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四章 会师汴京(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这几支军队在尸山血海中聚首时,西线战事已经结束了,忽必烈投在西线的军队不复存在了。
  “道长真安娴,羡煞我了。”解晋吐口气,一边用布片擦拭宝刀,一边对清风子说道。
  他这话正说到众人心里去了,齐皆道:“是啊,解将军说得很对。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踩着鞑子的尸体才能前进,而道长却可以一边推进一边欣赏秀丽风光。”
  “道长世外高人,神仙中人,就连鞑子都得敬七分,要不然等他们死后,只要道长发一句话,还有不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张珏笑着开起了玩笑:“道长可否传授我们几手仙术,到时我们就不用辛辛苦苦去搏杀,法术一施,让鞑子自杀算了。”
  张珏这句玩笑话立即引来一片大笑声。
  清风子笑道:“好你个张将军,说话也这么风趣。你这不是寒碜贫道吗?贫道虽入空门,可不信仙佛之事,世上本无神仙。所谓神仙之说,不过是骗人之伎。对鞑子,你们只要多变点花样,让鞑子知道知道厉害就不会找你们了。”
  “这叫以毒攻毒,以杀止杀!”柳河子点头,道:“对鞑子就不能客气,不给他点狠的,他还真以为你好欺。”
  正当他们说笑之时,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响起“胜利了!我们胜利了!”众人望去,只见将士们相拥相抱,欢呼雀跃,高兴得好象孩子。
  张珏他们这些带兵的人完全能够理解将士们的心声,也是很高兴。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胜利”两字。自从一百年前,女真入主中原,朝廷仓促南遁,中原就再也没有回到朝廷的手里。至于在中原打的胜仗,不是没有,而是很大很有影响,这就要数岳飞指挥的郾城大捷和朱仙镇大战了。这两战后,金兀术的主力损失得七七八八,无力与岳飞相抗,金兀术已经从汴京北撤五十里,准备好只要岳飞一入汴京,立时逃走。
  然而好运气没有眷顾南宋,就是在这种只要进兵不用打仗的大好形势面前,岳飞却接到了班师的命令,把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大好形势拱手让给了女真人,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让人遗憾、最让人气愤的历史大悲剧之一。
  现在不同了,在李隽的统帅下,南宋北伐必然要进行到底。百年前那让无数人咬断钢齿的历史悲剧不可能重现,将士们用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胜利必然不会丧失,中原一定会光复。想着中原的悲欢故事,听着将士们的欢呼声,张珏他们的眼睛湿润了,只能一个劲地喃喃道:“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就是清风子也是眼含热泪,脱口吟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顿了顿,道:“放翁,你听到了吗?这是将士们的欢呼声。我们胜利了,鞑子在西线的军队全军覆没了,中原马上就要光复了。”
  他这种与古人对话的说法,要是换个场景,必然会给人当作神经病。但是,在现在这种场合下,张珏他们连一点念头都没有,齐皆吟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很是动情地道:“放翁,王师已定中原!你九泉有知,可以瞑目了。”
  众人激动一阵后,冷静下来,柳河子道:“张将军,我们下一步如何行动,还请你下令。”柳河子并非不知道他们下一步该如何做,而是因为他表现了一个军人良好的品质,西线张珏是主将,他是副将,他不喧宾夺主。
  张珏望着清风子道:“这事还请道长来分派。”
  “张将军是主将,自然是张将军分派的好。”清风子忙着谦逊。
  张珏笑道:“道长智慧若海,非张珏所能比。道长请讲,道长但有所命,张珏无不乐从。”
  “张将军言重了。”清风子知道张珏是想听听他的意见,一者固然是清风子算无遗策,再者张珏也是个谦逊的人,在做出决定前想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也就不推辞了,道:“贫道以为,我们要做三件事,一是马上向东推进,直去汴京,与廖将军他们会师。二是派出一支军队,追击残部。三是采取措施,安定这里的老百姓。”
  张珏抚掌称妙,道:“皇上曾言道长是当今的太公,果是不凡。道长之言让张珏茅塞顿开,就这么办。”
  清风子的三策,的确是现在最紧要之事,众人也是无异言,道:“张将军下令吧。”
  张珏知道这三件事一刻也担搁不得,也不客套,道:“请解晋军马上出发,直去汴京。”
  “遵令!”解晋领命。
  柳河子请命道:“这追击残部一事,还是让我去吧。”
  现在,汴京光复在即,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件,谁都想去汴京,去参与这一历史性的盛会,而柳河子却请命追击残部,这就不仅仅是公忠体国之心所能说明的了,还要有很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到,张珏很是感动,道:“柳将军高义,张珏感佩。可这事……”
  柳河子知道他后面要说什么,打断他的话头,道:“张将军请放心,为国尽忠,在哪里都一样,不一定只有汴京。能去汴京固然,能参与汴京光复的盛会是人生一大乐事,可追击一事也要人去做,我愿意去,张将军不用多虑。”
  “柳将军高义!”众人齐声赞叹。
  张珏点头道:“既如此,追击残部之事就有劳柳将军了。这安定民心一事,非道长莫属了。我们都是粗人,领兵打仗还凑合,可说到安定百姓,就有点不顺手了,这事还请道长多费心力了。”
  他这话可是大实话:一员良将往往不是一位治国之才,这点已经为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
  象李廷芝那样既懂得军事,又有治国之才的文武双全之人不是没有,是不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好多人却没有自知之明,以为老子能打仗,自然会治国,其实大谬不然。正是从这点考虑,实现光武中兴的光武帝刘秀在完成国家的统一后,采取措施“退功臣,进文吏”,意思就是把那些武将的兵权给解除了,要他们从重要职位上退下来,启用一大批具有治国之才的人来治理国家,没多久就成就了“光武中兴”这一难得的盛世。
  当然,他并不是把所有的武将都退下来了,“云台二十八将”只有四个留下来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吴汉了。吴汉兢兢业业,“吴汉不离公门”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