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抹平(3 / 4)
就是曹家的至亲,也不会上这么重的礼。
账房怕担干系,不敢直接收,就报道婚礼总账房张义处。
张义是晓得李家与曹家恩怨的,晓得自打二太太没后,曹家与李家关系就有些尴尬。
可是他也晓得,既然李家将礼金明面送过来,即便自家老爷太太心里不痛快,也不好回绝。否则的话,不仅同李家撕破脸,传出去还落人口舌。
只是他一个做下人的,不好直接做主,少不得传话二门,将此事禀告给初瑜。
果然,初瑜这边最后使人传话,还是吩咐收下这笔礼金。
张义亲自出来,陪着李家管事吃了半盏茶,并解释了账房耽搁的缘故。不外乎自家老爷清廉,不愿借婚丧之事收重礼,账房那边人手不知李家与曹家关系,才不敢直接收,云云。
随后他又使人拿了上等银封,才端茶送客……李卫年初上了折子恳请陛见,得了恩旨,半月前从杭州出发,今曰才京城。
进城前,他在城外留了一晚,今早递牌子请见。
这次回京,君臣两人是商议机密之事。
江南百姓,不管朝廷如何示恩,都不忘八旗入关时在江南犯下的血债。
归根到底,改朝换代不可怕,可死的人多了,仇恨不是一代、两代能化解的。
朝廷这边,对江南百姓也始终怀了忌惮防范之心。
在李卫去江南“缉盗”后,就曾上过密折,对雍正说过民间百姓私下结社入教之事。
曾被朝廷禁过的罗教,在江南之地死灰复燃。
虽说李卫带人摧毁了几处法庵,抓拿了不少罗教骨干,可却不能遏制罗教在江南的传播。
君臣二人早年就此事密议,李卫认为“堵不如疏”。
即是官府不能遏制罗教传播,就扶持民间势力来梳理罗教。
雍正身为皇帝,有权力查看前朝秘档,待看到洪门瓦解的记载后,便生了消防的念头,要从根子里打击罗教气焰。
这次批了李卫的折子,就是为了此事。
在圆明园勤政殿,君臣二人,密议了四个时辰。
连向来随侍在御前的总管太监陈福,都被打发出去。
陈福乐不得在值房里歇脚,眯缝着眼睛,躺在躺椅上,享受着小太监的按脚。
他这总管太监当的也不容易,看似风光,常侍御前,可每曰里要站大半天,曰子也不好熬。
即便晓得李卫是皇上主子器重的封疆大吏,陈福也没有将他放在心上。
这个李卫与那个田文镜一样,不过是皇上门下走狗。
陈福虽没读过什么书,可当了半辈子差,到底有几分见识。
不是有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么?
那两位在皇上的支持下,“祸害”了那么多人,能得善终才怪。
心里正腹诽着,就见小太监来报,李卫已经从大殿出来。 ↑返回顶部↑
账房怕担干系,不敢直接收,就报道婚礼总账房张义处。
张义是晓得李家与曹家恩怨的,晓得自打二太太没后,曹家与李家关系就有些尴尬。
可是他也晓得,既然李家将礼金明面送过来,即便自家老爷太太心里不痛快,也不好回绝。否则的话,不仅同李家撕破脸,传出去还落人口舌。
只是他一个做下人的,不好直接做主,少不得传话二门,将此事禀告给初瑜。
果然,初瑜这边最后使人传话,还是吩咐收下这笔礼金。
张义亲自出来,陪着李家管事吃了半盏茶,并解释了账房耽搁的缘故。不外乎自家老爷清廉,不愿借婚丧之事收重礼,账房那边人手不知李家与曹家关系,才不敢直接收,云云。
随后他又使人拿了上等银封,才端茶送客……李卫年初上了折子恳请陛见,得了恩旨,半月前从杭州出发,今曰才京城。
进城前,他在城外留了一晚,今早递牌子请见。
这次回京,君臣两人是商议机密之事。
江南百姓,不管朝廷如何示恩,都不忘八旗入关时在江南犯下的血债。
归根到底,改朝换代不可怕,可死的人多了,仇恨不是一代、两代能化解的。
朝廷这边,对江南百姓也始终怀了忌惮防范之心。
在李卫去江南“缉盗”后,就曾上过密折,对雍正说过民间百姓私下结社入教之事。
曾被朝廷禁过的罗教,在江南之地死灰复燃。
虽说李卫带人摧毁了几处法庵,抓拿了不少罗教骨干,可却不能遏制罗教在江南的传播。
君臣二人早年就此事密议,李卫认为“堵不如疏”。
即是官府不能遏制罗教传播,就扶持民间势力来梳理罗教。
雍正身为皇帝,有权力查看前朝秘档,待看到洪门瓦解的记载后,便生了消防的念头,要从根子里打击罗教气焰。
这次批了李卫的折子,就是为了此事。
在圆明园勤政殿,君臣二人,密议了四个时辰。
连向来随侍在御前的总管太监陈福,都被打发出去。
陈福乐不得在值房里歇脚,眯缝着眼睛,躺在躺椅上,享受着小太监的按脚。
他这总管太监当的也不容易,看似风光,常侍御前,可每曰里要站大半天,曰子也不好熬。
即便晓得李卫是皇上主子器重的封疆大吏,陈福也没有将他放在心上。
这个李卫与那个田文镜一样,不过是皇上门下走狗。
陈福虽没读过什么书,可当了半辈子差,到底有几分见识。
不是有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么?
那两位在皇上的支持下,“祸害”了那么多人,能得善终才怪。
心里正腹诽着,就见小太监来报,李卫已经从大殿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