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节 汉西的去向(1)(1 / 1)
此时,刘备虽然深深地哀痛关羽的兵败身死,但他还要强打着精神处理一件大事:迁都。
对于汉西而言,这场与汉东的全面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容乐观的,随着关羽的兵败身死、荆州七郡的易主,汉西的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地恶化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汉西的精华之地——以长安为核心的司州西部即关中地区,就要不保了。一旦榆林、米脂二城被攻破或潼关被突破,汉东军立刻就会兵临长安城下,并且,这是一个注定会发生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刘备和汉西朝廷再不离开长安,就是不折不扣的坐以待毙。
关中(司州西部)即将失守,刘备和汉西朝廷接下来应该何去何从?无非只有三个选择:
第一,坚守长安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放弃长安城,南撤,迁都益州成都;
第三,放弃长安城,西撤,迁都凉州汉昌。
几乎没有汉西高层赞同第一个选择,那是等死;在荆州易主前,汉西朝廷南撤可以保住益州、荆州,同时相当于舍弃凉州、安州、定州,汉西朝廷西撤可以保住凉州、安州、定州,同时相当于舍弃益州、荆州。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南撤、迁都成都的好处是:益州和荆州都是汉家本土内地,人口众多、钱粮丰足,弊端是:在关中失守后,益荆二州将会陷入汉东全面包围(益荆二州东南北三面都是汉东的地盘,西面是茫茫的高原大山),陷入绝境死地,等于画地为牢、自己钻进囚笼;西撤、迁都汉昌的好处是:凉安定三州直通汉地之外,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非常巨大,甚至还可以得到异国外邦(贵霜)的支援帮助,弊端是:凉安定三州都是边陲苦寒的羌胡野地,人口稀薄、钱粮不足(凉州也有一个重大益处就是盛产马匹)。
先前,支持南撤、迁都成都和支持西撤、迁都汉昌的汉西高层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双方人数相差无几、势均力敌,互相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得刘备深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加上他对保住长安、保住关中还是心存幻想的(刘备的幻想就是关羽北伐成功),于是,他迟迟地没有做出决定。如今,天下大势急转直下,关羽北伐全面失败,对于刘备和汉西朝廷而言,迁都已是刻不容缓。另外,随着荆州七郡的易主,汉西朝廷内部支持“西撤、迁都汉昌”的声音一下子盖过了支持“南撤、迁都成都”的声音,逻辑是现成的:荆州已经没了,西撤可以保住凉安定三州,放弃的只有益州,南撤只能保住益州,放弃的足有凉安定三州。如果南撤,汉西的疆土地盘只剩区区的一个益州,根本就是自掘坟墓、永世不得翻身,必败无疑、必死无疑,川中的巴蜀盆地将会成为汉西朝廷的囚笼。
刘备此时已经完全地倾向于“西撤、迁都汉昌”,即保住凉安定三州,放弃益州,只是,他实在舍不得放弃益州,一来,益州十分丰饶富足,是凉安定三州加起来都比不上的;二来,在荆州和关中接连失守后,汉西的疆土只剩下四个州了,本就不多了,还主动地放弃一个州?
长安城内的建章宫中,刘备神色灰暗地召集一干心腹臣属,商议着这件大事,看看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
“陛下勿忧!”诸葛亮启奏道,“臣有一策,可以南西兼顾、左右互补。”
刘备急切地道:“丞相快讲。”
诸葛亮从荆州去益州时以及在益州期间,他就已经认真地思考这件大事了,最终想出了一个可以两全其美的策略。诸葛亮的策略说起来其实不复杂:关中即将失守,汉西的西部(凉安定三州)与汉西的南部(益州)将会遭到切断,刘备本人和汉西朝廷退往更安全的凉安定三州,同时在益州留下一套完整的“州级地方军政机构”,继续控制益州。如此一来,虽然汉西被一分为二了,汉西的主体是凉安定三州,益州就是与汉西主体不接壤的一块“大飞地”,但两地仍然都在汉西朝廷的统治下。
诸葛亮的这个策略很好,但有些“敏感”。
对于汉西而言,在荆州和关中先后丢失后,汉西最精华的地方就是益州,刘备本人不去益州、去了凉安定三州,他肯定要派遣一位元老级的近臣、重臣长久坐镇益州,然而,益州接下来会是一个“山高皇帝远”、刘备鞭长莫及的地方并且还是一块精华之地,坐镇益州的这个近臣、重臣会不会一直都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掌管益州呢?毫无疑问,此人会有三个选择:
第一,一直把自己当成刘备的臣子、汉西的臣子,为刘备掌管始终属于汉西之地的益州;
第二,脱离汉西、割据益州、自立为王,成为“孔曹刘之后的天下第四诸侯”;
第三,投降汉东,把益州献给孔明。
毫无疑问,此事十分敏感。刘备如果派遣一位荆州籍重臣坐镇益州,此人很有可能选择第三条路,因为汉西高层内的“荆州派系”眼看荆州老家如今已经落入汉东之手,渴望回归故乡的他们看不到汉西收复荆州的希望,还不如直接把益州献给孔明,一可回归荆州,二可得到封赏;刘备如果派遣一位益州籍重臣坐镇益州,情况必然会更加糟糕,此人既可以选择第二条路,也可以选择第三条路。对于益州人来说,益州是当汉东的益州还是当汉西的益州,没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况且,益州当汉东的益州明显好于当汉西的益州,既然必须选个主子,干嘛不选个更好的主子?退一步说,就算割据益州、自立为王,也是不错的选择。益州是个盆地,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十分易守难攻,天然适合割据一方、独立建立一个封闭的小王国,只要把益州北部的剑门蜀道和益州东部的长江三峡进行全面封锁,就可以在川中的巴蜀盆地尽情地享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夜郎之乐”了。
刘备需要一个值得他绝对信任的人为他长久地、独立地坐镇益州六郡。
毫无疑问,最符合这个要求的最理想的人选就是诸葛亮。
经过反复商议,刘备决定:他自己率领汉西朝廷从长安撤往凉州汉昌,同时留下以丞相、益州牧诸葛亮为首的一批文武高层前去益州成都组建“受汉昌方面进行远程遥控的益州军政机构”,从而既保住凉安定三州,也保住益州。
扣除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在人世的,刘备此时共有十多位夫人和四个子女,他的夫人们包括吴皇后、甘贵人(甘夫人)、麋贵人(麋夫人)以及大约十位妃嫔,这个数字不算太少,但刘备的子女却不多,因为他长期颠沛流离,难以安宁安顿下来,所以娶妻纳妾、生儿育女都比较晚,还夭折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此时的刘备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刘禅,还不到三周岁,是甘贵人所生(刘禅是刘备的第三个儿子),另有三个女儿,长女、次女比刘禅大,小女儿是麋贵人所生,比刘禅小,同时,吴皇后和二三个妃嫔已经怀孕,子女数量确实较少。
除了把诸葛亮等人留在益州,刘备打算把甘贵人和刘禅也留在益州,刘备这个皇帝去了凉州,刘禅这个太子留在益州,从而作为后手。刘备如果在凉州出事,刘禅可以在益州继位,刘禅如果在益州出事,刘备在凉州无事并且还能再生儿子。
在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的当晚,李严悄悄地入宫,找到刘备,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是“派遣一员重臣留守益州,正是诸葛亮的构想,陛下你在采纳这个构想后派遣的留守益州的重臣就是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提出这个构想是不是就是给他自己‘量身定做’的呢?另一方面,诸葛亮家人不多,其父母都在其年幼时去世,其兄诸葛瑾、其弟诸葛均都在汉东为官,其妻黄月英与其暂无子女。如果诸葛亮割据益州或者献地归降孔明,如何阻止?况且,太子刘禅还在他的手里”。 ↑返回顶部↑
对于汉西而言,这场与汉东的全面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容乐观的,随着关羽的兵败身死、荆州七郡的易主,汉西的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地恶化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汉西的精华之地——以长安为核心的司州西部即关中地区,就要不保了。一旦榆林、米脂二城被攻破或潼关被突破,汉东军立刻就会兵临长安城下,并且,这是一个注定会发生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刘备和汉西朝廷再不离开长安,就是不折不扣的坐以待毙。
关中(司州西部)即将失守,刘备和汉西朝廷接下来应该何去何从?无非只有三个选择:
第一,坚守长安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放弃长安城,南撤,迁都益州成都;
第三,放弃长安城,西撤,迁都凉州汉昌。
几乎没有汉西高层赞同第一个选择,那是等死;在荆州易主前,汉西朝廷南撤可以保住益州、荆州,同时相当于舍弃凉州、安州、定州,汉西朝廷西撤可以保住凉州、安州、定州,同时相当于舍弃益州、荆州。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南撤、迁都成都的好处是:益州和荆州都是汉家本土内地,人口众多、钱粮丰足,弊端是:在关中失守后,益荆二州将会陷入汉东全面包围(益荆二州东南北三面都是汉东的地盘,西面是茫茫的高原大山),陷入绝境死地,等于画地为牢、自己钻进囚笼;西撤、迁都汉昌的好处是:凉安定三州直通汉地之外,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非常巨大,甚至还可以得到异国外邦(贵霜)的支援帮助,弊端是:凉安定三州都是边陲苦寒的羌胡野地,人口稀薄、钱粮不足(凉州也有一个重大益处就是盛产马匹)。
先前,支持南撤、迁都成都和支持西撤、迁都汉昌的汉西高层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双方人数相差无几、势均力敌,互相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得刘备深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加上他对保住长安、保住关中还是心存幻想的(刘备的幻想就是关羽北伐成功),于是,他迟迟地没有做出决定。如今,天下大势急转直下,关羽北伐全面失败,对于刘备和汉西朝廷而言,迁都已是刻不容缓。另外,随着荆州七郡的易主,汉西朝廷内部支持“西撤、迁都汉昌”的声音一下子盖过了支持“南撤、迁都成都”的声音,逻辑是现成的:荆州已经没了,西撤可以保住凉安定三州,放弃的只有益州,南撤只能保住益州,放弃的足有凉安定三州。如果南撤,汉西的疆土地盘只剩区区的一个益州,根本就是自掘坟墓、永世不得翻身,必败无疑、必死无疑,川中的巴蜀盆地将会成为汉西朝廷的囚笼。
刘备此时已经完全地倾向于“西撤、迁都汉昌”,即保住凉安定三州,放弃益州,只是,他实在舍不得放弃益州,一来,益州十分丰饶富足,是凉安定三州加起来都比不上的;二来,在荆州和关中接连失守后,汉西的疆土只剩下四个州了,本就不多了,还主动地放弃一个州?
长安城内的建章宫中,刘备神色灰暗地召集一干心腹臣属,商议着这件大事,看看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
“陛下勿忧!”诸葛亮启奏道,“臣有一策,可以南西兼顾、左右互补。”
刘备急切地道:“丞相快讲。”
诸葛亮从荆州去益州时以及在益州期间,他就已经认真地思考这件大事了,最终想出了一个可以两全其美的策略。诸葛亮的策略说起来其实不复杂:关中即将失守,汉西的西部(凉安定三州)与汉西的南部(益州)将会遭到切断,刘备本人和汉西朝廷退往更安全的凉安定三州,同时在益州留下一套完整的“州级地方军政机构”,继续控制益州。如此一来,虽然汉西被一分为二了,汉西的主体是凉安定三州,益州就是与汉西主体不接壤的一块“大飞地”,但两地仍然都在汉西朝廷的统治下。
诸葛亮的这个策略很好,但有些“敏感”。
对于汉西而言,在荆州和关中先后丢失后,汉西最精华的地方就是益州,刘备本人不去益州、去了凉安定三州,他肯定要派遣一位元老级的近臣、重臣长久坐镇益州,然而,益州接下来会是一个“山高皇帝远”、刘备鞭长莫及的地方并且还是一块精华之地,坐镇益州的这个近臣、重臣会不会一直都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掌管益州呢?毫无疑问,此人会有三个选择:
第一,一直把自己当成刘备的臣子、汉西的臣子,为刘备掌管始终属于汉西之地的益州;
第二,脱离汉西、割据益州、自立为王,成为“孔曹刘之后的天下第四诸侯”;
第三,投降汉东,把益州献给孔明。
毫无疑问,此事十分敏感。刘备如果派遣一位荆州籍重臣坐镇益州,此人很有可能选择第三条路,因为汉西高层内的“荆州派系”眼看荆州老家如今已经落入汉东之手,渴望回归故乡的他们看不到汉西收复荆州的希望,还不如直接把益州献给孔明,一可回归荆州,二可得到封赏;刘备如果派遣一位益州籍重臣坐镇益州,情况必然会更加糟糕,此人既可以选择第二条路,也可以选择第三条路。对于益州人来说,益州是当汉东的益州还是当汉西的益州,没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况且,益州当汉东的益州明显好于当汉西的益州,既然必须选个主子,干嘛不选个更好的主子?退一步说,就算割据益州、自立为王,也是不错的选择。益州是个盆地,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十分易守难攻,天然适合割据一方、独立建立一个封闭的小王国,只要把益州北部的剑门蜀道和益州东部的长江三峡进行全面封锁,就可以在川中的巴蜀盆地尽情地享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夜郎之乐”了。
刘备需要一个值得他绝对信任的人为他长久地、独立地坐镇益州六郡。
毫无疑问,最符合这个要求的最理想的人选就是诸葛亮。
经过反复商议,刘备决定:他自己率领汉西朝廷从长安撤往凉州汉昌,同时留下以丞相、益州牧诸葛亮为首的一批文武高层前去益州成都组建“受汉昌方面进行远程遥控的益州军政机构”,从而既保住凉安定三州,也保住益州。
扣除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在人世的,刘备此时共有十多位夫人和四个子女,他的夫人们包括吴皇后、甘贵人(甘夫人)、麋贵人(麋夫人)以及大约十位妃嫔,这个数字不算太少,但刘备的子女却不多,因为他长期颠沛流离,难以安宁安顿下来,所以娶妻纳妾、生儿育女都比较晚,还夭折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此时的刘备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刘禅,还不到三周岁,是甘贵人所生(刘禅是刘备的第三个儿子),另有三个女儿,长女、次女比刘禅大,小女儿是麋贵人所生,比刘禅小,同时,吴皇后和二三个妃嫔已经怀孕,子女数量确实较少。
除了把诸葛亮等人留在益州,刘备打算把甘贵人和刘禅也留在益州,刘备这个皇帝去了凉州,刘禅这个太子留在益州,从而作为后手。刘备如果在凉州出事,刘禅可以在益州继位,刘禅如果在益州出事,刘备在凉州无事并且还能再生儿子。
在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的当晚,李严悄悄地入宫,找到刘备,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是“派遣一员重臣留守益州,正是诸葛亮的构想,陛下你在采纳这个构想后派遣的留守益州的重臣就是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提出这个构想是不是就是给他自己‘量身定做’的呢?另一方面,诸葛亮家人不多,其父母都在其年幼时去世,其兄诸葛瑾、其弟诸葛均都在汉东为官,其妻黄月英与其暂无子女。如果诸葛亮割据益州或者献地归降孔明,如何阻止?况且,太子刘禅还在他的手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