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3)
Backup site:https://i.powenwu.com
连载的时候我经常和朋友说,原来写小说就像谈恋爱。我将自己拆解剖析,点燃焚烧,去爱它。它可能会以商业化的行为,在世俗里给我一个更为稳定的承诺和回报。
但事实上没有。写这本书反复地让我认知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某个能汇集天时地利人和且不费劲的能力者。
欲望都会外化为向结果求索的一种执念,就好像人在亲密关系里需要誓言、婚姻、恒久的陪伴来求证自我。甚至对他人的求证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求证。
以至于写这本书一边难产,一边苦恋,有点爱而不得,但又着实沉迷于在创作好像抵达极致的时候、通天彻地的快乐,好像世界就浓缩在黑夜的房间里,它无比宽广也无所不能。
我为自己点了一盏灯。它光是此时此刻有照亮无论如何的能力,就值得“永恒”这个词来赞美它。
所以这一年里我每次祈祷时都会说:希望我能一直写下去。
可能是实践过后,才知道千万创作者提起笔或无论什么工具,光是坚持不放下它就是最大的难关。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完整的书,遇到了无数复杂的问题。我不断地向朋友和自己求助,还有看其它书,来弥补和解决问题。
我曾说过它的诞生实在是一个草率的决定,我没想过怎么对它负全责,就基于极强的生产欲让它降生。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故事,和清晰的、必然要写的场景,所有人物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吵得我睡不着觉。
以至于我每次都以为还有五六万就写完了,竟然熬到了七十多万(当然也是基于平台原因涉及到大量性描写)。
成熟的写作者有大纲、细纲、人物小传,能控制字数,编制出关系和逻辑网,但我确确实实太青涩,前期努力填补,后来发现由于故事原本就没有全然缜密地理清,很多人物也产生得草率。
想到这可能是初生牛犊难得的自由写作的机会,我直接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挥洒了下去,让人物去即时地反应和思考。
它真的像野草一样,偶尔疯涨,偶尔冲不破石头,偶尔自己就缩回去了、头都不愿意探。很散漫的一摊草地。
我也总是在审判它。摸得清草上被虫驻食的纹理,看得见淡黄色与乌青的细小斑点,嗅得到草被压弯时渗出汁液难闻的味道。但也总是好像能以五感察知到其中开着无形而透明的花朵。
书写到后半段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做了室友。她也是作者。
我提及自己的书,说我喜欢描写极致的东西,喜欢描写嫉妒、恨意、越轨、比生死浓烈的爱。她很惊讶,说你这都有点阴暗。
她是intp,结论从来都是基于判断,没有任何褒贬,只是陈述。我却完全震惊了,甚至觉得伍桐从开头到结尾核心是追求热烈太阳的过程,其中没有真正的阴暗。
然后她换了“阴影”一词,来说明作者(其实包括读者)不同的视角。比如甜文会去描写温情的瞬间,而对我的作者朋友来说所有的感情里最珍重的是亲情;而我喜欢去描写光照下的阴影,角色也总是做出意想不到的大举动,还会在现言里涉及生和死的话题。
我说:我一直认为嫉妒、恨意这些情绪是可被容纳的存在,没有好坏,而是因为存在所以应该去看见。这跟我曾经阅览大量日本动漫、日本文学、日本电影有极其强烈的关系。
后来我已进一步反应到,它们转化为其它情感的过程会产生冲突与张力,而我喜欢这种视角。这无有好坏,可以说只是一种xp。
而朋友她对中式文学从小就感触深入。中学的时候被抽背古文,她提前没有背过,听前一个人坑坑洼洼背一遍之后,她就能背诵了。
有一天她提及了一句诗,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它一直被用来教育我们读书,可她前不久读了全诗,才发现根本不是如此。
第一句说“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少年傲气,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信念要在官途之上立业,却最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原来官场和读书场是全然的两件事。读书破万卷,却可能怀抱理想将自己读到死路去。因为朝堂与皇权如此。一路上都做了最正确的选择,都是成功,最终却导入错误的死局。
她喜欢这种命运的视角,她自己也感同身受。与她学法极其相关。看似从正确到错误,背后却有客观规律和真理会导致结果的必然。这也更像《红楼梦》的因果观。
写书的过程中我久违地看了书。最有帮助的两本是荣格的《自我和无意识》以及黑塞的《悉达多》。其实我是走投无路,因为一直无法处理人和书、书和市场、创作世界和世俗的关系。
伍桐的选择是在我价值认知潜移默化的改变中慢慢形成的。
悉达多是男人,男人往往会对儿子(而不是伴侣)产生女性在小说里常描绘很好的爱(当然会增加权力关系)。悉达多有儿子之后,意识到“爱是一道伤口”,而“谁也不触碰伤口”。
后期里对伍桐视角的描写比较少,但她其实非常理解爱是一道伤口。很多时候她自己不敢去碰,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这道伤口会结痂愈合,但一直有一道很浅的痕迹。
我认为每个角色都还是平凡的人而不是神,她的痕迹到最后也没有消失。 ↑返回顶部↑
但事实上没有。写这本书反复地让我认知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某个能汇集天时地利人和且不费劲的能力者。
欲望都会外化为向结果求索的一种执念,就好像人在亲密关系里需要誓言、婚姻、恒久的陪伴来求证自我。甚至对他人的求证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求证。
以至于写这本书一边难产,一边苦恋,有点爱而不得,但又着实沉迷于在创作好像抵达极致的时候、通天彻地的快乐,好像世界就浓缩在黑夜的房间里,它无比宽广也无所不能。
我为自己点了一盏灯。它光是此时此刻有照亮无论如何的能力,就值得“永恒”这个词来赞美它。
所以这一年里我每次祈祷时都会说:希望我能一直写下去。
可能是实践过后,才知道千万创作者提起笔或无论什么工具,光是坚持不放下它就是最大的难关。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完整的书,遇到了无数复杂的问题。我不断地向朋友和自己求助,还有看其它书,来弥补和解决问题。
我曾说过它的诞生实在是一个草率的决定,我没想过怎么对它负全责,就基于极强的生产欲让它降生。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故事,和清晰的、必然要写的场景,所有人物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吵得我睡不着觉。
以至于我每次都以为还有五六万就写完了,竟然熬到了七十多万(当然也是基于平台原因涉及到大量性描写)。
成熟的写作者有大纲、细纲、人物小传,能控制字数,编制出关系和逻辑网,但我确确实实太青涩,前期努力填补,后来发现由于故事原本就没有全然缜密地理清,很多人物也产生得草率。
想到这可能是初生牛犊难得的自由写作的机会,我直接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挥洒了下去,让人物去即时地反应和思考。
它真的像野草一样,偶尔疯涨,偶尔冲不破石头,偶尔自己就缩回去了、头都不愿意探。很散漫的一摊草地。
我也总是在审判它。摸得清草上被虫驻食的纹理,看得见淡黄色与乌青的细小斑点,嗅得到草被压弯时渗出汁液难闻的味道。但也总是好像能以五感察知到其中开着无形而透明的花朵。
书写到后半段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做了室友。她也是作者。
我提及自己的书,说我喜欢描写极致的东西,喜欢描写嫉妒、恨意、越轨、比生死浓烈的爱。她很惊讶,说你这都有点阴暗。
她是intp,结论从来都是基于判断,没有任何褒贬,只是陈述。我却完全震惊了,甚至觉得伍桐从开头到结尾核心是追求热烈太阳的过程,其中没有真正的阴暗。
然后她换了“阴影”一词,来说明作者(其实包括读者)不同的视角。比如甜文会去描写温情的瞬间,而对我的作者朋友来说所有的感情里最珍重的是亲情;而我喜欢去描写光照下的阴影,角色也总是做出意想不到的大举动,还会在现言里涉及生和死的话题。
我说:我一直认为嫉妒、恨意这些情绪是可被容纳的存在,没有好坏,而是因为存在所以应该去看见。这跟我曾经阅览大量日本动漫、日本文学、日本电影有极其强烈的关系。
后来我已进一步反应到,它们转化为其它情感的过程会产生冲突与张力,而我喜欢这种视角。这无有好坏,可以说只是一种xp。
而朋友她对中式文学从小就感触深入。中学的时候被抽背古文,她提前没有背过,听前一个人坑坑洼洼背一遍之后,她就能背诵了。
有一天她提及了一句诗,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它一直被用来教育我们读书,可她前不久读了全诗,才发现根本不是如此。
第一句说“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少年傲气,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信念要在官途之上立业,却最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原来官场和读书场是全然的两件事。读书破万卷,却可能怀抱理想将自己读到死路去。因为朝堂与皇权如此。一路上都做了最正确的选择,都是成功,最终却导入错误的死局。
她喜欢这种命运的视角,她自己也感同身受。与她学法极其相关。看似从正确到错误,背后却有客观规律和真理会导致结果的必然。这也更像《红楼梦》的因果观。
写书的过程中我久违地看了书。最有帮助的两本是荣格的《自我和无意识》以及黑塞的《悉达多》。其实我是走投无路,因为一直无法处理人和书、书和市场、创作世界和世俗的关系。
伍桐的选择是在我价值认知潜移默化的改变中慢慢形成的。
悉达多是男人,男人往往会对儿子(而不是伴侣)产生女性在小说里常描绘很好的爱(当然会增加权力关系)。悉达多有儿子之后,意识到“爱是一道伤口”,而“谁也不触碰伤口”。
后期里对伍桐视角的描写比较少,但她其实非常理解爱是一道伤口。很多时候她自己不敢去碰,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这道伤口会结痂愈合,但一直有一道很浅的痕迹。
我认为每个角色都还是平凡的人而不是神,她的痕迹到最后也没有消失。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