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子禁脔【4000字二合一大章】(4 / 5)
别的任何事情谢慎都可以不必在意,唯独在后宫这种事情上谢慎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一定不会轻易犯错误。
对于臣子来说,私自和后妃接触是大忌。虽然朱厚照信任他,但这并不能成为他破例的借口。
更何况刘妃情况特殊,她是唯一为皇帝诞下皇嗣的妃子,是最有可能补为皇后的人。
谢慎跟这样一个女人搅在一起不但会让朱厚照醋意大发,还可能被误以为想要干预皇储册立。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谢慎确实想和未来的太子搞好关系,最好培养感情从娃娃开始。
可问题是刘妃产下的这个男孩未必就会成为太子啊。现在朱厚照就这么一个宝贝不假,可是皇帝还很年轻,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
万一杜昀诞下一个皇子呢?亦或者其他的妃嫔诞下皇子呢?
朱厚照的女人那么多,**又那么强烈,总有一两个妃嫔能争气生下皇嗣吧?
故而谢慎决定等,等朱厚照册立太子再出手。
这是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选择。
当然,谢慎也不会主动和杜妃接触。
他虽然十分欣赏杜昀,但那是在她成为皇妃之前。
既然她已经被册立为了皇妃,那么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内宫有内宫的难处,百姓也有百姓的不易。
入秋以来,京师便闹了粮荒。米行的大米价格飞涨,百姓们竟然到了买不起升斗米的地步。
这是因为大运河杭州段淤塞,大量江南的粮食无法通过河道运抵京师。
京师的粮商看到了商机,便把事先屯好的粮食藏起来,任由粮价疯涨。
如果不是朝廷开仓,以平价出售存米,米价还不一定会涨到多么疯狂的地步。
当然朝廷开仓放出的大米只是杯水车薪,指望这些仓米就能解决粮荒是不现实的。
内阁提出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面加紧疏导运河淤塞段,尽早将江南的粮食调到京师来。二是严查京师的粮行,发现有囤货居奇者严惩不贷。
这和谢慎提升商人地位的设想并不冲突。
谢慎是想通过提升商人的话语权,让商人有更大的热情从政。可并不是说可以无休止容忍商人的贪婪。
他希望合作的商人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儒商,而不是蝇营狗苟,苦心钻研的奸商。
这次严查京师粮行便是给那些企图通过歪门邪道发国难财的商人一个警告,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商人也同样。
通过朝廷的调控,一度飞涨的米价终于回落,虽然比之粮荒前仍高出不少,但却属于合理范围之******阁和朝廷要做的不是完全控制粮食的价格,而是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过分控制只会让市场畸形。
不过这次粮荒却给了谢慎一个警示,那就是大明朝太依赖于大运河了。
不管是粮食还是绸布、瓷器,都依靠这个联通南北的纽带运输。
要是运河真的发生意外大规模淤塞,恐怕整个大明帝国都得陷入瘫痪。
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返回顶部↑
对于臣子来说,私自和后妃接触是大忌。虽然朱厚照信任他,但这并不能成为他破例的借口。
更何况刘妃情况特殊,她是唯一为皇帝诞下皇嗣的妃子,是最有可能补为皇后的人。
谢慎跟这样一个女人搅在一起不但会让朱厚照醋意大发,还可能被误以为想要干预皇储册立。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谢慎确实想和未来的太子搞好关系,最好培养感情从娃娃开始。
可问题是刘妃产下的这个男孩未必就会成为太子啊。现在朱厚照就这么一个宝贝不假,可是皇帝还很年轻,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
万一杜昀诞下一个皇子呢?亦或者其他的妃嫔诞下皇子呢?
朱厚照的女人那么多,**又那么强烈,总有一两个妃嫔能争气生下皇嗣吧?
故而谢慎决定等,等朱厚照册立太子再出手。
这是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选择。
当然,谢慎也不会主动和杜妃接触。
他虽然十分欣赏杜昀,但那是在她成为皇妃之前。
既然她已经被册立为了皇妃,那么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内宫有内宫的难处,百姓也有百姓的不易。
入秋以来,京师便闹了粮荒。米行的大米价格飞涨,百姓们竟然到了买不起升斗米的地步。
这是因为大运河杭州段淤塞,大量江南的粮食无法通过河道运抵京师。
京师的粮商看到了商机,便把事先屯好的粮食藏起来,任由粮价疯涨。
如果不是朝廷开仓,以平价出售存米,米价还不一定会涨到多么疯狂的地步。
当然朝廷开仓放出的大米只是杯水车薪,指望这些仓米就能解决粮荒是不现实的。
内阁提出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面加紧疏导运河淤塞段,尽早将江南的粮食调到京师来。二是严查京师的粮行,发现有囤货居奇者严惩不贷。
这和谢慎提升商人地位的设想并不冲突。
谢慎是想通过提升商人的话语权,让商人有更大的热情从政。可并不是说可以无休止容忍商人的贪婪。
他希望合作的商人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儒商,而不是蝇营狗苟,苦心钻研的奸商。
这次严查京师粮行便是给那些企图通过歪门邪道发国难财的商人一个警告,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商人也同样。
通过朝廷的调控,一度飞涨的米价终于回落,虽然比之粮荒前仍高出不少,但却属于合理范围之******阁和朝廷要做的不是完全控制粮食的价格,而是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过分控制只会让市场畸形。
不过这次粮荒却给了谢慎一个警示,那就是大明朝太依赖于大运河了。
不管是粮食还是绸布、瓷器,都依靠这个联通南北的纽带运输。
要是运河真的发生意外大规模淤塞,恐怕整个大明帝国都得陷入瘫痪。
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