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业(1 / 2)
莱州水营,刚刚从长江回返的讯船为东海水师安军使、思明伯冯锡范带来了一封信。
信是驻防苏州的新三军军长李匡明写的。信中李匡明以近乎恳请的语气,希望东海水师能够将于七的家人送到南都,万不能让他们被清军所害。
冯锡范有些糊涂,以为李匡明和于七有什么亲戚关系,这才关心于七的家人。后来问了水师陆战队镇将、原浙军定西侯张名振部下参将魏大龙方知道,那于七的母亲戚颜君便是戚继光将军的长女,而李匡明和在江北阵亡的浙国公于世忠等人都是戚家军后人。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李匡明等戚家军后人自是要想办法保全于七家人。
出于对戚继光将军的敬重以及李匡明这个太平军主力军长的影响,冯锡范自是不敢怠慢此事,他问魏大龙道:“于七母亲还在吗?”
魏大龙说早前派人联络过于七,他起事后将家人都安排在牙山,不过其母戚颜君已经去世多年。
冯锡范想了想,对魏大龙吩咐道:“那你派人和于七联络,让他将家人送到我们这里,然后安排船送到江南。”
“好,这事我马上去安排。”
魏大龙点了点头,他身为水师陆战队镇将,自占领莱州水营以来,一直在往内陆渗透,和于七义军那里已经正式建立联络,并且还派了一百多精兵帮助于七训练部下。他也曾亲自去过于七那里,二人还拜了把子,交情莫浅,相信于七肯定会领好意。
魏大龙去后,冯锡范便去找郑鸣俊和郑缵绪,将李匡明所托之事告诉他们。
郑鸣俊听了之后,眉头微皱,道:“这件事,李军长倒是好意,不过于七恐怕未必领情,弄得不好,他会不会担心咱们是不是拿他家人做人质?”
“倒是我疏忽了,忘了此节。”
冯锡范有些后悔,毕竟于七义军虽和他们建立联络,并且接受了军械、粮食、教官等太平军给予的帮助,可毕竟不是太平军,不归他们东海水师节制,这般冒然让人家将家小送过来,对方肯定会有所疑虑。要是因为此事致使于七离心,对太平军产生警惕之心,那可就麻烦大了。
见冯锡范要派人去追回魏大龙,郑鸣俊说倒也不必,反正他们身正不怕影子邪。于七领不领情,又如何想,是他的事。也只能如此了,冯锡范无奈同意。
郑鸣俊又道:“朝廷诏书过来了,齐王正在着手宪令改制,今后朝廷由枢密院、大都督府、内阁组成,我们东海水师归大都督府节制。”
“这也是应有之意。”朝廷改制的事,冯锡范有所耳闻,当下点头,又问了一句:“那何人领枢密院?”
大都督府肯定是齐王亲自主事,内阁那边估计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但这枢密院主持之人是谁,冯锡范一时倒没想到南都有哪位人物能够当此重任。
“内阁那边仍由首辅郭之奇主理,大都督府和枢密院事暂由齐王兼领,郑袭和李定国、李来亨三人都为辅政,我等三人按制,亦入枢密院为枢臣。”
说话的是郑缵绪,他将朝廷发给东海水师的宪令改制书给冯锡范看。按此制书所定,武臣伯侯以上皆入枢密院,称枢臣,他三人一个公爵、一个侯爵、一个伯爵,自是皆入枢密院。
“三个亲王辅政?”冯锡范诧异,“那以后是不是只要是亲王,都为辅政?”
“这事,你得去问齐王殿下。”
枢密院掌易法、宣战、议款、征赋等天下大事,比之内阁学士还要权重,所以郑鸣俊对能为枢臣一事还是很高兴的。虽然东海水师眼下就他们三人为枢臣,但现在齐王力主的北伐之战,水师起到关键作用,若是能圆满完成齐王所交待的重任,想必枢臣之中就会又多上几个水师出身的将领,这对于水师日后无疑是件好事。
南都那边郑袭也有书信和郑鸣俊往来,他们同是郑家子弟,又都和郑经有矛盾,故而彼此之间倒没有冷淡。据郑袭说,齐王对水师非常看重,计划北伐成功后,将水师改建为海军,担负为大明开拓海外疆土的重任。甚至,齐王隐隐有征倭之意。这些都表明,未来枢臣人选上,水师方面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对了,怎么回黄梧?”郑缵绪突然问道。
郑鸣俊和冯锡范商量了下,说道:“照齐王的意思办吧。”
黄梧早前派了密使前来莱州水营,说他早已向南都上表反正,现在只因贝勒屯泰领着八旗禁旅在山东,故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时郑鸣俊等人以为这件事已经得到齐王认可,所以虽对黄梧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回信给他,表示愿意配合他在济南反正,寻机歼灭屯泰部。
有南都黄宗羲做保,又有莱州水营太平军水师的回信,黄梧觉得退路已经万无一失,所以倒真是蠢蠢欲动,想给屯泰一个大惊喜了。
只可惜,黄梧却没想到,黄宗羲没能保得了他,南都那边已传下密令,不接受黄梧的反正。
这件事具体落实就要由郑鸣俊他们来,冯锡范认为还是先骗黄梧反正,打屯泰个措手不及,再对其下手。
郑鸣俊建议将黄梧交给于七,这样,也能避免对太平军的一些不利影响。毕竟,自齐王罗定起兵以来,太平军是杀过许多清廷官员,但却不曾杀过主动反正的督抚重臣。要是黄梧事泄,势必会让北方各省的满清官员负隅顽抗到底,这对北伐十分不利。
说完黄梧的事后,冯锡范道:“龙三他们去北边探过了,鞑子拼凑了百十条船,说是要拱卫津门,领军的就是施琅。” ↑返回顶部↑
信是驻防苏州的新三军军长李匡明写的。信中李匡明以近乎恳请的语气,希望东海水师能够将于七的家人送到南都,万不能让他们被清军所害。
冯锡范有些糊涂,以为李匡明和于七有什么亲戚关系,这才关心于七的家人。后来问了水师陆战队镇将、原浙军定西侯张名振部下参将魏大龙方知道,那于七的母亲戚颜君便是戚继光将军的长女,而李匡明和在江北阵亡的浙国公于世忠等人都是戚家军后人。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李匡明等戚家军后人自是要想办法保全于七家人。
出于对戚继光将军的敬重以及李匡明这个太平军主力军长的影响,冯锡范自是不敢怠慢此事,他问魏大龙道:“于七母亲还在吗?”
魏大龙说早前派人联络过于七,他起事后将家人都安排在牙山,不过其母戚颜君已经去世多年。
冯锡范想了想,对魏大龙吩咐道:“那你派人和于七联络,让他将家人送到我们这里,然后安排船送到江南。”
“好,这事我马上去安排。”
魏大龙点了点头,他身为水师陆战队镇将,自占领莱州水营以来,一直在往内陆渗透,和于七义军那里已经正式建立联络,并且还派了一百多精兵帮助于七训练部下。他也曾亲自去过于七那里,二人还拜了把子,交情莫浅,相信于七肯定会领好意。
魏大龙去后,冯锡范便去找郑鸣俊和郑缵绪,将李匡明所托之事告诉他们。
郑鸣俊听了之后,眉头微皱,道:“这件事,李军长倒是好意,不过于七恐怕未必领情,弄得不好,他会不会担心咱们是不是拿他家人做人质?”
“倒是我疏忽了,忘了此节。”
冯锡范有些后悔,毕竟于七义军虽和他们建立联络,并且接受了军械、粮食、教官等太平军给予的帮助,可毕竟不是太平军,不归他们东海水师节制,这般冒然让人家将家小送过来,对方肯定会有所疑虑。要是因为此事致使于七离心,对太平军产生警惕之心,那可就麻烦大了。
见冯锡范要派人去追回魏大龙,郑鸣俊说倒也不必,反正他们身正不怕影子邪。于七领不领情,又如何想,是他的事。也只能如此了,冯锡范无奈同意。
郑鸣俊又道:“朝廷诏书过来了,齐王正在着手宪令改制,今后朝廷由枢密院、大都督府、内阁组成,我们东海水师归大都督府节制。”
“这也是应有之意。”朝廷改制的事,冯锡范有所耳闻,当下点头,又问了一句:“那何人领枢密院?”
大都督府肯定是齐王亲自主事,内阁那边估计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但这枢密院主持之人是谁,冯锡范一时倒没想到南都有哪位人物能够当此重任。
“内阁那边仍由首辅郭之奇主理,大都督府和枢密院事暂由齐王兼领,郑袭和李定国、李来亨三人都为辅政,我等三人按制,亦入枢密院为枢臣。”
说话的是郑缵绪,他将朝廷发给东海水师的宪令改制书给冯锡范看。按此制书所定,武臣伯侯以上皆入枢密院,称枢臣,他三人一个公爵、一个侯爵、一个伯爵,自是皆入枢密院。
“三个亲王辅政?”冯锡范诧异,“那以后是不是只要是亲王,都为辅政?”
“这事,你得去问齐王殿下。”
枢密院掌易法、宣战、议款、征赋等天下大事,比之内阁学士还要权重,所以郑鸣俊对能为枢臣一事还是很高兴的。虽然东海水师眼下就他们三人为枢臣,但现在齐王力主的北伐之战,水师起到关键作用,若是能圆满完成齐王所交待的重任,想必枢臣之中就会又多上几个水师出身的将领,这对于水师日后无疑是件好事。
南都那边郑袭也有书信和郑鸣俊往来,他们同是郑家子弟,又都和郑经有矛盾,故而彼此之间倒没有冷淡。据郑袭说,齐王对水师非常看重,计划北伐成功后,将水师改建为海军,担负为大明开拓海外疆土的重任。甚至,齐王隐隐有征倭之意。这些都表明,未来枢臣人选上,水师方面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对了,怎么回黄梧?”郑缵绪突然问道。
郑鸣俊和冯锡范商量了下,说道:“照齐王的意思办吧。”
黄梧早前派了密使前来莱州水营,说他早已向南都上表反正,现在只因贝勒屯泰领着八旗禁旅在山东,故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时郑鸣俊等人以为这件事已经得到齐王认可,所以虽对黄梧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回信给他,表示愿意配合他在济南反正,寻机歼灭屯泰部。
有南都黄宗羲做保,又有莱州水营太平军水师的回信,黄梧觉得退路已经万无一失,所以倒真是蠢蠢欲动,想给屯泰一个大惊喜了。
只可惜,黄梧却没想到,黄宗羲没能保得了他,南都那边已传下密令,不接受黄梧的反正。
这件事具体落实就要由郑鸣俊他们来,冯锡范认为还是先骗黄梧反正,打屯泰个措手不及,再对其下手。
郑鸣俊建议将黄梧交给于七,这样,也能避免对太平军的一些不利影响。毕竟,自齐王罗定起兵以来,太平军是杀过许多清廷官员,但却不曾杀过主动反正的督抚重臣。要是黄梧事泄,势必会让北方各省的满清官员负隅顽抗到底,这对北伐十分不利。
说完黄梧的事后,冯锡范道:“龙三他们去北边探过了,鞑子拼凑了百十条船,说是要拱卫津门,领军的就是施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