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狡猾似狐(2 / 3)
李隽是个谦逊的人,不敢领受他的盛赞,道:“赵将军过奖了,这都是将士们的功劳,是将士们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你们要知道,我就是再厉害,就算是有三头六臂,要是没有你们这些舍生忘死的将士,那也是没有用。”
一个优秀的战略构想,必须还要有优秀的执行人才能发挥作用。有了好的构想,却因为没有能够把构想化为现实的人才,导致的失败,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可不少见。著名的“史利芬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变法,平心而论,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其中好多法令也是不错,最终结果却是他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他没有找到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法的人才是其中非常重的原因。
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王安石变法,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呢?说起来真的是让人好笑,对西夏用兵,取得了胜利,其胜利有多大呢?一个小胜利而已。他还非常高兴,宋神宗也很高兴。
李隽说的是大实话,以实事求是而闻名的廖胜功却不同意了,他道:“皇上,赵将军说得对。要不是皇上,必然不会有今日之壮举。好计划要有好的人才,才能实现,对于这点臣没有异议。不过,要不是皇上举贤任能,提拔了一大批良将贤臣,那也是没用。别的,臣不敢说,臣是有亲身感受。臣初见皇上时,臣正在筹划临安保卫战的方略,高将军以为臣妄言,大加训斥,要不是皇上明察秋毫,擢臣于危难之际,臣早已战死沟壑。”想到前尘往事,忍不住虎目含泪,道:“皇上圣明!”
廖胜功和赵良淳他们对于南宋的变化是有亲身体会的,南宋由衰转盛,最终提兵北伐,光复故土,对于他们这些热血志士来说,当此之情,哪能不感慨万端。
在任用人才方面,和李隽指挥打仗比起来,一点也逊色,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能臣良将给发现,给委以重任,赵良淳对廖胜功的话深表赞同,正要再往下说,李隽挥手打断,道:“你们不要尽说好听的。赵将军,你去告诉朱将军,赵佥和欧军行打得很热闹,他也该凑凑热闹,把礼炮送给史天泽。”
赵良淳应一声,策马而去。不一会儿功夫,万炮齐鸣,震得地动山摇,蒙古阵地很快就为烈焰吞噬。
拜巴尔还没有喘过一口气,一骑飞驰而来,拜巴尔定睛一瞧,来人只有一个,身穿宋军装束,心想可能李隽有事要传达给他,才派此人前来,忙道:“请他过来。”
他的推测为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来人叫柴绍良,是李隽派来的。柴绍良一抱拳,道:“末将柴绍良见过尊敬的苏丹陛下。”
“柴将军请免礼。”拜巴尔忙回礼,问道:“柴将军,请问你是大皇帝派来的吗?”
柴绍良回答道:“是的,尊敬的苏丹陛下。皇上有口信带给你。”
“请问大皇帝陛下有什么话?”拜巴尔隐隐觉得不太寻常,脱口问道。
柴绍良口述李隽的口信:“尊敬的苏丹陛下:你们身处异国他乡,陷于危难之中,朕实悲悯之!旭烈兀东来,为除你们,其用心险恶,对你们是志在必得,如有情况不对,请苏丹陛下马上撤退,为将来复国留下种子。苏丹陛下请放心,朕会派军队来收拾局面。”
李隽的口信非常有礼,充满了关心与爱护,绝对是朋友之间的关爱,但是拜巴尔听在耳里,却是惊在心头,他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已经为李隽洞晓。特别是“为将来复国留下种子”一语最是让拜巴尔差点跳脚,这句话已经把他撤退下来的动机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由不得他不心惊胆跳。
好在拜巴尔老谋深算,不动声色,问道:“请问柴将军,你来这里多少时间了?”
柴绍良的回答更妙,却让拜巴尔更是吃惊,他说的是:“尊敬的苏丹陛下,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这话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皇上早就算到你会中途撤下来,才要我在这里等你,给你传话。就是猪头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拜巴尔明白李隽是派柴绍良在这里等他,用话来敲打他,李隽的真意是要么你好好打一仗,要么你就到一边去。
拜巴尔还没有说话,只听柴绍良接着道:“苏丹陛下,皇上还说了,请苏丹陛下离开火炮的射程,以免误伤!”
听了这话,拜巴尔只觉浑身发冷,因为他看见了不计其数的炮口正对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他和他的马木留克军队就会粉身碎骨,忙道:“多谢大皇帝陛下。请将军转告大皇帝陛下,拜巴尔决不有辱马木留克的声誉。”
“苏丹陛下,告辞!”一抱拳,拍马而去。
望着柴绍良的背影,拜巴尔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过了一阵才道:“往后撤,把旭烈兀诱过来,再收拾他。”他也不笨,知道只要得到南宋火炮的支援,对付旭烈兀就好办多了。
“可汗,快下令吧。”众将齐声催促。
包围圈里面打得火热,只要旭烈兀他们出手,打得好的话,包围圈里的军队会给全部救出来,打得差也会救出不少军队。其中的好处,众将自然是明白,才要旭烈兀下令。
可是,旭烈兀却做出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决定,道:“撤,马上撤。”
他们的任务是赶来解围,功成之际却要撤退,任谁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众将一个个惊讶得连问个为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旭烈,完全忘记了如此看旭烈兀很不礼貌,弄不好要获罪。
旭烈兀环视了众将一眼,问道:“里面打得怎么样了?”
这还用问嘛,自然是打得不可开交,激战方酣。罗思哥脱口道:“打得很激烈。末将以为,南朝的军队已经巴布尔他们拖住了,只要我们一上,必将扭转形势。”
他这话说到众将心里去了,齐皆附和。
“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旭烈兀不为所惑,道:“你听听这炮声,他告诉我,这是南朝开始围歼包围圈里的军队了。即使我们打进去,救出来的也不过是残兵败将,反而把我们拖累拖疲了。” ↑返回顶部↑
一个优秀的战略构想,必须还要有优秀的执行人才能发挥作用。有了好的构想,却因为没有能够把构想化为现实的人才,导致的失败,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可不少见。著名的“史利芬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变法,平心而论,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其中好多法令也是不错,最终结果却是他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他没有找到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法的人才是其中非常重的原因。
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王安石变法,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呢?说起来真的是让人好笑,对西夏用兵,取得了胜利,其胜利有多大呢?一个小胜利而已。他还非常高兴,宋神宗也很高兴。
李隽说的是大实话,以实事求是而闻名的廖胜功却不同意了,他道:“皇上,赵将军说得对。要不是皇上,必然不会有今日之壮举。好计划要有好的人才,才能实现,对于这点臣没有异议。不过,要不是皇上举贤任能,提拔了一大批良将贤臣,那也是没用。别的,臣不敢说,臣是有亲身感受。臣初见皇上时,臣正在筹划临安保卫战的方略,高将军以为臣妄言,大加训斥,要不是皇上明察秋毫,擢臣于危难之际,臣早已战死沟壑。”想到前尘往事,忍不住虎目含泪,道:“皇上圣明!”
廖胜功和赵良淳他们对于南宋的变化是有亲身体会的,南宋由衰转盛,最终提兵北伐,光复故土,对于他们这些热血志士来说,当此之情,哪能不感慨万端。
在任用人才方面,和李隽指挥打仗比起来,一点也逊色,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能臣良将给发现,给委以重任,赵良淳对廖胜功的话深表赞同,正要再往下说,李隽挥手打断,道:“你们不要尽说好听的。赵将军,你去告诉朱将军,赵佥和欧军行打得很热闹,他也该凑凑热闹,把礼炮送给史天泽。”
赵良淳应一声,策马而去。不一会儿功夫,万炮齐鸣,震得地动山摇,蒙古阵地很快就为烈焰吞噬。
拜巴尔还没有喘过一口气,一骑飞驰而来,拜巴尔定睛一瞧,来人只有一个,身穿宋军装束,心想可能李隽有事要传达给他,才派此人前来,忙道:“请他过来。”
他的推测为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来人叫柴绍良,是李隽派来的。柴绍良一抱拳,道:“末将柴绍良见过尊敬的苏丹陛下。”
“柴将军请免礼。”拜巴尔忙回礼,问道:“柴将军,请问你是大皇帝派来的吗?”
柴绍良回答道:“是的,尊敬的苏丹陛下。皇上有口信带给你。”
“请问大皇帝陛下有什么话?”拜巴尔隐隐觉得不太寻常,脱口问道。
柴绍良口述李隽的口信:“尊敬的苏丹陛下:你们身处异国他乡,陷于危难之中,朕实悲悯之!旭烈兀东来,为除你们,其用心险恶,对你们是志在必得,如有情况不对,请苏丹陛下马上撤退,为将来复国留下种子。苏丹陛下请放心,朕会派军队来收拾局面。”
李隽的口信非常有礼,充满了关心与爱护,绝对是朋友之间的关爱,但是拜巴尔听在耳里,却是惊在心头,他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已经为李隽洞晓。特别是“为将来复国留下种子”一语最是让拜巴尔差点跳脚,这句话已经把他撤退下来的动机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由不得他不心惊胆跳。
好在拜巴尔老谋深算,不动声色,问道:“请问柴将军,你来这里多少时间了?”
柴绍良的回答更妙,却让拜巴尔更是吃惊,他说的是:“尊敬的苏丹陛下,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这话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皇上早就算到你会中途撤下来,才要我在这里等你,给你传话。就是猪头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拜巴尔明白李隽是派柴绍良在这里等他,用话来敲打他,李隽的真意是要么你好好打一仗,要么你就到一边去。
拜巴尔还没有说话,只听柴绍良接着道:“苏丹陛下,皇上还说了,请苏丹陛下离开火炮的射程,以免误伤!”
听了这话,拜巴尔只觉浑身发冷,因为他看见了不计其数的炮口正对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他和他的马木留克军队就会粉身碎骨,忙道:“多谢大皇帝陛下。请将军转告大皇帝陛下,拜巴尔决不有辱马木留克的声誉。”
“苏丹陛下,告辞!”一抱拳,拍马而去。
望着柴绍良的背影,拜巴尔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过了一阵才道:“往后撤,把旭烈兀诱过来,再收拾他。”他也不笨,知道只要得到南宋火炮的支援,对付旭烈兀就好办多了。
“可汗,快下令吧。”众将齐声催促。
包围圈里面打得火热,只要旭烈兀他们出手,打得好的话,包围圈里的军队会给全部救出来,打得差也会救出不少军队。其中的好处,众将自然是明白,才要旭烈兀下令。
可是,旭烈兀却做出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决定,道:“撤,马上撤。”
他们的任务是赶来解围,功成之际却要撤退,任谁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众将一个个惊讶得连问个为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旭烈,完全忘记了如此看旭烈兀很不礼貌,弄不好要获罪。
旭烈兀环视了众将一眼,问道:“里面打得怎么样了?”
这还用问嘛,自然是打得不可开交,激战方酣。罗思哥脱口道:“打得很激烈。末将以为,南朝的军队已经巴布尔他们拖住了,只要我们一上,必将扭转形势。”
他这话说到众将心里去了,齐皆附和。
“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旭烈兀不为所惑,道:“你听听这炮声,他告诉我,这是南朝开始围歼包围圈里的军队了。即使我们打进去,救出来的也不过是残兵败将,反而把我们拖累拖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