻轻便执掌侍卫亲军,难免招人妒忌。如今大敌当前,务必要团结全军,请他以大局为重,拿出姿态,修复与张永德的关系。柴荣很清楚自己的左膀右臂,二人虽然都才华过人,但李重进为人耿直坦荡,而张永德却心机甚重,要说李重进谋反,他是万万不信的。
吃了皇帝给的定心丸,李重进平静了不少。他从寿州单骑直奔上蔡,面见张永德。张永德见李重进突然单骑来访,措手不及,不知此人葫芦里头卖的什么药,只好摆酒相迎。酒过三巡,李重进屏退左右,很诚恳地对张永德说:“我与将军同领禁军,可见皇上对你我的信任。如今淮南战局不容乐观,正是需要我二人同心协力之时,不可互相拆台内斗。今后将军在战场上有何需要,我李重进定然舍命相助。至于其他事,你大可放心,我就算死也不会做不利于大周与皇上的事!”李重进这番话一说,张永德顿时面红耳赤。尴尬之极的张永德只好赔笑道:“将军言重了,言重了。寿州之战,还需将军多多辛苦!”二人又招来众将,把酒言欢,总算把这梁子揭了过去。
不久,柴荣严令淮南节度使向训,要求约束军队,严肃军纪,不得惊扰百姓。随后,他又下诏大赦淮南各州,废除南唐设立的种种苛捐杂税。淮南民心这才逐渐安定下来。
暂时消除了隔阂的李重进、张永德果然变得异常神勇。屯兵下蔡的张永德把沿着淮水西进的南唐水军逮了个正着,双方在淮水展开大战。唐军以火船攻击浮桥,企图烧毁周军的渡淮通道。没想到张永德使出了铁锁横江的狠招,拦腰阻截淮水河道,唐军火船无法接近。不久天公也来帮忙,风向一变,自己放火烧了自己,唐军灰头土脸而回。当夜,张永德又派出擅长游泳的特种兵潜到敌船之下,系上铁锁,来了个瓮中捉鳖。第二天周军大举进攻,唐军这才发现战舰竟然被锁,进退失据,损失惨重。而李重进也似乎找到了感觉,主动出击,在寿州外围击败南唐援军,斩首三千级。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淮南战局终于转危为安。
第八章 平定江淮
淮南战局的变化令柴荣不得不再度亲征。而这一次,他高超的军事艺术在凶险莫测的江淮战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刘仁赡到郭廷谓,一个个南唐名将灰飞烟灭。
40 再征淮南
显德三年的这个冬天似乎特别短暂。冬至方过,小雪初晴,暖暖的阳光洒在洁白的大地上,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站在薄雪覆盖的皇城城楼,俯视着气象万千的开封城,柴荣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短短半年,开封新城的建设进展神速,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桥梁,一栋栋建筑从无到有,鳞次栉比,巨大而美妙的画卷正在他眼前缓缓铺开。柴荣为王朴的杰出才干赞叹不已。他欣喜地拍拍王朴的肩头,激动地说:“这样下去,不出三年,新城便能初具规模。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王爱卿功不可没,功不可没啊!”
王朴连忙行礼道:“这都是陛下亲力亲为,筹划有方,微臣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哪敢揽功!”说完,他扭头看了看身旁的范质、李谷,偷偷使了个眼色。王朴的意思很明白,看来皇帝今天心情不错,有什么要进谏的正好赶紧说!范质会意,轻咳两声,前趋一步奏道:“陛下,臣有一事,已在心中盘桓多时……”柴荣诧异地扭头过来,笑道:“宰相既然有事,何不早说?”范质缓缓道:“自陛下登基以来,内修政事,外征逆贼,疆域日益扩大,恩威泽被天下,万民无不拥戴,威名震于四海。臣以为,为长远计,应当早立太子,并分封皇子为王,如此才能保大周基业永固。”
听范质这么说,柴荣似乎有些惊讶。显然,一心扑在国事上的柴荣根本无暇考虑过这些事。沉吟片刻,柴荣摇了摇头:“儿子们都还年幼,更谈不上于国于民有什么功劳,草率封王,恐怕不妥。况且,那些随朕出生入死的功臣们的儿子都没加封,反而先封自己儿子,岂能心安!”
李谷见皇帝不听,心中有些着急,也上前劝道:“陛下大公无私,胸怀天下,自然令人敬仰。但分封皇子,自古如此,且如今外患未平,战乱未息,将皇子分封为王,震慑各地,也能令天下人安心。”王朴也接口说:“自唐以来,历代皇子大多幼年封王,甚至有刚满周岁便封王爵的,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陛下迟迟不分封皇子,恐会引人揣测非议。”
柴荣叹了口气,悠悠道:“皇后去世以来,朕一直在想,她曾多次劝朕不要征淮,朕却一意孤行,她殡天之时,也一定在为此事哀伤吧。单单这件事,就算满朝文武,支持朕的又有几人?所谓青鸾舞镜,悲鸣而亡。也许,独自前行,不被理解是朕的宿命吧。自朕登基以来,做了这么多不为人理解的事,再多一件又有何妨?”
听柴荣这样说,城楼上陷入了一片寂静。王朴等人抬眼看着沉思中的柴荣,一丝酸楚涌上心头。那张曾经英气十足的额上如今已皱纹浅露,而鬓角更多了几丝白发。这几年来,只要跟随柴荣左右的人,无不为他旺盛的精力而震撼。不管行军打仗,还是处理政务,事无巨细,柴荣无不事必躬亲。这样下去,就算是铁人也会被累倒。柴荣的做法连许多地方官员也有所耳闻,以至于有官员曾为此专门上书劝谏,柴荣却不为所动。私下里,众大臣不禁为柴荣的身体深感忧虑。唐亡以来,短短数十年间,中原王朝至周已历五代。频繁的王朝变更中,兄弟相残、父子相争之事屡见不鲜,而部属叛乱、篡权夺位之事更是层出不穷。远的不说,后周太祖郭威不就是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才夺得皇位?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们这么着急地劝柴荣将儿子封王,确是有备无患之法,以早早断了那些阴谋者的念想。
但柴荣却显然没兴趣考虑这些在他看来并不紧迫的事。在他看来,复兴中原,夺取淮南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在他心里,还有太多事要做,至于身后事,现在还远远没到考虑的时候。
一连数日,从淮南传来的战情文书纷至沓来。虽然张永德、李重进协力屡破唐军,但李景达仗着人多势众,沿淮水而上,步步为营,硬是突破层层阻截,一直突进到寿州西北十余里外的紫金山(今名八公山)。为了鼓舞寿州守军的士气,李景达让人在山上点起烽火,昼夜不息,与寿州城相互呼应,声势逼人。寿州城已被围整整一年,城中粮尽,李景达又令士兵沿着大营修筑夹墙,企图一直通到在寿州城下,将粮草和援兵运入城中。李重进大急,亲自领兵出击,双方在紫金山下鏖战数日,互有死伤。但南唐军势大,一边与周军缠战,一边加快修筑夹墙,希望尽快打通与寿州的联系。
负责淮南战事的周军总指挥向训如坐针毡。一旦南唐军主力与寿州城中的刘仁赡合流,战局再难收拾。危急关头,向训再也顾不得面子了,决定收缩兵力,将全军聚集于寿州、下蔡为中心的淮水两岸,同时急报开封,请求柴荣派兵救援。寿州城就像狠狠刺入淮南周军心脏的尖刀,向训不仅始终无法拔掉这把刀,反而深受其害,甚至到了自身难保的境地。
困守寿州的刘仁赡知道,决战之日已近。他支撑着虚弱的病体,召集全军将士,动情地说:“我是喝淮水长大的,生是淮南人,死作淮南鬼。我家世受国恩,如今却不能保境安民,为君分忧,这是我的耻辱!我虽然患病,也要奋力执戈,与诸君背城血战,死于旗鼓之下!”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从未落泪的刘仁赡泪盈眼眶,他哽咽着一字一字吐出了最后一句话:“无论如何,终不以大丈夫之节屈身以事二姓矣!”战场经验极为丰富的刘仁赡清楚,这也许是淮南战场最后的机会。如果趁后周援军尚未到达之际,与城外的南唐军主力里应外合,主动进攻,有可能一举把敌军赶回淮北,彻底解除寿州之围。
刘仁赡急信李景达,请求两军同时出击,对围城周军发起决战。没想到被李景达一通冷嘲热讽,严词拒绝。李景达在六合吃过大亏,再也不敢冒进,只想着把连通寿州城的那条夹墙修通才是正事。刘仁赡满腔热血却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一气之下病倒在床。
寿州对峙的两军都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破局之人,不仅需要坚定如铁的意志,更需要驾驭全局的头脑和奋勇无前的决心。向训与李景达,显然都不是这样的人。他们在寿州城外日复一日的肉搏,不过是一场真正大演出即将启幕的序曲。
不久,一个流言在淮南飞快地掠过,震动两军。传说后周皇帝柴荣又要再度亲征,亲手终结这场令人疲惫的拉锯战。寿州城内顿时暗流涌动,军心浮动。柴荣的上一次出现瞬间逆转了南唐军唾手可得的胜利,把半个淮南都风卷残云般夺了过去。如今寿州已濒临绝境,柴荣如果再度亲征,还有谁能阻挡?
这个消息让不少南唐将领的意志彻底崩溃。趁着夜色,一群南唐军人偷偷摸出城去,企图乘船逃往淮北,离开寿州这个水深火热之地。没想到刘仁赡早有防备,在淮水边暗布伏兵,将这伙逃兵一举抓获。等到这群可怜的俘虏被押到大帐,众人震惊地发现,里面竟有一人是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事已至此,军校只好向病卧在床的刘仁赡如实报告。刘仁赡又怒又悲,挥挥手,艰难地说:“没什么好说的,按军法从事,斩!”
刘崇谏被带到了军营外,准备处决。众将个个面色苍白,但谁也不敢再劝。监军使周廷构实在不忍,冲到刘仁赡的门外大哭,恳求刀下留人。刘仁赡不为所动。周廷构急忙又派人向刘夫人求救,没想到刘夫人回话说:“贱妾对崇谏不是不怜爱,然而军法不可徇私,如果赦免他,刘氏就成为不忠之家,贱妾与刘公有何面目向全城军民交代!”军中将士听了,无不感动流泪。
刘仁赡斩子的消息不仅轰动全城,更震动淮南,连远在开封的柴荣也听说了此事。柴荣暗自心惊。都说南唐政事腐败,君臣无能,谁知竟有如此忠勇的将领。柴荣忽然想起上次前来议和的南唐使者孙晟还在开封,不如把此人找来问问,探一下敌国的底细,到底还有多少像刘仁赡这样厉害角色。
孙晟很快被带到了柴荣面前。赐座、赏酒之后,柴荣和颜悦色地问道:“公在南唐为相,事两代南唐主二十余年,对江南事可谓了如指掌。今日只有你我两人,大可推心置腹。朕征淮已有一年有余,方知南唐战力不可小觑。不知江南到底还有多少能征善战之兵,智勇双全之将,公可为我一一道来。”孙晟不禁冷笑,原来柴荣是想从自己口中探听南唐的虚实,他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岂是卖国求荣之徒!刘仁赡死守寿州,大义斩子之事已轰动天下,可谓功成名就。我孙晟在南唐为官二十年,极尽荣华,德高望重,如今已近暮年,如果连刘仁赡也不如,岂不是要遭天下人耻笑?
孙晟横下一条心,任凭柴荣发问,只是装聋作哑,绝不回应半字。柴荣大为尴尬,又强笑着说:“自公到来之后,朕待公可谓不薄。公却私下帮助江南与契丹人暗通款曲,连密信也被朕查获。朕不但没有追究,反而相待更厚。公为何却如此对朕?”不管柴荣如此谆谆劝诫,孙晟只昂着头,不发一言。柴荣终于发怒,霍然起身,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柴荣又令枢密院官员曹翰把孙晟带到右军巡院。酒过三巡,曹翰按照柴荣的嘱咐再三询问,孙晟依然闭口不言。曹翰再也无计可施,只好黯然道:“既然如此,陛下有令,赐公自杀。”孙晟早已做好必死的准备,整理衣帽,向南叩拜,大声道:“臣下今日以死报国,不负陛下!”言毕,泰然赴死。
刘仁赡、孙晟的表现令柴荣大为震动。虽然李璟无能,但南唐群臣中不乏忠勇之士,如此大敌,如不能彻底剪除,必成心腹之患。看来,要破寿州城下的困局,彻底平定淮南,只能再度亲征了。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元月,新年刚过,柴荣便召集群臣,商议再度征淮之事。谁知一提起淮南,众臣皆面露难色。一轮商议下来,大多认为南唐军力强大,没有必胜把握,再说淮南战事已拖延了这么久,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撤兵。柴荣环顾群臣,心中烦闷,难道再次征淮又要落个一意孤行的名声?踌躇间,柴荣忽然眼睛一亮,一班重臣中,尚有一人缺席,正是宰相李谷。这几天,李谷正因病卧床在家,不能来朝。如果李谷能支持自己,这次出师便更有把握了。柴荣起身道:“今日李爱卿因病未到朝。首战淮南便是他为帅出征,南唐的底细,数他最清楚。范质、王溥二位爱卿可亲往李家与之商议此事。退朝!”
李谷的缺席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只是,李谷出征淮南曾吃了大亏,这一次,他会支持自己吗? ↑返回顶部↑
吃了皇帝给的定心丸,李重进平静了不少。他从寿州单骑直奔上蔡,面见张永德。张永德见李重进突然单骑来访,措手不及,不知此人葫芦里头卖的什么药,只好摆酒相迎。酒过三巡,李重进屏退左右,很诚恳地对张永德说:“我与将军同领禁军,可见皇上对你我的信任。如今淮南战局不容乐观,正是需要我二人同心协力之时,不可互相拆台内斗。今后将军在战场上有何需要,我李重进定然舍命相助。至于其他事,你大可放心,我就算死也不会做不利于大周与皇上的事!”李重进这番话一说,张永德顿时面红耳赤。尴尬之极的张永德只好赔笑道:“将军言重了,言重了。寿州之战,还需将军多多辛苦!”二人又招来众将,把酒言欢,总算把这梁子揭了过去。
不久,柴荣严令淮南节度使向训,要求约束军队,严肃军纪,不得惊扰百姓。随后,他又下诏大赦淮南各州,废除南唐设立的种种苛捐杂税。淮南民心这才逐渐安定下来。
暂时消除了隔阂的李重进、张永德果然变得异常神勇。屯兵下蔡的张永德把沿着淮水西进的南唐水军逮了个正着,双方在淮水展开大战。唐军以火船攻击浮桥,企图烧毁周军的渡淮通道。没想到张永德使出了铁锁横江的狠招,拦腰阻截淮水河道,唐军火船无法接近。不久天公也来帮忙,风向一变,自己放火烧了自己,唐军灰头土脸而回。当夜,张永德又派出擅长游泳的特种兵潜到敌船之下,系上铁锁,来了个瓮中捉鳖。第二天周军大举进攻,唐军这才发现战舰竟然被锁,进退失据,损失惨重。而李重进也似乎找到了感觉,主动出击,在寿州外围击败南唐援军,斩首三千级。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淮南战局终于转危为安。
第八章 平定江淮
淮南战局的变化令柴荣不得不再度亲征。而这一次,他高超的军事艺术在凶险莫测的江淮战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刘仁赡到郭廷谓,一个个南唐名将灰飞烟灭。
40 再征淮南
显德三年的这个冬天似乎特别短暂。冬至方过,小雪初晴,暖暖的阳光洒在洁白的大地上,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站在薄雪覆盖的皇城城楼,俯视着气象万千的开封城,柴荣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短短半年,开封新城的建设进展神速,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桥梁,一栋栋建筑从无到有,鳞次栉比,巨大而美妙的画卷正在他眼前缓缓铺开。柴荣为王朴的杰出才干赞叹不已。他欣喜地拍拍王朴的肩头,激动地说:“这样下去,不出三年,新城便能初具规模。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王爱卿功不可没,功不可没啊!”
王朴连忙行礼道:“这都是陛下亲力亲为,筹划有方,微臣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哪敢揽功!”说完,他扭头看了看身旁的范质、李谷,偷偷使了个眼色。王朴的意思很明白,看来皇帝今天心情不错,有什么要进谏的正好赶紧说!范质会意,轻咳两声,前趋一步奏道:“陛下,臣有一事,已在心中盘桓多时……”柴荣诧异地扭头过来,笑道:“宰相既然有事,何不早说?”范质缓缓道:“自陛下登基以来,内修政事,外征逆贼,疆域日益扩大,恩威泽被天下,万民无不拥戴,威名震于四海。臣以为,为长远计,应当早立太子,并分封皇子为王,如此才能保大周基业永固。”
听范质这么说,柴荣似乎有些惊讶。显然,一心扑在国事上的柴荣根本无暇考虑过这些事。沉吟片刻,柴荣摇了摇头:“儿子们都还年幼,更谈不上于国于民有什么功劳,草率封王,恐怕不妥。况且,那些随朕出生入死的功臣们的儿子都没加封,反而先封自己儿子,岂能心安!”
李谷见皇帝不听,心中有些着急,也上前劝道:“陛下大公无私,胸怀天下,自然令人敬仰。但分封皇子,自古如此,且如今外患未平,战乱未息,将皇子分封为王,震慑各地,也能令天下人安心。”王朴也接口说:“自唐以来,历代皇子大多幼年封王,甚至有刚满周岁便封王爵的,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陛下迟迟不分封皇子,恐会引人揣测非议。”
柴荣叹了口气,悠悠道:“皇后去世以来,朕一直在想,她曾多次劝朕不要征淮,朕却一意孤行,她殡天之时,也一定在为此事哀伤吧。单单这件事,就算满朝文武,支持朕的又有几人?所谓青鸾舞镜,悲鸣而亡。也许,独自前行,不被理解是朕的宿命吧。自朕登基以来,做了这么多不为人理解的事,再多一件又有何妨?”
听柴荣这样说,城楼上陷入了一片寂静。王朴等人抬眼看着沉思中的柴荣,一丝酸楚涌上心头。那张曾经英气十足的额上如今已皱纹浅露,而鬓角更多了几丝白发。这几年来,只要跟随柴荣左右的人,无不为他旺盛的精力而震撼。不管行军打仗,还是处理政务,事无巨细,柴荣无不事必躬亲。这样下去,就算是铁人也会被累倒。柴荣的做法连许多地方官员也有所耳闻,以至于有官员曾为此专门上书劝谏,柴荣却不为所动。私下里,众大臣不禁为柴荣的身体深感忧虑。唐亡以来,短短数十年间,中原王朝至周已历五代。频繁的王朝变更中,兄弟相残、父子相争之事屡见不鲜,而部属叛乱、篡权夺位之事更是层出不穷。远的不说,后周太祖郭威不就是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才夺得皇位?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们这么着急地劝柴荣将儿子封王,确是有备无患之法,以早早断了那些阴谋者的念想。
但柴荣却显然没兴趣考虑这些在他看来并不紧迫的事。在他看来,复兴中原,夺取淮南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在他心里,还有太多事要做,至于身后事,现在还远远没到考虑的时候。
一连数日,从淮南传来的战情文书纷至沓来。虽然张永德、李重进协力屡破唐军,但李景达仗着人多势众,沿淮水而上,步步为营,硬是突破层层阻截,一直突进到寿州西北十余里外的紫金山(今名八公山)。为了鼓舞寿州守军的士气,李景达让人在山上点起烽火,昼夜不息,与寿州城相互呼应,声势逼人。寿州城已被围整整一年,城中粮尽,李景达又令士兵沿着大营修筑夹墙,企图一直通到在寿州城下,将粮草和援兵运入城中。李重进大急,亲自领兵出击,双方在紫金山下鏖战数日,互有死伤。但南唐军势大,一边与周军缠战,一边加快修筑夹墙,希望尽快打通与寿州的联系。
负责淮南战事的周军总指挥向训如坐针毡。一旦南唐军主力与寿州城中的刘仁赡合流,战局再难收拾。危急关头,向训再也顾不得面子了,决定收缩兵力,将全军聚集于寿州、下蔡为中心的淮水两岸,同时急报开封,请求柴荣派兵救援。寿州城就像狠狠刺入淮南周军心脏的尖刀,向训不仅始终无法拔掉这把刀,反而深受其害,甚至到了自身难保的境地。
困守寿州的刘仁赡知道,决战之日已近。他支撑着虚弱的病体,召集全军将士,动情地说:“我是喝淮水长大的,生是淮南人,死作淮南鬼。我家世受国恩,如今却不能保境安民,为君分忧,这是我的耻辱!我虽然患病,也要奋力执戈,与诸君背城血战,死于旗鼓之下!”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从未落泪的刘仁赡泪盈眼眶,他哽咽着一字一字吐出了最后一句话:“无论如何,终不以大丈夫之节屈身以事二姓矣!”战场经验极为丰富的刘仁赡清楚,这也许是淮南战场最后的机会。如果趁后周援军尚未到达之际,与城外的南唐军主力里应外合,主动进攻,有可能一举把敌军赶回淮北,彻底解除寿州之围。
刘仁赡急信李景达,请求两军同时出击,对围城周军发起决战。没想到被李景达一通冷嘲热讽,严词拒绝。李景达在六合吃过大亏,再也不敢冒进,只想着把连通寿州城的那条夹墙修通才是正事。刘仁赡满腔热血却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一气之下病倒在床。
寿州对峙的两军都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破局之人,不仅需要坚定如铁的意志,更需要驾驭全局的头脑和奋勇无前的决心。向训与李景达,显然都不是这样的人。他们在寿州城外日复一日的肉搏,不过是一场真正大演出即将启幕的序曲。
不久,一个流言在淮南飞快地掠过,震动两军。传说后周皇帝柴荣又要再度亲征,亲手终结这场令人疲惫的拉锯战。寿州城内顿时暗流涌动,军心浮动。柴荣的上一次出现瞬间逆转了南唐军唾手可得的胜利,把半个淮南都风卷残云般夺了过去。如今寿州已濒临绝境,柴荣如果再度亲征,还有谁能阻挡?
这个消息让不少南唐将领的意志彻底崩溃。趁着夜色,一群南唐军人偷偷摸出城去,企图乘船逃往淮北,离开寿州这个水深火热之地。没想到刘仁赡早有防备,在淮水边暗布伏兵,将这伙逃兵一举抓获。等到这群可怜的俘虏被押到大帐,众人震惊地发现,里面竟有一人是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事已至此,军校只好向病卧在床的刘仁赡如实报告。刘仁赡又怒又悲,挥挥手,艰难地说:“没什么好说的,按军法从事,斩!”
刘崇谏被带到了军营外,准备处决。众将个个面色苍白,但谁也不敢再劝。监军使周廷构实在不忍,冲到刘仁赡的门外大哭,恳求刀下留人。刘仁赡不为所动。周廷构急忙又派人向刘夫人求救,没想到刘夫人回话说:“贱妾对崇谏不是不怜爱,然而军法不可徇私,如果赦免他,刘氏就成为不忠之家,贱妾与刘公有何面目向全城军民交代!”军中将士听了,无不感动流泪。
刘仁赡斩子的消息不仅轰动全城,更震动淮南,连远在开封的柴荣也听说了此事。柴荣暗自心惊。都说南唐政事腐败,君臣无能,谁知竟有如此忠勇的将领。柴荣忽然想起上次前来议和的南唐使者孙晟还在开封,不如把此人找来问问,探一下敌国的底细,到底还有多少像刘仁赡这样厉害角色。
孙晟很快被带到了柴荣面前。赐座、赏酒之后,柴荣和颜悦色地问道:“公在南唐为相,事两代南唐主二十余年,对江南事可谓了如指掌。今日只有你我两人,大可推心置腹。朕征淮已有一年有余,方知南唐战力不可小觑。不知江南到底还有多少能征善战之兵,智勇双全之将,公可为我一一道来。”孙晟不禁冷笑,原来柴荣是想从自己口中探听南唐的虚实,他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岂是卖国求荣之徒!刘仁赡死守寿州,大义斩子之事已轰动天下,可谓功成名就。我孙晟在南唐为官二十年,极尽荣华,德高望重,如今已近暮年,如果连刘仁赡也不如,岂不是要遭天下人耻笑?
孙晟横下一条心,任凭柴荣发问,只是装聋作哑,绝不回应半字。柴荣大为尴尬,又强笑着说:“自公到来之后,朕待公可谓不薄。公却私下帮助江南与契丹人暗通款曲,连密信也被朕查获。朕不但没有追究,反而相待更厚。公为何却如此对朕?”不管柴荣如此谆谆劝诫,孙晟只昂着头,不发一言。柴荣终于发怒,霍然起身,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柴荣又令枢密院官员曹翰把孙晟带到右军巡院。酒过三巡,曹翰按照柴荣的嘱咐再三询问,孙晟依然闭口不言。曹翰再也无计可施,只好黯然道:“既然如此,陛下有令,赐公自杀。”孙晟早已做好必死的准备,整理衣帽,向南叩拜,大声道:“臣下今日以死报国,不负陛下!”言毕,泰然赴死。
刘仁赡、孙晟的表现令柴荣大为震动。虽然李璟无能,但南唐群臣中不乏忠勇之士,如此大敌,如不能彻底剪除,必成心腹之患。看来,要破寿州城下的困局,彻底平定淮南,只能再度亲征了。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元月,新年刚过,柴荣便召集群臣,商议再度征淮之事。谁知一提起淮南,众臣皆面露难色。一轮商议下来,大多认为南唐军力强大,没有必胜把握,再说淮南战事已拖延了这么久,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撤兵。柴荣环顾群臣,心中烦闷,难道再次征淮又要落个一意孤行的名声?踌躇间,柴荣忽然眼睛一亮,一班重臣中,尚有一人缺席,正是宰相李谷。这几天,李谷正因病卧床在家,不能来朝。如果李谷能支持自己,这次出师便更有把握了。柴荣起身道:“今日李爱卿因病未到朝。首战淮南便是他为帅出征,南唐的底细,数他最清楚。范质、王溥二位爱卿可亲往李家与之商议此事。退朝!”
李谷的缺席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只是,李谷出征淮南曾吃了大亏,这一次,他会支持自己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