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节(1 / 4)
郑和坚定地下令。
众人齐声答应。
不久之后,蒸汽机再次发出汽鸣声。
郑和站在甲板上,看着不少年轻军士的脸,嘴角带着笑意。
老一代完成了使命,正在老去。
新一代正在接过使命,快速成长。
这不只是远航船队正在新老交接,大明朝廷也是如此吧。
三月的北京百花还没有残败,朱允炆便收到一封接一封的讣告文书。
在交趾担任布政使多年的张紞去世了,这个曾招抚云南,又招抚交趾,为一方土地安宁呕心沥血的文臣走了。
礼部还没有为张紞想好谥号,齐泰因查看黄河不慎落水,找到时已没了呼吸,开封府百姓为之哀痛,整个河南充满悲伤。
何福在金陵也没安享晚年,在病痛缠身之下离开了大明,临终之前满是遗憾,留下一句:“盛世将至,而吾将死,羡煞后来人!”
一时之间,洪武时期的文臣武将开始凋落,而新成长出来的官吏开始走到台前……
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朝堂大调整,造价司
建文十二年,四月。
随着工部老尚书郑赐的去世,朱允炆伤感之余,终于开始对堂官开始了大规模调整。
新的工部尚书不是一位,而是两位。
黄福,宋礼。
这个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毕竟宋礼早年间疏浚黄河,后主导会通河工程,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打下了基础,这些年来又先后参与了吴淞江、汾河、淮河、涡河等疏浚工程,常年在外奔波,其付出众人有目共睹。
郑赐在临终之前,也向朱允炆举荐宋礼接任工部尚书。
至于黄福,虽然没有宋礼在外的辛劳,但自郑赐身体不好之后,一直操劳工部事宜,营造新都、龙江造船厂、马鞍山造船厂、清江造船厂、一干大型粮仓等等背后都有工部的影子,而这些都需要黄福来处理。
双尚书的存在并不算什么稀奇,洪武朝时工部尚书最多的时候七个之多。
老朱当年那么做,更多的是因为不清楚谁是真正的人才,搁在砥砺石上磨一磨看看,一看不行就丢了,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
朱允炆为了避免职权重叠,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等问题,明确规定宋礼主天下河务,黄福主天下营造。
但凡河流、湖泊、挖井、改道等问题,找宋礼。
但凡建造宫殿房屋,打造船只,各类矿场,道路等等,归黄福主管。
工部的调整刚刚完成,吏部尚书蹇义因母亲过世,请旨奔丧守孝三年,朱允炆应允,提拔杨溥代理吏部尚书。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尚不到五十,右都御史练子宁只有四十五六,皆是清廉之人,干臣能臣,主导了洪武二十年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裁去官、吏、杂役合计三千余,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财政,朱允炆并没有作调整,但将一向刚正、敢斗勋贵的宋正臣提拔为了副都御史。
有了宋正臣的加入,都察院在治理官场,清查贪污腐败等事上将更得心应手,也更为凌厉。
礼部,董伦请旨致仕。
朱允炆并不舍得这个老人,但董伦实在是干不动了,本身就上了年纪,加上一直劳累礼部、国子监的事,若不是李志刚等人帮着,怕早就累坏了。 ↑返回顶部↑
众人齐声答应。
不久之后,蒸汽机再次发出汽鸣声。
郑和站在甲板上,看着不少年轻军士的脸,嘴角带着笑意。
老一代完成了使命,正在老去。
新一代正在接过使命,快速成长。
这不只是远航船队正在新老交接,大明朝廷也是如此吧。
三月的北京百花还没有残败,朱允炆便收到一封接一封的讣告文书。
在交趾担任布政使多年的张紞去世了,这个曾招抚云南,又招抚交趾,为一方土地安宁呕心沥血的文臣走了。
礼部还没有为张紞想好谥号,齐泰因查看黄河不慎落水,找到时已没了呼吸,开封府百姓为之哀痛,整个河南充满悲伤。
何福在金陵也没安享晚年,在病痛缠身之下离开了大明,临终之前满是遗憾,留下一句:“盛世将至,而吾将死,羡煞后来人!”
一时之间,洪武时期的文臣武将开始凋落,而新成长出来的官吏开始走到台前……
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朝堂大调整,造价司
建文十二年,四月。
随着工部老尚书郑赐的去世,朱允炆伤感之余,终于开始对堂官开始了大规模调整。
新的工部尚书不是一位,而是两位。
黄福,宋礼。
这个结果并没有太出人意料,毕竟宋礼早年间疏浚黄河,后主导会通河工程,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打下了基础,这些年来又先后参与了吴淞江、汾河、淮河、涡河等疏浚工程,常年在外奔波,其付出众人有目共睹。
郑赐在临终之前,也向朱允炆举荐宋礼接任工部尚书。
至于黄福,虽然没有宋礼在外的辛劳,但自郑赐身体不好之后,一直操劳工部事宜,营造新都、龙江造船厂、马鞍山造船厂、清江造船厂、一干大型粮仓等等背后都有工部的影子,而这些都需要黄福来处理。
双尚书的存在并不算什么稀奇,洪武朝时工部尚书最多的时候七个之多。
老朱当年那么做,更多的是因为不清楚谁是真正的人才,搁在砥砺石上磨一磨看看,一看不行就丢了,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
朱允炆为了避免职权重叠,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等问题,明确规定宋礼主天下河务,黄福主天下营造。
但凡河流、湖泊、挖井、改道等问题,找宋礼。
但凡建造宫殿房屋,打造船只,各类矿场,道路等等,归黄福主管。
工部的调整刚刚完成,吏部尚书蹇义因母亲过世,请旨奔丧守孝三年,朱允炆应允,提拔杨溥代理吏部尚书。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尚不到五十,右都御史练子宁只有四十五六,皆是清廉之人,干臣能臣,主导了洪武二十年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裁去官、吏、杂役合计三千余,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财政,朱允炆并没有作调整,但将一向刚正、敢斗勋贵的宋正臣提拔为了副都御史。
有了宋正臣的加入,都察院在治理官场,清查贪污腐败等事上将更得心应手,也更为凌厉。
礼部,董伦请旨致仕。
朱允炆并不舍得这个老人,但董伦实在是干不动了,本身就上了年纪,加上一直劳累礼部、国子监的事,若不是李志刚等人帮着,怕早就累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