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子的决断(2 / 3)
从各地各行业召集人选。制宪会议的权威和代表性不容置疑。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的皇帝,神圣无比。
就像神仙不能天天显灵一样,制宪会议只有在拥有共识,和绝对的把握之后。才做出决定。否则出了太大的差错,制宪会议的权威就会受到强烈的怀疑。
有人看出了这种设计的高明,也有人看出了张恪的弦外之音。
从古至今,都讲究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平心而论,哪个皇帝也没有做到这个程度。
偏偏张恪却迈出的步伐比谁都大。不光是士人,其他的各个行业都能参加。有了这个诉求的管道,纾解民怨,可以极大遏制百姓造反的冲动。
就拿当下来说,那些在野的士人。地方的豪强,听说能参加制宪会议,他们弄出来的东西,皇帝都要遵守,这帮人打破头都要加入其中,谁还有心思反对张恪啊。
想通了之后,在场的这帮高官只剩下伸出大拇指,不停称赞。
张恪就是能拿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大家都乖乖跟着他的指挥棒起舞。有人要问,那以后皇帝的位置在哪呢?是不是就成了摆设,当然不是。老子说得好,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历代的皇帝都可以用超然的态度,调解各方的利益,作为这套秩序的最终裁决者。比起事必躬亲,累得死去活来。绝对是高明一百倍的控制方法。
御前会议终于通过了张恪的提议,选拔制宪会议代表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与此同时,张恪也颁布了三道有关军事的安排。
张峰加封晋王。带兵镇守宣大蓟辽一线,防御蒙古入寇。在离京之前,张恪还给大哥一道密令,择机消灭林丹汗,尽可能把疆土向北推,越远越好。就算暂时没法控制,也要派遣探险队,钉下木牌。
这就叫自古以来——神级大杀器!
另外两路人马,吴伯岩加封枢密副使,奉命率领五万人马,从山西进入陕西,扫荡流寇,扩充地盘。至于另外一路,则是乔福率领,从京城沿着运河南下,直逼江南。
就在张恪大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已经出现了变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庞大的明王朝岂会轻易退出舞台。与北方被冲击破坏,人心思变不同,南方还有庞大的守旧势力。
在听闻崇祯丧命之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南京的百官拥戴唐王朱聿键即位,年号隆武。
唐王朱聿键并非朱棣的子孙,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人。说起朱聿键和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他还有些血性,流寇围攻他的封地南阳期间,朱聿键亲自率领人马严防死守,打退流寇攻击。
还曾经率兵北上勤王,只是按照大明的祖制,藩王不得私自离开封地,惹得崇祯大怒,将他废掉,王位落到了他的兄弟手里。
也正是这个举动,竟然无意救了朱聿键。乔福在领兵进驻河南的时候,就让手下假冒流寇,攻占了唐王府,结果没有王位的朱聿键侥幸逃脱,他知道北上都是乱兵,断然没有希望,因此靠着讨饭南下,一路到了南京,才吃上了几天饱饭。
谁知道运气来了都挡不住,崇祯和几个皇子传说都被张恪杀了,皇位一下子没了继承人。偏巧福王,周王,鲁王全都丧命,朱棣的一系的子孙几乎死光光,还有个桂王朱由榔远在广西,解不了近渴。
南直隶的官吏争吵几天,最终推举一无所有的唐王即位,新鲜出炉的隆武皇帝很有志向,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调兵北伐,替死去的崇祯皇帝报仇。
拥戴唐王即位的大臣之中,马士英算是资格最老的,他当过凤阳巡抚,脑筋比较清醒。想要北伐报仇,当个口号喊喊可以,要是当真了,纯粹二五仔。
最好的局面就是能守住长江,同张恪隔江而治,能学一个南宋王朝,也算是不错了。
只是要想偏安东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自从松江开辟市舶司之后,苏松巡抚落到了张恪的姐夫邓文通手里,苏州和松江两个最富庶的府都在张恪掌控之下,再加上杭州等地,江南半数的财赋都归了张恪。
要想守住长江,必须有钱有兵,苏松两府必须腰刀手中。
马士英说服了隆武皇帝,同意了他的作战方案。船破了还有三千钉子,如今驻防东南的还有四镇总兵。
包括原为流寇,后来归降的高杰,庐州总兵黄得功,辽东的败将刘良佐,原山东总兵刘泽清。
这四个人统御的人马有多有少,其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黄得功,差不多两万出头的兵力,四镇总计有六七万人。
听说要攻打苏州和松江,这四个人都大喜过望。
虽然义州兵强大无比,他们难免害怕,可是如今的苏松根本没有大将,唯有张恪的姐夫邓文通一人,根本不通军务,守军也不过一万出头。 ↑返回顶部↑
就像神仙不能天天显灵一样,制宪会议只有在拥有共识,和绝对的把握之后。才做出决定。否则出了太大的差错,制宪会议的权威就会受到强烈的怀疑。
有人看出了这种设计的高明,也有人看出了张恪的弦外之音。
从古至今,都讲究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平心而论,哪个皇帝也没有做到这个程度。
偏偏张恪却迈出的步伐比谁都大。不光是士人,其他的各个行业都能参加。有了这个诉求的管道,纾解民怨,可以极大遏制百姓造反的冲动。
就拿当下来说,那些在野的士人。地方的豪强,听说能参加制宪会议,他们弄出来的东西,皇帝都要遵守,这帮人打破头都要加入其中,谁还有心思反对张恪啊。
想通了之后,在场的这帮高官只剩下伸出大拇指,不停称赞。
张恪就是能拿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大家都乖乖跟着他的指挥棒起舞。有人要问,那以后皇帝的位置在哪呢?是不是就成了摆设,当然不是。老子说得好,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历代的皇帝都可以用超然的态度,调解各方的利益,作为这套秩序的最终裁决者。比起事必躬亲,累得死去活来。绝对是高明一百倍的控制方法。
御前会议终于通过了张恪的提议,选拔制宪会议代表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与此同时,张恪也颁布了三道有关军事的安排。
张峰加封晋王。带兵镇守宣大蓟辽一线,防御蒙古入寇。在离京之前,张恪还给大哥一道密令,择机消灭林丹汗,尽可能把疆土向北推,越远越好。就算暂时没法控制,也要派遣探险队,钉下木牌。
这就叫自古以来——神级大杀器!
另外两路人马,吴伯岩加封枢密副使,奉命率领五万人马,从山西进入陕西,扫荡流寇,扩充地盘。至于另外一路,则是乔福率领,从京城沿着运河南下,直逼江南。
就在张恪大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已经出现了变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庞大的明王朝岂会轻易退出舞台。与北方被冲击破坏,人心思变不同,南方还有庞大的守旧势力。
在听闻崇祯丧命之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南京的百官拥戴唐王朱聿键即位,年号隆武。
唐王朱聿键并非朱棣的子孙,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人。说起朱聿键和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他还有些血性,流寇围攻他的封地南阳期间,朱聿键亲自率领人马严防死守,打退流寇攻击。
还曾经率兵北上勤王,只是按照大明的祖制,藩王不得私自离开封地,惹得崇祯大怒,将他废掉,王位落到了他的兄弟手里。
也正是这个举动,竟然无意救了朱聿键。乔福在领兵进驻河南的时候,就让手下假冒流寇,攻占了唐王府,结果没有王位的朱聿键侥幸逃脱,他知道北上都是乱兵,断然没有希望,因此靠着讨饭南下,一路到了南京,才吃上了几天饱饭。
谁知道运气来了都挡不住,崇祯和几个皇子传说都被张恪杀了,皇位一下子没了继承人。偏巧福王,周王,鲁王全都丧命,朱棣的一系的子孙几乎死光光,还有个桂王朱由榔远在广西,解不了近渴。
南直隶的官吏争吵几天,最终推举一无所有的唐王即位,新鲜出炉的隆武皇帝很有志向,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调兵北伐,替死去的崇祯皇帝报仇。
拥戴唐王即位的大臣之中,马士英算是资格最老的,他当过凤阳巡抚,脑筋比较清醒。想要北伐报仇,当个口号喊喊可以,要是当真了,纯粹二五仔。
最好的局面就是能守住长江,同张恪隔江而治,能学一个南宋王朝,也算是不错了。
只是要想偏安东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自从松江开辟市舶司之后,苏松巡抚落到了张恪的姐夫邓文通手里,苏州和松江两个最富庶的府都在张恪掌控之下,再加上杭州等地,江南半数的财赋都归了张恪。
要想守住长江,必须有钱有兵,苏松两府必须腰刀手中。
马士英说服了隆武皇帝,同意了他的作战方案。船破了还有三千钉子,如今驻防东南的还有四镇总兵。
包括原为流寇,后来归降的高杰,庐州总兵黄得功,辽东的败将刘良佐,原山东总兵刘泽清。
这四个人统御的人马有多有少,其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黄得功,差不多两万出头的兵力,四镇总计有六七万人。
听说要攻打苏州和松江,这四个人都大喜过望。
虽然义州兵强大无比,他们难免害怕,可是如今的苏松根本没有大将,唯有张恪的姐夫邓文通一人,根本不通军务,守军也不过一万出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