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文莱参战(2 / 3)
参战可不是闹着玩的,后世历史上,澳大利亚耗用战费达 3.64 亿英镑,此外花费在年金、遣送归国费、伤员、战债利息以及归国士兵补助等项达 2.7 亿英镑左右,两项合计达 6 亿英镑,这笔数字太过庞大,文莱共和国可承受不起。
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英国急缺参战兵力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尽可能的武装土著军队过去,尤其是桀骜不驯的棉兰老岛土著。
凭借文莱两百多万的人口,送个三五十万的土著去送死,够意思了吧。
要知道,战争后期,兵力匮乏,物资固然紧缺,但主要还是兵源枯竭带来的厌战情绪最为危险。
如果文莱共和国真的能故源源不断的维持四个师的兵力在欧洲战场,对于英国的贡献可想而知。
参战固然有大笔军费支出,但何尝不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命脉是羊毛与小麦,那么文莱的命脉便是石油、煤铁、粮食。
这些物资的价格高企,配合适当的政策,有利可图,同时制造业与原料加工业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世界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之前文莱共和国的军事工业与钢铁工业只不过是在中国的扶持下有了一个浅薄的基础而已,大规模的需求刺激,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文莱共和国专门成立了军需署,建立了承包和供应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等机构。政府竭力实现在武器和军用被服生产上能自给自足,为此建立了一些国营军需工厂,如专门制造步枪等武器的斯里巴加湾大型兵工厂。
钢铁工业在世界大战的初期发展尤为迅速,之前文莱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投资与扶持,斯里巴加湾成为了钢铁基地。
这次文莱共和国从德属殖民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德国人经营殖民地的务实,这是众所周知的,德国佬也干敢于花大价钱去投入。
故而,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不仅是德属巴布亚与俾斯麦群岛,就连其他岛屿上都有不少的产业与设施。
德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并不多,除了中非几个地方,就是太平洋上的这些岛屿,海外投资最多时超过百亿马克。
德国光是在德属巴布亚以及俾斯麦群岛多年的经营,就投入了超过二十亿马克,如今这些都成为了文莱共和国的战争红利。
更为宝贵的是,德国在这些殖民地有大量的冶金行业,还有大量的重工业工厂,完好的接收了几个经营得无比完美的港口与设施,凭借这些,文莱共和国具备了成为一个中型强国的基础。
从棉兰老岛为第一步,获得了宝贵的未开发地,大量的耕地,再到加里曼丹岛全岛,获得了更多的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再到如今的整体外围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还收获了大量的资源产出地,一个基本的工业基础。
之前文莱共和国通过抢地盘,成功的化解了国内的矛盾,使得土著能够获得大量的土地与资源,以利益驱使,归化了大量的土著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文莱共和国之前的农业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斯里巴加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粮食集散地。
文莱共和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牧业的发展,这是它的传统政策,在大战期间亦如此。大战期间,农牧业的主要是销售和运输两大问题。
以小麦而论,明年待外销外运的小麦将会高达三十五万吨,待运待销数额如此巨大,不设法解决立即会给文莱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文莱新兴的羊毛产业也有此问题。
如果是石油产品倒是好办,文莱专门向中国订造的大型油轮派上了用场,一度被称为文莱战列舰的两艘三万五千吨级油轮曾经被称为靠石油而暴富的文莱象征,炫富的象征,但是,此刻它们将会掠取暴利。
可是传统的物资比如粮食就有些难办,毕竟不能像石油产品一样搞专门运输巨舰,无法降低运输成本。
为解决问题,文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设置全国小麦管理局,各州派专人负责发展小麦生产事务。为促进小麦在英国销售,在伦敦设立了小麦销售委员会,该委员会工作由文莱驻英高级专员主持,经常与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销售、运输和储存等问题,为储运小麦,还聘请英国船运业协会有关人员与小麦运输商组成小麦销售运输顾问委员会。
全国小麦管理局还通过文莱国家银行和其他银行获得必要的资金,以预先支付给农民使其有生产的资金,同时还组织银行与小麦生产场主签订贷款合同。文莱政府为了促进小麦生产还颁布了奖励种植小麦的条例和办法。
虽然文莱的土著普遍并不勤快,还不适应农活,但是主力还是靠华人,之前文莱大批量,无视英国干涉接纳华人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
当初东南亚数百年历史的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矿产的开采,都是依靠华人,依靠华人的勤劳朴实,创造财富。
只是他们创造的财富被可耻的白人与土著所侵吞,甚至还想着要尽数霸占。
文莱共和国不但从中国大陆接收移民,还从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获得人口,相比荷兰统治的荷属东印度,文莱简直就是天堂。
文莱共和国目前拥有的耕地为七百六十万公顷,初期预计能开发的耕地能够达到四千万公顷,足够上亿的人口在此生息。 ↑返回顶部↑
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英国急缺参战兵力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尽可能的武装土著军队过去,尤其是桀骜不驯的棉兰老岛土著。
凭借文莱两百多万的人口,送个三五十万的土著去送死,够意思了吧。
要知道,战争后期,兵力匮乏,物资固然紧缺,但主要还是兵源枯竭带来的厌战情绪最为危险。
如果文莱共和国真的能故源源不断的维持四个师的兵力在欧洲战场,对于英国的贡献可想而知。
参战固然有大笔军费支出,但何尝不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命脉是羊毛与小麦,那么文莱的命脉便是石油、煤铁、粮食。
这些物资的价格高企,配合适当的政策,有利可图,同时制造业与原料加工业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世界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之前文莱共和国的军事工业与钢铁工业只不过是在中国的扶持下有了一个浅薄的基础而已,大规模的需求刺激,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文莱共和国专门成立了军需署,建立了承包和供应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等机构。政府竭力实现在武器和军用被服生产上能自给自足,为此建立了一些国营军需工厂,如专门制造步枪等武器的斯里巴加湾大型兵工厂。
钢铁工业在世界大战的初期发展尤为迅速,之前文莱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投资与扶持,斯里巴加湾成为了钢铁基地。
这次文莱共和国从德属殖民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德国人经营殖民地的务实,这是众所周知的,德国佬也干敢于花大价钱去投入。
故而,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不仅是德属巴布亚与俾斯麦群岛,就连其他岛屿上都有不少的产业与设施。
德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并不多,除了中非几个地方,就是太平洋上的这些岛屿,海外投资最多时超过百亿马克。
德国光是在德属巴布亚以及俾斯麦群岛多年的经营,就投入了超过二十亿马克,如今这些都成为了文莱共和国的战争红利。
更为宝贵的是,德国在这些殖民地有大量的冶金行业,还有大量的重工业工厂,完好的接收了几个经营得无比完美的港口与设施,凭借这些,文莱共和国具备了成为一个中型强国的基础。
从棉兰老岛为第一步,获得了宝贵的未开发地,大量的耕地,再到加里曼丹岛全岛,获得了更多的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再到如今的整体外围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还收获了大量的资源产出地,一个基本的工业基础。
之前文莱共和国通过抢地盘,成功的化解了国内的矛盾,使得土著能够获得大量的土地与资源,以利益驱使,归化了大量的土著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文莱共和国之前的农业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斯里巴加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粮食集散地。
文莱共和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牧业的发展,这是它的传统政策,在大战期间亦如此。大战期间,农牧业的主要是销售和运输两大问题。
以小麦而论,明年待外销外运的小麦将会高达三十五万吨,待运待销数额如此巨大,不设法解决立即会给文莱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文莱新兴的羊毛产业也有此问题。
如果是石油产品倒是好办,文莱专门向中国订造的大型油轮派上了用场,一度被称为文莱战列舰的两艘三万五千吨级油轮曾经被称为靠石油而暴富的文莱象征,炫富的象征,但是,此刻它们将会掠取暴利。
可是传统的物资比如粮食就有些难办,毕竟不能像石油产品一样搞专门运输巨舰,无法降低运输成本。
为解决问题,文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设置全国小麦管理局,各州派专人负责发展小麦生产事务。为促进小麦在英国销售,在伦敦设立了小麦销售委员会,该委员会工作由文莱驻英高级专员主持,经常与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销售、运输和储存等问题,为储运小麦,还聘请英国船运业协会有关人员与小麦运输商组成小麦销售运输顾问委员会。
全国小麦管理局还通过文莱国家银行和其他银行获得必要的资金,以预先支付给农民使其有生产的资金,同时还组织银行与小麦生产场主签订贷款合同。文莱政府为了促进小麦生产还颁布了奖励种植小麦的条例和办法。
虽然文莱的土著普遍并不勤快,还不适应农活,但是主力还是靠华人,之前文莱大批量,无视英国干涉接纳华人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
当初东南亚数百年历史的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矿产的开采,都是依靠华人,依靠华人的勤劳朴实,创造财富。
只是他们创造的财富被可耻的白人与土著所侵吞,甚至还想着要尽数霸占。
文莱共和国不但从中国大陆接收移民,还从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获得人口,相比荷兰统治的荷属东印度,文莱简直就是天堂。
文莱共和国目前拥有的耕地为七百六十万公顷,初期预计能开发的耕地能够达到四千万公顷,足够上亿的人口在此生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