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节(3 / 4)
那些曾经相信他们、支持他们的人都会遭遇不幸。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新政并非恶政,甚至可以说是难得的善政。虽说对大族苛刻了一些,可是从关东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新政对大族也是有利的。只不过前期为了蜀国的利益,他们在宣传时隐瞒了不少真相,让巴蜀世家觉得新政对他们有害无益。
如何形势不同了,孙尚香要推行新政,难免有人坚信他们的宣传,阻挠新政推行,甚至闹出流血事件。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纠正这个观念,自然还是由他来做最好。
就当是赎罪吧。
陈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委以国相之任。他是名士,学问、气度都是一时人杰,在与巴蜀世家的交往中深得士人拥戴。如今曹操还有鱼复作战,陈宫却投降了吴军,反过来协助吴国左都护推行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什么的都有。
尤其是孙尚香坐镇的阆中。
阆中大族投降是迫不得己,并非心甘情愿,很多家族的子弟还在曹操麾下为将呢。只是阆中兵力不足,面对徐晃、徐庶的突袭,有力杀贼,无力回天,这才委曲求全。忽然间见陈宫为孙尚香奔走,推行吴国新政,不少人都怒了,大骂陈宫,甚至有人威胁要起兵反抗。
这一点早在孙尚香、陆逊的预料之中。他们以静制动,坐等阆中大族起兵。
最着急的是陈宫。他最清楚双方实力。孙尚香有近三万精锐在手,若还是让阆中大族翻了盘,那才是笑话。阆中大族举兵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孙尚香名正言顺的杀得血流成河。
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即使被人当面唾骂也不肯放弃,苦心婆心的劝说,又举冀州世家为例,保证他们将来的产业只会比现在更多,长期利益肯定有保障。这次作战,双方实力悬殊,就是新政最好的证明。
陈宫毕竟有威望。在他的坚持下,阆中大族也冷静下来,放弃了武力反抗的打算。
这时,陈宫又提出一个建议:暂缓新政推行,由阆中大族派出代表,到荆州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放下顾虑,坚定信心。
阆中大族觉得这个办法好,欣然答应。
孙尚香也答应了。
第2554章 蒋钦战于禁
孙翊立于竹筏之上,顺水而下。
眼前渐渐开阔,山势渐缓,陡峭的山峰不知不觉变成了延绵的丘陵,连天空都变得明亮起来,令人心情为之一畅。
走了一个多月的山路,辛苦自不用说,更让孙翊担心的却是遇伏。山地交通不便,视野受限,斥候传递消息的速度大受影响。大军沿着河谷前进,逶迤如长蛇,一旦中伏,前线很难相救。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宁可走得慢一些,也不能让敌人伏击得手,对粮草、辎重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
这些粮食都是从山里蛮夷手中收购来的,价格要比关东高不少。可是算下来,还是比从楚州运来更合算。诸葛亮早早做了准备,从楚州运来了几十船的布匹、武器,送给当地的头领,从他们手中换取粮食,花钱少,效果却极佳。
楚州屯田十余年,平地种稻,山地种桑,纺织业发达,布价一直很便宜,质量又好,比起山里的土布,更能满足那些头领们的审美。再送上几口装饰华丽的战刀、盔甲,头领们就将他们当成了朋友,热情招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交易需求。
当然也有不识相的,打算做无本买卖。可惜在武装到牙齿的吴军面前,他们不仅没捞着好处,反而让吴军有了反杀的理由。几个回合下来,大部分人都明智的选择了交易。除了留下必要的口粮,秋收的大部分收成都卖给了孙翊。
孙翊买到了粮食,只是数量有限,毕竟山里人的粮食也不多。一旦被伏击毁去,再想买都没地方买去。而要毁掉这些粮食实在太简单了,直接用刀划开草袋,推到江里就行。
这一路走来,孙翊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些粮食,没给曹仁一点机会。几次小规模接战,蜀军都吃了亏,就连出动号称无当飞军的青羌兵都没能得手,反折损了不少人。
曹仁意识到吴军谨慎,索性放弃了真正的伏击,只是一路骚扰,延缓吴军的前进速度,然后将主力撤到僰道,扼守必经之路,以逸待劳,等孙翊来战。
孙翊也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
“都护,想什么呢?”诸葛亮从后面走了过来,看看孙翊,笑道:“想做诗?”
孙翊哈哈一笑,扬扬手。“军师说笑了,我哪有那样的诗情。只是眼前景色喜人,有些感慨。在山里走了这么久,总算出来了。”
诸葛亮看看前面。“都护,我们还没出山。只有击败了曹仁,夺取僰道后,我们才算真正出了山。”他伸手一指。“相比于这些不会动的山,曹仁才是真正的障碍。当年战浚仪,这个曹仁就曾大显身手,连陛下都赞他善战,有勇有谋。”
孙翊心领神会。“多谢军师提醒,我不会大意的。”他想了一会,又道:“僰道城当三江之口,倚山为城,强攻怕是不易。我们何不绕过僰道,直奔成都。益州主力都在鱼复,腹地空虚,正是好机会。” ↑返回顶部↑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新政并非恶政,甚至可以说是难得的善政。虽说对大族苛刻了一些,可是从关东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新政对大族也是有利的。只不过前期为了蜀国的利益,他们在宣传时隐瞒了不少真相,让巴蜀世家觉得新政对他们有害无益。
如何形势不同了,孙尚香要推行新政,难免有人坚信他们的宣传,阻挠新政推行,甚至闹出流血事件。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纠正这个观念,自然还是由他来做最好。
就当是赎罪吧。
陈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委以国相之任。他是名士,学问、气度都是一时人杰,在与巴蜀世家的交往中深得士人拥戴。如今曹操还有鱼复作战,陈宫却投降了吴军,反过来协助吴国左都护推行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什么的都有。
尤其是孙尚香坐镇的阆中。
阆中大族投降是迫不得己,并非心甘情愿,很多家族的子弟还在曹操麾下为将呢。只是阆中兵力不足,面对徐晃、徐庶的突袭,有力杀贼,无力回天,这才委曲求全。忽然间见陈宫为孙尚香奔走,推行吴国新政,不少人都怒了,大骂陈宫,甚至有人威胁要起兵反抗。
这一点早在孙尚香、陆逊的预料之中。他们以静制动,坐等阆中大族起兵。
最着急的是陈宫。他最清楚双方实力。孙尚香有近三万精锐在手,若还是让阆中大族翻了盘,那才是笑话。阆中大族举兵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孙尚香名正言顺的杀得血流成河。
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即使被人当面唾骂也不肯放弃,苦心婆心的劝说,又举冀州世家为例,保证他们将来的产业只会比现在更多,长期利益肯定有保障。这次作战,双方实力悬殊,就是新政最好的证明。
陈宫毕竟有威望。在他的坚持下,阆中大族也冷静下来,放弃了武力反抗的打算。
这时,陈宫又提出一个建议:暂缓新政推行,由阆中大族派出代表,到荆州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放下顾虑,坚定信心。
阆中大族觉得这个办法好,欣然答应。
孙尚香也答应了。
第2554章 蒋钦战于禁
孙翊立于竹筏之上,顺水而下。
眼前渐渐开阔,山势渐缓,陡峭的山峰不知不觉变成了延绵的丘陵,连天空都变得明亮起来,令人心情为之一畅。
走了一个多月的山路,辛苦自不用说,更让孙翊担心的却是遇伏。山地交通不便,视野受限,斥候传递消息的速度大受影响。大军沿着河谷前进,逶迤如长蛇,一旦中伏,前线很难相救。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宁可走得慢一些,也不能让敌人伏击得手,对粮草、辎重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
这些粮食都是从山里蛮夷手中收购来的,价格要比关东高不少。可是算下来,还是比从楚州运来更合算。诸葛亮早早做了准备,从楚州运来了几十船的布匹、武器,送给当地的头领,从他们手中换取粮食,花钱少,效果却极佳。
楚州屯田十余年,平地种稻,山地种桑,纺织业发达,布价一直很便宜,质量又好,比起山里的土布,更能满足那些头领们的审美。再送上几口装饰华丽的战刀、盔甲,头领们就将他们当成了朋友,热情招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交易需求。
当然也有不识相的,打算做无本买卖。可惜在武装到牙齿的吴军面前,他们不仅没捞着好处,反而让吴军有了反杀的理由。几个回合下来,大部分人都明智的选择了交易。除了留下必要的口粮,秋收的大部分收成都卖给了孙翊。
孙翊买到了粮食,只是数量有限,毕竟山里人的粮食也不多。一旦被伏击毁去,再想买都没地方买去。而要毁掉这些粮食实在太简单了,直接用刀划开草袋,推到江里就行。
这一路走来,孙翊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些粮食,没给曹仁一点机会。几次小规模接战,蜀军都吃了亏,就连出动号称无当飞军的青羌兵都没能得手,反折损了不少人。
曹仁意识到吴军谨慎,索性放弃了真正的伏击,只是一路骚扰,延缓吴军的前进速度,然后将主力撤到僰道,扼守必经之路,以逸待劳,等孙翊来战。
孙翊也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
“都护,想什么呢?”诸葛亮从后面走了过来,看看孙翊,笑道:“想做诗?”
孙翊哈哈一笑,扬扬手。“军师说笑了,我哪有那样的诗情。只是眼前景色喜人,有些感慨。在山里走了这么久,总算出来了。”
诸葛亮看看前面。“都护,我们还没出山。只有击败了曹仁,夺取僰道后,我们才算真正出了山。”他伸手一指。“相比于这些不会动的山,曹仁才是真正的障碍。当年战浚仪,这个曹仁就曾大显身手,连陛下都赞他善战,有勇有谋。”
孙翊心领神会。“多谢军师提醒,我不会大意的。”他想了一会,又道:“僰道城当三江之口,倚山为城,强攻怕是不易。我们何不绕过僰道,直奔成都。益州主力都在鱼复,腹地空虚,正是好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