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443.以农为本(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桓梁应着回家,没想到家中挤满了族中亲戚,这些天都埋怨他是败家子的亲戚们此时笑容满面,一个个向他恭贺,都夸他是国之栋梁。而昨天还捶床大骂、冲着他扔了两只鞋子的老母亲此时满面春风,正在向亲戚们介绍他小时候的一些不合常理的故事,以此表明桓梁生来就与众不同。
  桓梁不禁叹息世事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打了包去洛阳上任去了。
  洛阳此时俨然成了建世汉的另一个中心,不仅皇帝时常过来,而且还参照长安,新设了许多官署,大有成为陪都的架势。
  以种田封侯的南城将军曹金此时也在洛阳,他是洛阳大战后被派到此处任职的,官职为典农中郎将,专门负责关东新占区的屯田事宜。
  他可是向皇帝打了包票的,曹金拍着胸脯说:“陛下,只要新收郡别再打仗,就凭河南、颍川、南阳三郡,关东再不用关中往外运一粒粮食!”
  皇帝龙颜大悦,大大夸赞了曹金,并表示,即便典农中郎将不上战场打一场战役,该给的待遇一点也不会少,只要种地种得好,皇帝会给予他与争战沙场的将领同样待遇。
  皇帝如此重视关东的屯田,是因为这几年关中被洛阳拖累得太惨了。洛阳人马太多,消耗巨大,又不断地在打仗,不能安心种地,只能依靠关中救济。整个关中的余粮大半运出了关,送到洛阳前线,运输成本太高。
  若是关中不需要再救济关东,国家将节省大笔开支,可以用于别处,如今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典农中郎将曹金激动极了,他原本是一名赤眉军中的将军,在三十几个将军中排在最后,除了会种地,他打仗不行,拉关系不行,什么都不行,从来也没受过上头重视,与其他将军在一起也是受欺负被嘲笑的主儿。
  自从他跟了建世皇帝,便将其种田的天赋充分发挥出来,官职随之节节高升,封地也在不断扩大,原来赤眉军的三十几个将军,大多在家赋闲,没什么实权,不过是由朝廷供养到老。曹金是少数几个掌握实权,至今还活跃在朝堂上的人物之一。他的封地与一直在前线鏖战、战功赫赫的濮阳将军芳丹差不多,在原本三十几营将军中居于前列,比起从前在全军垫底,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曹金出关后,将官署设在了洛阳,然后便一直在河南、颍川、南阳三郡游走,亲自指导屯田事宜,今年的春耕他可是下了大力气。
  庄稼种下去了,曹金稍微喘了口气,但是庄稼不是种下去便行了,后续的施肥、除草、灌溉哪一项都要操心。曹金没歇几天,便又开始忙得团团转,好在关东三郡的耕地条件普遍不错,田地上乘,水网密布,对于秋天的收获,曹金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有一个前提,千万不要有天灾。
  从新莽时期开始,天灾几乎就没断过,旱灾伴随着蝗灾,连年发生,对大汉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史书记载,王莽的新朝共有大规模自然灾害十二次,小的就更不用说了。
  天灾包括地震、洪涝、旱灾、蝗灾等等,最厉害的是旱灾,因为旱灾直接影响收成,收成不足,就会饿死人。而旱灾又往往伴随着蝗灾,这旱蝗二灾在新莽时期消灭了无数人口。
  尤其是在王莽当政的最后五年,年年大旱,旱蝗遍地,饿死无数,还有伴随着天灾来的瘟疫,更是杀人于无形。天下百姓的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
  史书中动不动就是这种记载:
  “缘边大饥,人相食。”
  “连年久旱,百姓饥穷。”
  “是时,关东饥旱数年。”
  “遇枯旱蝗螟为灾,谷稼鲜耗,百姓苦饥。”
  “关东大饥,蝗。”
  “杜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
  “大旱,关东人相食。”
  虽然每次记载就是短短的几个字,可是这几个字不知道由多少血泪合成,简简单单三个字“人相食”是多么触目惊心。
  灾害到什么程度,人得饿到什么份上,才能去吃人肉。
  从史书记载看来,旱灾在关东之地比较严重,关中还算相对好的,当年关东饥民大量涌入长安就食,王莽还有能力开仓赈灾。
  在密密麻麻的灾害记录中,有一条显得与众不同,“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
  史书记载中,单独提到一个“河”字,那就是“大河”,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黄河”。这条灾害记录的就是大河在魏郡决口,下游往东的数郡都被淹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