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灵眼_78(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地面里洞口大约有两米多一点,跳下去倒是一点都不费力,可是要上来,却是需要一些外力的。
  陈知北将身上的手电筒仍给徐迩,让徐迩不要乱动,自己回到营地区找绳索。
  徐迩自然答应了下来,然后打开手电筒,蹲在洞口,等着陈知北。
  这个洞,一看就是人工挖出来的,徐迩用手电筒向里面照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前方有一条很深的隧道。
  只是陈知北不让他乱跑,徐迩怕自己进去了,等到陈知北回来看不到他,于是只好忍着心里的好奇和激动,等在这里。
  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徐迩就听到洞口上面有了动静,没多一会儿,就放下了一条绳索,而陈知北顺着绳索跳了下来。
  之后,马文和四个雇佣兵也跳了下来,身上全都背着设备。
  看来,北子哥和他想的一样嘛。
  徐迩开心的在心里得意道。
  第109章 藏中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秘色瓷,一种在之后的五代时期,被吴越国王钱镠规定,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当然,在在唐代的时候,这种瓷器还不是皇室专供品,因此产量也高,所以也就‘好向中宵盛沆瀣’。
  几人沿着那条深不见底密道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就来到了一个比较空旷的岩洞里面。
  整整十七个大箱子,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众人的眼前。
  徐迩走过去,将其中一个箱子打开,用眼睛一‘扫’,就看到了一箱子摆放的非常好,中间有稻草和疑是棉布残留的物质填充着。
  一整箱的秘色瓷,而且全都是茶具。
  在唐代的时候,茶文化传到了东瀛,短短百年的时间茶文化充斥了整个东瀛上层社会。
  在一艘开往东瀛的货船上,发现了茶具作为货物,徐迩一点都不感到稀奇。
  此外,还有一些酒具和餐具,这些都占了小头。
  十七箱的货物,值得欣慰的是,瓷器占了整整十二箱,丝绸只占了五箱。
  当然,秘色瓷这样的高档瓷器只有两箱子,其他十箱都是比较普通的青瓷和白瓷,还有一些很好看的陶器。
  虽然是说是普通,但是现在拿到外面上拍,随随便便一只小碗,就可以换到一栋不错的小房子。
  此外,也让徐迩好好领略了一下唐代的丝绸工艺。
  五箱子丝绸,其中有一箱被人翻动过,少了一些,想来是被那些遇难船员用了。
  丝绸虽然一直放在箱子里,但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发部分都已经变成碎片和渣渣了,只有一小部分还能见人,但是也断成了十几段,做衣服是别想了,徐迩寻思着,这要是捐给国内的博物馆,说不定还能换两面小红旗,其他的就不要想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丝绸都这么惨,还是有两匹丝绸保存的非常完好的。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得丝绸出要出产地,从之前的北方转到了南方,这个时候江南道越州的“缭绫”、宣州的“红线毯”都成了名重一时的高级丝织品。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他所写的《缭绫》一首诗中,描写那皎洁精美的缭绫“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即花纹)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在另一首名叫《红线毯》的诗中,诗人用“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的诗句,来形容红线毯的松厚柔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